搜索
贾亮的头像

贾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1
分享

秋雨绵绵(散文)

今年的秋雨来得毫无征兆,又走得缠绵不去。前几天刚刚送走了连绵不断的小雨;今天早上天空又阴了起来,难不成又要下雨?这雨,像是要把整个季节都泡进微凉的水里,泡得人心里也生出潮气。果然不假,清晨我一起床便急忙拉开窗帘,推开窗户,一股股凉风随即灌进屋内,紧接着便听到彩钢房顶上窸窸窣窣的雨声……起初雨是零零星星的,又细又弱,几乎看不见雨丝;但在微风中,你能清晰地看到雨点落在外面阳台上密密麻麻的痕迹……这样的小雨断断续续下了大约半个多小时,之后雨渐渐大了些,却依然绵绵不绝。

轻风徐徐,小雨像一位少女似的,轻柔地飘来。天幕上落下如丝般的细雨,有的落在窗玻璃上,“滴答滴答”地演奏着秋的交响曲;有的洒在窗外的窗台上,调皮地奔来跑去,还不停地撞向玻璃;有的竟从纱窗的缝隙钻进屋里,直接跳落在我的身上……而院内那棵青翠的松柏,在绵绵秋雨的浸润下显得更加苍翠;院中央花坛里的秋菊,在她的轻抚下也越发惹人喜爱。这婆娑可爱的秋雨不急不慢,悠闲自在,从深邃的天空款款而来。微风扑面,那一抹清凉直透心扉,自脚底升腾,凉彻心间。凝视着晶莹细小的雨线,恰似银丝织成的串串珠帘挂在窗前,装点着窗户。透过这细密的雨帘遥望眼前的秋色,仿佛是一幅“印象派”的迷蒙画卷。我尽情享受这细雨长天,感受着秋雨的清秀俊俏。

我打着雨伞走出家门,漫步在家乡的水泥路上,细细地聆听秋雨。雨丝打在伞上,犹如燕子的呢喃,又像一首柔美的《小夜曲》;渐渐地,雨大了,这时的雨声又似一首雄壮的交响乐。而秋雨落在乡亲们的雨伞上,又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玩滑滑梯,欢快地从伞面滑下。我索性把雨伞合起来,静静地站在雨中,哦!真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我不敢呼吸太重,生怕惊扰了它们,让它们尽情地亲吻我吧……那如丝的细雨润湿了我的头发,我抬起了头,任它们抚摸我的脸颊。一丝丝细雨在我的脸上汇聚,温柔地悄然滑落,顺着面容流进脖颈,一缕缕真实的清凉冲击着我敏锐的感官。此时,心头仿佛飘过一股沁入心扉的清新,就像金色的田野飘来的芬芳。所有的烦恼与忧愁,仿佛都将在这一场清凉的小雨中随风飘散,无影无踪。

雨,细细的,绵绵的,忽大忽小,如纱似雾。我在雨中徜徉着,享受着,深思着……我走上了乡间的大路。眼前的这场绵绵秋雨,让农村的水泥路更加光滑洁净,让统一粉刷的房屋更加鲜艳多姿,让四周的环境更加优雅宁静。“新农村建设”真让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的变化啊!乡亲们或许和我一样兴奋:你瞧,他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走进雨里……我在雨中徜徉着,享受着,深思着……

是啊!秋雨的冰凉确实曾给许多文人墨客带来愁绪与苦闷。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写道:“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这是诗人感慨自身孤寂凄清的抒怀;宋代柳永在《八声甘州》中写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在秋雨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五代谭用之在《秋宿湘江遇雨》中写道:“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抒发了客旅他乡的乡愁;元代徐再思在《水仙子·夜雨》中写道:“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表达了客居他乡、功业未成的苦闷;温庭筠也曾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写尽离愁别绪;亡国之君李煜在秋雨中悲叹:“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女词人李清照更是将秋雨中的孤独寂寞、忧郁惆怅渲染到了极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唉!时代的凄凉,让多少仁人志士为秋雨蒙上了伤心的色彩!

我心中颇是激动:我们这个时代,眼前布满的全是旖旎的鲜花,人们早已把自然赋予的绵绵秋雨当作美好的景物来欣赏了。我正想着,望着——土默川上一望无际的玉米田碧绿如海,小雨滴落在高大的玉米苗上,叶片简直像上了油一般光滑……雨丝凝聚成水珠,滴溜溜地往下滚。我仔细观赏着每一棵玉米:一个个玉米棒又大又长,还露出了无数的“胡子”,真是可爱极了!玉米“宝贝儿”也许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听到了雨声,也想出来看看这秋雨的气氛。这不,调皮的小家伙们穿上了秋天最流行、最时尚的黄绿色“雨衣”,争先恐后地把小脑袋往外探……

我站在田埂上,任细雨轻拂。这一刻,我忽然明白:秋雨从未改变,变的是听雨的人心,是看雨的眼睛。千百年来,它洗过离愁,滴过孤寂,也浸润过无数无言的等待;而今,它落在崭新的村路上,落在欢笑的伞下,落在饱满的玉米穗上,落在人们愿意走出家门、走进雨中的脚步里——这雨,终于不再只是愁绪的注脚,而成了大地回春的序曲,是岁月静好的轻吟。

秋雨绵绵,如丝如缕,织进了田野,也织进了新时代的晨光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