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亮的头像

贾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3
分享

那双会转弯的眼睛(散文)——记我的初中数学老师

青少年时代留下的记忆是最美好的。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家乡的母校度过的,那个时候在脑海里留下的记忆,总是让我回味不尽,尤其是有一位老师,时时刻刻印在我的心中。

他是我上中学时的一位数学老师,名字叫成玺。他是一位极普通的老师——高高的个子,黑瘦的长脸,喜欢穿一身灰色的劳动制服,嘴里还常叼着一支旱烟,说起话来声音特别洪亮。

一、那双“会转弯”的眼睛

谁都有一双眼睛,可是成老师的眼睛却与众不同。他的眼睛,真有“特异功能”。真的,那眼睛像探照灯一样,不,探照灯只能直线照射,而它却能转弯抹角;又像童话里的宝镜,能照穿人的心,看见你在想什么。

也许你不相信吧,我一开始也怀疑过呢。

那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初中二年级新调来了一位个子很高的男老师,班主任告诉我们他姓成。他走进教室,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几何。”我一听,三分好奇,七分猜疑:几何是什么玩意儿?听人说,几何几何,想破脑壳,有这么厉害吗?

没容我多想,成老师开始讲几何的定义,举了几个例子后,让我们找些生活中的例子。这么一说,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柜子”、“门窗”、“黑板”、“桌面”、“凳板”……吵吵嚷嚷,好不热闹。这场合蛮合我的口味。我快活地想:几何课原来挺有意思的呀!嘿,让我这个“尖子生”也在新老师面前露一手吧。我清了清嗓子,正要亮出自己的“男高音”。

“好!”成老师把手一挥,快刀斩乱麻一般,把嘈杂的“大合唱”打断了,也把我正要显露的一手给“短路”了。我心里顿时觉得不是滋味。

成老师要求大家举手回答。我“咚”的一声把手举得又高又直,左右一瞧,几乎满教室都举手了。他微笑着点起了马文秀,又点了刘瑞君,还点了马晓琴。我以为下一个该点我了,可他一转身到黑板上写字去了——他不点了。

我心里像被冷水浇了一样,凉透了,笔直的手臂赌气似的在桌上“咚”地一响。成老师转过身来,冲我一笑,又继续讲课。

我越听越不对劲:不听了,气人!反正我是班里的“尖子生”,今天内容简单,不听也全懂。思想这么一开岔,手就不自觉地在桌斗里摸起来——咦,图书!琼瑶的《窗外》!好,你讲你的吧,我去欣赏“江雁容与老师康南之间的爱情故事”。

正要翻,一想,不行,这老师脾气还没摸准,看这黑大个子就是一个厉害角色,说不定他是个“笑面虎”呢!我不敢看了,又不想听讲,于是只巴望快点下课。

不知怎么的,我忽然意识到老师喊我了,瞧,前面的同学都转过来望着我。我挠着后脑勺站起来,拧起眉头看着老师。

成老师说:“你愣着干什么,说呀!”

“说什么?”

话一出口,同学们哄堂大笑。

成老师一下子收敛了笑容,变得特别严肃:“你在干什么?”

“我没干什么!”我强作镇静地回答。

成老师朝前迈了一步,走到讲台边上,严肃地说:“把手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再不要摸课外书了!”

我赶紧把图书往抽屉里头一推,拿出手来。

成老师走下讲台,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果真是个“笑面虎”。

成老师说道:“不要以为是‘尖子生’就可以不在乎,不要以为老师不点你就不舒服,更不要以为想翻抽屉里的图书老师就不知道。下不为例!好,请坐下!”

我坐下了,可心却总是悬着:新老师怎么知道我是“尖子生”?怎么知道我没被点着而不高兴?又怎么知道我想看桌斗里的图书呢?莫非——好了,以后要好好听讲了……

下课了,成老师来到我身边,望着他和蔼可亲、如父亲一般的笑容,我心里不再有那份气恼和不安了。他问我听懂没有,我说听懂了。随后,他又问了我几个问题,我都答对了。

他正准备走,我鼓起勇气问了一句:“成老师,您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在摸什么?”

成老师抬起头来笑着说:“老师的眼睛有特异功能!”

眼睛?特异功能?我在课外读物上曾经看到过,难道成老师真有这样的特异功能?我那时真的是半信半疑。

第二节数学课一开始,我便悄悄地注意起成老师的眼睛来。那双眼睛真有特别的地方:亮,特别明亮。那一对锐利的瞳仁骨碌碌地不停地转,像闪光的露珠在绿叶上晃动,又像晶莹的珍珠在玉盘里溜走。

当成老师的目光转过来,和我的眼睛相遇时,我赶紧低下头——真的,那目光好像已经照到我的心底里去了。

成老师的眼睛,真的有特异功能啊!

从那以后,他上课,我再也不敢胡思乱想了,只一心一意地听课。一来是课讲得十分有趣,二来是怕他那能转弯抹角的“探照灯”“探”到这儿来,更怕他用“宝镜”照到我的心里去。

今天我做了老师,才真正明白了当年那“特异功能”的含义——

其实是老师太重视我们了,他时刻观察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生怕我们走神、分心。那不是魔法,而是爱。

二、那双眼睛,照见了勤奋

成老师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老师。

他几乎每天给我们补课,每天为我们寻找课外数学题,让我们广泛练习——他常常外出,请兄弟学校的老师赐题。那时我们对数学课特别有兴趣,越学越喜欢,也愿意做题,更愿意攻克难题。

有时候,已经到了傍晚,我们依然不愿意回家,继续点上蜡烛,在昏黄的烛光下做题、学习。

烛光照耀着同学们红润的脸颊:思索的同学,拿笔的手托着腮,张大的眼眶里,晶亮的眸子缓缓游动,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做作业的同学,笔尖沙沙作响,就像一阵节奏轻快的美妙旋律;思考的同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如鱼儿钻进了浩如烟海的题海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而成老师也一直陪伴我们学习,并且“下水”,亲自拿出练习本,和我们一起做题。

每当想起成老师,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和我们一起“秉烛夜战”,一起攻克难题的情景,至今令我特别激动!

其实,成老师当时还是一位“民办教师”,他除了教书,还要回家种地;但为了同学们的学习,他常常耽误地里的农活,这就苦了他的爱人。

更让我震惊的是,成老师年轻时,因“家庭成分”问题,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可现在,他要教初中三年级!我们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曾怀疑:他能教好吗?

然而,他那滔滔不绝的口才、解题的功底,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简直让我们目瞪口呆。他尤其善于攻克难题,给我们的启发很大。而且,他讲课时还特别有表情,当讲到得心应手的几何题时,他更是激动得手舞足蹈;他做题思考时不停地用手比划,攻克难题时,便爽朗地大笑起来。这些至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老师不但勤奋,而且还特别谦虚好学。他常常到明沙淖中学向优秀教师请教问题,而且不耻下问,也向优秀学生学习。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做数学题,和我们比学赶帮超,看谁做得快、做得好。

记得有一次,成老师和我们一起做一道难题,我们班许多优秀学生都做出来了,而成老师还没做出来,他就请王忠贵、马晓琴上黑板当老师,他在下面认真听。听完讲解后,他乐得连连伸大拇指表扬他们,并走上讲台重新讲解这道题,指出难度在哪里,哪里容易迷惑大家。听完分析,我们人人赞不绝口,更加喜欢这位数学老师了。

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一个初中没毕业的人能教初三?听知情人说,原来他在不停地自学——他为了教好我们,一有空就开始学习。每到晚上,他总是秉烛夜学,不到十二点绝不休息,而且天天如此。

在成老师的带动下,我们个个精神抖擞,勤奋苦学、坚持不懈。那一届初中毕业,我们全班52名学生几乎全都考上了高中,而且马晓琴等三名学生还考上了中专学校。

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的成绩,跟成老师当年的带动是绝对分不开的!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不耻下问,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就凭着这种不懈的奋斗精神,他通过考试终于转为正式教师,后来又成为明沙淖学区的书记。

我记得在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请他写一段“毕业赠言”,他在黑板上只写了两个大大的字:“勤奋”。这两个字一直鼓励着我。即使后来我在高考中惨遭失败,我也没有灰心,因为有成老师的精神鼓励着我,何愁不成功!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我终于考上了包头教育学院,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尾声:那双眼睛,从未离开

如今,每当我伏案至深夜,台灯的光晕在稿纸上铺开一圈暖黄,我总会在抬眼的瞬间,恍惚看见那双眼睛——

它依旧明亮,依旧锐利,依旧能“转弯抹角”地照进我的心底。它不再只是课堂上那个“笑面虎”的威慑,而是一束穿越时光的光,照见我今日的笔耕不辍,照见我面对难题时的不肯放弃,照见我身为教师后,对每一个学生眼神的在意与回应。

原来,那双“会转弯的眼睛”,早已从讲台前,转到了我的心里。它看的,已不只是当年抽屉里的小说,而是我一生是否还在坚持他写下的那两个字——勤奋。

成老师,我始终记得您那双眼睛,因为它,从未离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