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的风,裹挟着长江水汽,轻轻掠过父母布满老茧的手。站在客轮的甲板上,江风撩起她们斑白的头发,夏风轻爽凉快,江水翻腾起浪花。我看着他们局促又好奇,内心泛起层层涟漪。
我的父母是老实人,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就在周边几公里内活动,没有出过远门。父亲的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布满深深浅浅的纹路,那是常年握锄头、扶犁耙留下的印。母亲的脸庞被岁月和烈日刻下细密的皱纹,像极了田垄间纵横交错的沟壑。春种秋收,寒来暑往,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土地。
我一直想带他们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每次提起,他们总是摇头拒绝。“出去干啥,浪费钱,家里的庄稼还得照看。”这是他们最常说的话。李庄全世界都知道,就在我们身边,总该去去吧。李庄充满历史韵味、承载着抗战文化记忆的古镇。我软磨硬泡,终于说动了他们。他们眼中似乎闪过一丝向往。
来到李庄,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母亲则套着那件最体面的碎花布衫,仿佛要将对这次旅行的珍视都穿在身上。踏入古镇,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古朴的明清建筑,雕花门窗、飞檐翘角,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韵味。母亲的脚步有些迟疑,她小心翼翼地走着,像是怕惊扰了这里的宁静。父亲则微微佝偻着背,眼睛里满是新奇,不停地张望着四周。
我们走进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老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父母站在一幅描绘学者们在李庄艰苦研究的油画前,久久驻足。父亲轻声说:“那时候日子肯定不好过,这些人真不容易。”母亲也跟着点头,眼神中满是敬佩。父亲是一个老兵,凝望着展览柜里锈蚀斑驳的老式步枪,当年日本人轰炸宜宾民房,神情愤懑,遗憾没有早生几年,上前线和鬼子干一仗。他们或许不太懂那些高深的学术研究,但他们能真切感受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所付出的努力。
走出博物馆,我们漫步在古镇的小巷中。街边的茶馆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悠闲地喝着茶、摆着龙门阵。空气中飘来白肉的香气,那是李庄的特色美食。我带着父母走进一家餐馆,点了几道当地的名菜。白肉端上桌,薄如蝉翼的肉片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母亲有些拘谨,夹起一片肉,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这肉又香又嫩,真好吃。”父亲也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喝上一口当地的米酒,平日里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轻松的笑容。
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我们来到江边,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父母站在岸边,望着宽阔的江面,许久没有说话。风拂过母亲的发丝,吹起几缕银丝;父亲的衣角轻轻飘动,他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有些孤单,却又无比坚毅。我忽然意识到,他们真的老了,曾经挺拔的脊梁渐渐弯曲,曾经乌黑的头发也染上了岁月的霜雪。而我,陪伴他们的时间实在太少太少。
“娃儿,这些年你在外面也不容易。”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有些沙哑。我转过头,看到他眼中的关切与心疼,鼻子突然一酸。母亲轻轻拉住我的手,那双手虽然粗糙,却充满了温暖,“以后别太累着自己,有时间就多回来。”我点点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夕阳西下,余晖将李庄古镇染成了金色。我们沿着江边慢慢往回走,父母的身影在暮色中依偎在一起。这一刻,时光仿佛静止,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烟消云散。祖国山河美丽,名胜众多,走不了远方,以后一定要多带他们到周边景点走走,看看竹海碧翠、领略石海怪石嶙峋,去看更多的风景,陪伴他们,让他们知道,在我心里,他们比什么都重要。在岁月的长河中,我愿陪着他们,慢慢走,看遍世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