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志宝的头像

姜志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8
分享

孩子的阅读与理解

从农村搬进城里居住的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幸福快乐,快要读完小学六年级了。孩子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为了扩大孩子课外阅读量,经常带孩子逛书店购买适合孩子感兴趣的儿童读物,如图文并茂的唐诗宋词,有利于儿童阅读的童话书籍文字配图等图书。孩子通过阅读后,不仅能够放下书本给别人讲一讲书中有趣的故事,其中还背诵了不少的唐诗宋词。孩子在背诵唐诗宋词时,还能够根据诗句中的图文并茂提供的场景,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诗词的内容,还原于现实生活与父母或者其他人共享。

孩子对唐朝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不仅背诵得滚瓜烂熟,对诗的配图到诗的赏析内容,还有对诗人的生平事迹也作了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因此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孩子跟着父母从逛公园里回到家中,孩子准备打开电视看电视节目,一片皎洁的月光从客厅窗户上映射到了地面上。孩子面对美丽的月光显得非常宁静,他也看到了父亲很快端了一杯茶水。在孩子的眼里,父亲好像一边在品茶一边再甜蜜地喝着茶水。这时,孩子突然想起李白的诗句就对父亲吟诵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孩子的父亲赶忙停止了喝茶的时间,纠正了孩子说道:“明月光它不一定在客厅漂浮也不一定在床前漂浮,疑是地上霜又作何解释呢?”孩子一听父亲对明月光位置的解释和说明,虽然也接受但一时也想不通。孩子的父亲看到孩子满脸疑惑,又立刻提出李白诗中“疑是地上霜”又作何解释这样一个问题。结果孩子突发奇想对父亲解释说:“漂浮在客厅内的月光,像是冬季覆盖在大地上白霜那样洁白美丽好看!”。孩子对“疑是地上霜”这种解释,当父亲的只是面对孩子笑一笑而已,但孩子的父亲是一位高中毕业生,人生也经过了一段文化学习的熏陶和沉淀,一旦碰上诸多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于是孩子的父亲把自己曾经读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其中“床前明月光”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要讲给孩子听一听仅供参考。这时,孩子的父亲把茶杯慢慢放在茶几上,又坐在一边的沙发上,对孩子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的“床”应该泛指广阔的天地,因为从“广”旁的字面看,应该泛指天和地;因为从“木”旁的字面看,应该泛指大地上的森林。森林是不是生长在大地上,明月光是不是通过森林照耀在大地上。李白也许走在月光下看景思物,突然间想起了家乡的人和事,也许还有人住在客栈里,也许看到了月光漂浮到了客栈内,突然间想起了家乡的人和事。坐在沙发上的孩子也认真地听了父亲,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个人解读。孩子虽然认真听了但还是对父亲的解读,依然处在云里雾里一头雾水之中。孩子也不好与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互相解读下去了。这时孩子的母亲削完一个苹果递给孩子并说道:“不要听您父亲的解释,他只有高中文化程度,还是听学校老师的解释正确些!”。孩子一边啃吃着苹果,一边笑眯眯地回答说:“爸爸说的并非不正确,我们在相互学习讨论!”。孩子的父亲一听妻子的话,赶忙顺手从茶几上又端起茶杯,一边喝着茶水,一边看着孩子微微笑了起来。

孩子的父母乘双休日,喜欢带着孩子到县城周边旅游景点玩一玩。孩子见了旅游景点,喜欢看山也喜欢玩水。孩子跟着父母穿过旅游人群中时,在一景点湖泊玩水过程中,看到形似天鹅般的小木船搭载着游客,在湖泊中左右摇摆上下漂流。孩子没有看花了眼,在小木船周围漂流的还有真正的天鹅和肥鸭。这些肥鸭和天鹅,不是跟着小木船上下飘流,就是在湖泊中自由开心玩耍。天鹅漂浮在肥鸭的后面,在太阳光辉的闪烁下,像是一朵朵彩云在湖泊中漂浮;肥鸭在天鹅周围左右摇摆,像是一座座小山峰飘飞在湖泊之中。小木船在天鹅之间漂浮,也在肥鸭之间漂流。这些活跃在孩子视野中的湖泊场景,逐渐形成了一幅一幅美丽的画面。画面当中的天鹅和肥鸭,它们在湖泊一处一前一后扇着一双翅翼,噗通噗通朝着孩子的方向漂浮过来了。在湖泊中向孩子漂浮过来的天鹅和肥鸭,它们昂首挺胸那种漂浮的生动和摇摆形象,像是飘飞在蓝天之上的一朵朵白色彩云。孩子看到这个画面实在是高兴极了,忽然从口中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孩子不仅连续吟诵了两次,而且准备再次吟诵的时候,孩子的父亲在孩子的头顶摸了一把说道:“好听,好听,再背诵一遍!”孩子一边当着父亲的面,一边又笑嘻嘻地看着漂浮在自己前面的天鹅和肥鸭,再一次大声吟诵起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这时,来往在孩子周围的那些游客,听到孩子声情并茂地吟诵起了骆宾王的《咏鹅》,不仅为孩子这种大胆表现行为拿起手机拍摄照相,而且还为孩子竖起了大拇指表示高度赞扬。

有一次,孩子跟父母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山山水水好不美丽动人。孩子跟着父母站在山顶上,孩子看山不似山像是一座座巨人雕塑那样威武壮观,孩子看水不似水像是一条条巨龙盘旋在山间向远方奔驰而去。在孩子眼里,家乡漫山遍野有各种各样花色品种盛开着,像是天空的星星那样闪烁不断。一排排漂亮的小楼房,被点缀在田间地头山上山下,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那样光彩夺目。当孩子和父母走在田间小路上时,孩子发现不远处平坦上,有牛羊在啃吃野草。在牛羊的身边还有放牛孩子追逐嬉戏,也有好几条家狗在孩子们身边东窜西跳去玩耍。让孩子最引人注目的是,牛羊啃吃过的野草,留在原地变得光秃秃地了。这些被牛羊啃吃过的野草,什么时候能够快速长起来,在孩子的心目中都是一个未知数。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想象空间一定有局限性。孩子看着前面这些活跃在大自然中的生动画面,不免立刻想起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孩子一想起白居易的诗句,就立马小声慢慢吟诵了出来。一直站在孩子身边的母亲听到后,直接要求孩子把白居易这几句诗全都大声吟诵出来。孩子听了母亲的话,按照母亲的意思把诗句有感情地吟诵了一遍的同时,孩子母亲这时也快速打开手机录音功能,把孩子吟诵白居易的诗句录了下来。

这样一个天真烂漫可爱的孩子,从一开始对白居易和骆宾王的诗句吟诵,无论在艺术上或者内容上不管存在有多么大的差异,还有孩子与父亲对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无论作何种解读和理解,但父母都在伴随着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和孩子在共同解读和互相学习过程中,虽然都是处于一种主动状态和半主动状态,却让孩子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这为整个家庭的文化传承和一代代孩子的培养,不仅打下了家风家训家教家庭教育的坚实基础,也为整个社会高度文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