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1
分享

三游禹王亭

大禹治水,千古流传。传当年禹疏九河,曾率众来到现禹城境内,在具丘部落筑土丘察水情,定九河流向。后人把此土丘定名为具丘山。唐天宝元年,此地建县邑,为念大禹功德,定名禹城县,沿袭至公元1993,撤县设市,更名为禹城市。

据旧志载:“具丘山一卷石耳,而志乃特书之曰:‘禹具何哉?谓禹者治水尝登之,以望水势,而八年于外,地平焉,天成焉。以故县号禹城邑。

近日,山东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知,公布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共19个单位)禹城市禹王亭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春游又去了禹王亭博物馆。去近距离体验和感受一下大禹文化的源远流长。

自驾游自禹城市区向西,市区西北四公里“禹王亭博物馆”就座落在绿树之中。大殿正门,雄伟壮观。进正门,是“禹王亭题记”碑和“功德”碑,左右两侧是“禹王世纪钟”钟楼和“鼓楼”,再往里走,是曾九皋县令亲书碑文的“禹亭记”石刻和“去思碑”。还有名气很大的紫阳遗碣,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亲笔的石碣《耕云钓月》。字大如斗,苍劲有力,潇洒流畅,有极高艺术观赏性。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人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名家。

禹邑故城,四方城门上面都有一方石刻,镌有城门的名称。南门为“禹迹”,是根据城南禹息故城而起的;东门为“祝阿”,是为纪念祝阿县古称的;北门为“都扬”,是纪念祝柯古称的,祝柯在东周时期又叫“督扬”,督扬讹为“都扬”;西门为“鬲津”,是因西门外有鬲津桥而命名的。四方城门名字皆为名家所书,镌刻的榜书遒劲有力,古朴大方。东门石刻“祝阿”,南门石刻“禹迹”,现均存于禹王亭博物馆。

碑后两边为碑廊,碑廊内镶括了当代老中青三代书法家的精品,碑廊中间是“享殿”,享殿塑有禹王治水像和九鼎模型(传禹在此定九州铸九鼎)。穿过享殿,是禹王大殿,大殿上方悬挂着清曾九皋县令亲书的“神功千古”匾额,门两边是取自大禹陵清乾隆皇帝撰的楹联。

进大殿,正中是禹王塑像,左右两边是曾协助大禹治水的四位功臣:皋陶、伯益、后稷、启的塑像;大殿墙上配有大禹治水的木刻壁画。正殿两边为东西配殿,东配殿是禹城出土的文物殿室,西配殿为禹城回顾展览。出后门,便是龙山文化古遗址———具丘山,具丘山建有棱行禹王亭。亭后右侧,是打于唐朝年间的神井和有关神井传说的介绍。禹王亭博物馆园区内,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景色怡人,此乃大禹文化之圣地。

查阅资料得知,清嘉庆《禹城县志》载:“具邱,城西十里,世传禹治水筑此,以望水势。俗曰:十里望。”《禹城县志补叙》载:城西具邱,亦称贝邱,世传大禹治河筑此,以望水邱。康熙五十年知县曾九皋置祭田地54亩;雍正二年改建邱上。

考古证实,此处为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1974年,在此发现了灰土层,并陆续出土了石铲、石斧、骨针、卜甲、陶纺轮、蛋壳陶片等古人遗留的生产与生活用具。

唐以前,当地百姓为感念大禹为民造福之功德,几经向具丘填土,载树种草,并在丘上扎草亭,供奉禹王灵位,祈禹王护佑一方百姓平安。唐朝禹城建县之初,县令尊民意,在城西街建禹王庙,在具丘上修筑砖木结构禹迹亭,供禹王神位,逢立春、重阳,县令与民众祭祀禹王。

自唐至元,曾因战乱灾荒,禹迹亭几次被毁重建。明天启四年,十里望吴姓乡绅,倡乡民在禹迹亭旧址建禹王阁。康熙五十年,广东人曾九皋任禹城县令,募捐善款重建禹王亭,亲题匾额“神功千古”亲撰碑文《禹亭记》(现展于禹王亭内)。后曾离任,百姓感其在禹业绩,亦捐款刻“去思碑”立于禹王亭内(原碑尚存)。

雍正二年,禹王亭再次整修扩建,更加宏伟壮观。明、清时期,禹王亭香火大盛。日寇侵华,禹王亭东西配殿被炸毁,主殿前厦被毁拆除。1966年“文革”初期,在“破四旧”中,禹王亭彻底拆除,仅存杂草丛生荒凉具丘,在1977年2月,经考古人员考证,在此处为龙山文化遗址,被省政府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禹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海内外人士与当地百姓盼望恢复禹王亭原貌,让大禹精神发扬光大。禹城市政府顺应民意,于1995年,决定重修禹王殿和禹王亭,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提供文物史料,1997年禹王亭一期工程完工。

二十一世纪之初,禹城政府再次整修禹王亭,经整修完善,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禹王亭博物馆”是一座古文化公园。这次禹王亭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对推动我市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远古时期,大禹率众治水十三载,开九洲、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以疏代堵,化害为利,终成一代伟业。现代的禹城人民秉承大禹精神,拼搏奋斗,率先发展,经济社会健康蓬勃发展。禹城,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正在生机勃勃向我们健步走来。

春天悄悄地来了,虽然春寒料峭,但终归挡不住人们憋了一冬的热情,元宵灯会在大禹文化旅游风景区举办,人山人海,规模空前。在元宵灯会的尾声之后,我也鼓足精神,前往禹王亭大禹文化旅游风景区游览了一番。

禹王亭始建于唐代,后诸朝扩建修补,至明代改建禹迹亭,翰林刘士骥作《禹迹亭记》记之。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改称禹王亭,后毁于战乱。1996年禹城市重修禹王亭。据旧志记载: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具丘为山,登高望远,察看水势,“具丘山”因此而得名。博物馆集古建、水泊、园林为一体,成为凭吊古风,激励后人的教育基地。

禹王亭博物馆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门,门上方为清乾隆题写的"禹王亭"手迹。进正门,是“禹王亭题记”碑和“功德”碑,左右两侧是“禹王世纪钟”钟楼和“鼓楼”,左首是一通巨大的石碑,双龙盘绕的碑额上篆书“重修关王庙记”,大石赑屃负碑,十分雄壮巍峨。赑屃,又名霸下,传说中的龙九子之一,传其性好负重,故置于碑下,其形似龟,因此又名龟跌、鳌座。其首有螭(有角或无角龙)和龟形两种,匍匐昂首,甲背耸立石碑。

关于龟驮碑,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为大禹治水时,玄龟驮山岳以助治水的传说。此典出自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二》:“……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玄龟,河精之使者也。龟颔下有印,文皆古篆,字作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今人聚土为界,此之遗像也。”

民间传说依据《拾遗记》略有改动,并且玄龟在传说中有个更威武霸气且字面意思浅显易懂的名字——霸下。上古时代霸下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先收服了霸下,并勒令其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后,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亦再难四处作难。

碑后两边为碑廊,碑廊内镶括了当代老中青三代书法家的精品,碑廊中间是“享殿”,享殿塑有禹王治水像和九鼎模型(传禹在此定九州铸九鼎)。穿过享殿,是禹王大殿,大殿上方悬挂着清曾九皋县令亲书的“神功千古”匾额,门两边是取自大禹陵清乾隆皇帝撰的楹联。

进大殿,正中是禹王塑像,左右两边是曾协助大禹治水的四位功臣:皋陶、伯益、后稷、启的塑像;大殿墙上配有大禹治水的木刻壁画。正殿两边为东西配殿,东配殿是禹城出土的文物殿室,西配殿为禹城发展回顾展览和国学讲堂。

出后门,便是龙山文化古遗址———具丘山,具丘山建有棱形禹王亭。亭中心立有一通石碑,石碑被玻璃罩子保护着,字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好在旁边有图版介绍,原来这就是曾九皋县令亲书碑文的“禹亭记”石刻。碑文曰:“具丘山,一卷石耳,而志乃特书之日禹具,何哉?谓禹昔治水,尝登之以望水势,而八年于外,地平焉,天成焉。以故县号禹城,邑创禹庙,盖以志不忘禹也。

一日者, 闲游登眺,父老环拥而告余日:“此山虽小,一望而无际,称为禹城首景。古有亭焉,以纪禹功;今既废矣,我侯盍重建之。”余也徘徊良久,顾瞻四方,见夫丘之下:委蛇曲折,古漯河也。西川绕绿,水土平也。黍稷翼翼,桑田盛也。杨柳依依,林木茂也。庐舍森森,民居稠也。行旅跻跻,履道坦也。非禹治之,孰治是也?爱因父老之言,思大禹之德,乃腹草创焉,塑像焉。置田数亩,招僧而祀之。俾后之过具丘者,咸而指之日:是即昔日大禹望水处也。将见亭因禹而立者,禹即因亭而存。则禹亭虽微观乎,亦庶几与禹城、禹庙并垂于千古焉耳。”

康熙年间曾九皋参加科考,一举中得探花,其文笔还是很好的。曾九皋在禹城任知县九年,为禹城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是有口皆碑的清官好官。

亭后右侧,是打于唐朝年间的神井和有关神井传说的介绍。禹王亭博物馆园区内,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景色怡人,此乃大禹文化之圣地。

禹王亭历经数代,兴废多变,规模虽小,但闻名遐迩,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诗咏赋,抒发情怀。如清代林则徐在《丁亥日记》中有:“于道光七年,莅禹见闻记载:晴。申刻行,本拟禹县馆而与人宿。行之询问土人,乃知至禹王亭此路较“捷”。至亭。仰望禹王塑像,泛起怀古情,拟水排洪,沧海桑田,恩泽后世,万古宁生“神功千古”也。故倾坛酹酒,遥祭禹灵。酉刻馆,激动不已。具本以禹迹名城。”

禹城,这是一块古老的热土,4000多年前,大禹在这里完成疏浚九河导洪入海的丰功伟绩。禹城这座城市也被深深地刻上了大禹的印迹。人们为了感念大禹的恩泽,修建了禹王亭供奉禹王,时光荏苒,虽然原有的建筑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禹城人民政府又重修了禹王亭,建立了禹王亭博物馆。禹王亭已化身为永不磨灭的符号,根植在禹城人民的灵魂深处。

春暖花开,游兴又起。这次是带着问题去探访。在《重游禹王亭》中,有文友说没见到传说中的唐朝神井,这次准备一探究竟。

当两排高大挺直的白杨树映入眼帘的时候,禹王亭博物馆就到了。扫码预约,进入禹王亭博物馆大门,带着唐朝神井的疑问直奔博物馆后边的禹王亭。据记载传说中的唐朝神井是在禹王亭的右侧,现在的禹王亭右侧是一方池塘,这是重修禹王亭的时候挖土成堆形成的一方池塘。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在具丘山上与东海龙王斗法,一箭定海疆,迫使龙王退水于蓬莱。当时,禹恐东海龙王日后再兴水作怪,扣龙王三太子为人质,囚于具丘山下水塘内。日久,塘被填平。秦汉时期,当地百姓感念禹王功绩,又多次填土堆积当年禹察水情的具丘土山,使具丘增高扩围,囚龙太子的水塘被埋地下。

唐天宝元年,禹城建县邑。因禹曾在此察水疏河而定名禹城县。禹城县第一任县令为让世人永记大禹治水功绩,弘扬大禹精神,在具丘山修建禹王亭。建亭期间,打井取水,当挖到九丈深时,金光一闪,一条大蛇带着水柱腾空飞出,井内清泉喷涌。当时打井的人,惊得目瞪口呆,四处奔跑。忽然,大蛇盘于井旁槐树上,开口说话:“乡亲们不要害怕,我有话要说。”众人更觉得惊奇,远远围站在树旁,听大蛇说话。大蛇先向众人点了点头,说道:“我乃东海龙王之三太子,当年禹害怕我父亲再发水害民,把我囚于具丘山下。我虽为东海龙王之子,但当年多次听禹王训诫,应与人和睦相处。我在此地已居几千年,目睹此地民风淳朴,百姓勤劳善良,这里已成了我的家园,不愿再归东海。你们打井的地方,是我几千年来居住的水塘,下有泉眼与龙宫相通,永远不会干涸。今后,我就居于这棵树上,咱们同饮一井之水,我会尽己所能,保佑这方百姓平安。现在井已至泉源,不用再挖,砌砖使用即可。”人们听罢,欢欣鼓掌,赶紧叫来地保,地保禀县令。隔日,县令率万民摆香案供品祭禹王,谢龙王三太子,并书“神井”二字刻碑立于井旁(此碑毁于战火)。

重新登上高高的禹王亭,远处夕阳西下,院中盛开的杏花映着夕阳,春天已经到了!人生于世不过百年,这个世界,人来人往,我们都在各自的轨迹中忙碌着,至于遇见或是擦肩,遇到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愿意懂你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所以你不要指望所有人都会懂你,人生本不完美,缘聚缘散都是定数。

要知道,生活有多少残酷,你就该有多少坚强;你有多少努力,你就会有多少光芒。做好自己的事,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任凭风吹雨打,也不要放弃自己追求的方向。就算在风雨中奔跑,淋湿了全身,也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