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亮的头像

贾亮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0/22
分享

田埂上的余生(小小说)

深秋,阳光斜洒在田野上,像铺了一层薄金。赵雅楠站在村口那棵老榆树下,风里带着熟悉的泥土味,却吹不散她心头的陌生与酸涩。五十年了,她终于回来了。

赵雅楠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年她随着知青队伍来到那个藏在山坳里的小村庄。村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入了夜,四下里便只有煤油灯那一点昏黄的光晕。村支书安排她与村里的姑娘林晓改同住,两个年纪相仿的少女,就此挤在了一张土炕上。

晓改生得一副好模样,眉眼舒展,笑起来嘴角有两个浅浅的梨涡。最动人的是那双眼睛,亮晶晶的,像是把夏夜里所有的星子都揉碎了盛在里头。她性子爽朗,笑声像山涧里的溪水,清亮亮地能淌进人心里去。无数个夜晚,她们借着那如豆的灯火,头碰着头读诗集,分享那些藏在心底、羞于对人言的远大梦想。

有一回,读到动情处,晓改忽然放下书册,侧过脸望着窗外无边的夜色,目光却仿佛能穿透黑暗,看到很远很远的将来。她将手一挥,划过眼前大片想象中的田野,声音里带着一股灼人的热切:

“你瞧着吧,雅楠!总有一天,我要让这脚下每一寸土地,都长出金灿灿的穗子来!沉甸甸的,风一吹,就像金色的海浪……”

是啊,如今土房换成了砖瓦房,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连土炕都变成了水暖炕……可村庄却静得出奇,只有风穿过空荡荡的院落,卷起一缕尘烟。

赵雅楠顺着记忆中的小路往西头走。远处,许多佝偻的身影在田里缓慢晃动。他们握着锄头,一下一下地弯腰,动作艰难而迟缓,却执拗得像是在与土地较劲。走近了,赵雅楠怔怔地望着一位老人——老人满脸沟壑,皮肤黝黑,眼窝深陷,唯有那双眼睛,依稀还藏着昔日的光。

“晓改,是你吗?”她声音发颤。

老人缓缓抬头,眯眼看了半晌,手里的锄头“咣当”一声落地:“你是……雅楠?真是你?”

两人紧紧相拥。

赵雅楠的手触到她瘦削的肩胛,心猛地一揪。她本想问“这些年你过得好吗”,可话到嘴边,却哽住了。

林晓改拉她在田埂上坐下,指着眼前的菜地:“你看,夏天麦子收割完,就种上了大白菜。这地还得锄一遍草,不然收成上不去。”她的手布满老茧,指缝里染透了青草的绿汁。

“你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下地?”赵雅楠终于问出憋了许久的话。

晓改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层层聚拢:“不下地,吃啥呢?——老朋友,咱能和你们城里人比呢?”

赵雅楠愣住了,同样是人,为什么就不能和城里人比?她想起城里退休的老同事,每月领着几千块养老金,带孙子、跳广场舞、结伴旅游。而晓改,七十二岁了,还在地里拼命;她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可看上去却像老了二十多岁。

“孩子们呢?”

“都成家了,在城里打工。儿子在工地上,儿媳当保姆,孙子上学,花销大。”晓改说得平静,“现在村里都是老人种地。我们都还能动,就多干点。多收一袋粮食,他们就少一分愁。哪一天动不了了,这辈子也就了结了……”

她眼圈发红,弯腰拾起锄头:“这身子,闲不得,闲下来也没钱花。每月国家那几十块养老金,买盐都不够啊!”

赵雅楠望着这片土地,忽然懂得了一些:不是晓改不想歇,是生活没给她歇脚的资格啊!她想起当年她们唱的歌,关于青春,关于理想,关于未来。可现实是,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用一生浇灌庄稼,换来的却是一生的耕耘……

她看见晓改的布鞋破了个洞,露出灰白的脚趾头;看见她弯腰时,脊背弯成一张拉满的弓,仿佛随时会断。远处,一辆农用三轮车轰隆驶过,开车的、坐车的,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你看种地的都是老人,这祖祖辈辈种的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根呀,不能荒。”晓改感慨地说,“种着,心里永远踏实。”

赵雅楠没再说话。她试着帮晓改锄完最后一垄地,已是大汗淋漓。夕阳西下,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她知道,明天她就要回城了,而晓改明天一早,还会站在这片土地上。

她忽然明白:和自己一起下乡的这些老农民,用一生的劳作养活了城市,养活了时代,却把自己的晚年,留在了风吹日晒的田埂上。

回城的车上,赵雅楠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轻声自语:

“土地不上冻……这些老人在田野的劳作永远不会停,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歇一歇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