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家族记忆的书写与医者精神的重建
——评李润湘长篇历史传记《一生跋涉》
木易
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在其所著《记忆的历史》中开宗明义地阐述道:“如果不想让时代证人的经验记忆在未来消失,就必须把它转化成后世的文化记忆。”诚然,在喧闹纷杂的当下,现代都市文明愈发的掩盖了乡土历史的精魄,历史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历史经验成为了一种距离,被后人删减、遗忘,甚至将其解构的支离破碎。在这种情况下,追本溯源,理清时代的发展脉络显得尤为重要。而传记文学则作为考量历史、探究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清晰的呈现出历史的具体细节和纹理,以此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感召后人。但往往因其时间跨度之久、人物事件之冗杂、空间环境之不可感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其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社会意义、美学价值也就难以准确饱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面对时代的不经意遗忘,历史的能量需要重新发掘和记忆,而在此时,作家在词与物之间则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历史讲述者。他需要以“在场”的姿势在历史的芜杂面影之下锻造出一种清醒客观的眼光、严肃的写作观念,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历史所带来有的交集和触感,这不仅仅需要坚实的文学叙事功底,还需要史家的冷静思考。应作家、山西省高平市作家协会李润湘主席邀约,为其历史传记《一生跋涉》写一篇序言,欣允之后诚惶诚恐,尤在研读作品之后,反思良多。《一生跋涉》不仅是一部成功的传记文学作品,更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曲折变化,闪烁着光辉的史学价值。更准确的说,作品是讲述了山西省高平市一个贫困而又思想趋于保守的山村的故事。作品中具备的人文主义情怀、医者情怀,在当下,全球疫情肆虐,则更凸显出医者的担当和使命,每读一遍,仍被武氏家族的精神深深感动,不失震耳发聩之效。《一生跋涉》可以用“武氏精诚,医以济世”来总概括,其以“掌握村”下的武氏家族为背景,以“武氏正骨”为中心,“唾骨法”为线索,描述了从1936年到至今的家族发展史,对“武氏正骨”四代传承人进行了集中性的叙事,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嬗变史,折射出农村宗法制度和传统文化精神对一代国人的影响,也可作为山西省高平市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由此揭示出了中国由一个苦难的社会发展到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
《一生跋涉》是一部家族历史文学,它用朴实直白的文字传达时代的忧伤、家族的忧伤、历史记忆的忧伤,带领读者回到1936年,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作品植根于山西省高平市掌握村,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浓郁的家族纪实色彩,在作品中,地方风物和民俗风情被刻画的细致而生动,展现出了厚重的史学价值和人文内涵。作者以史家笔法钩沉历史,又兼有虚构手法进行书写,展现了“在场”的书写姿态。这可作为《一生跋涉》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传记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作者在展开宏大的叙事时,打破了传统家族作品、历史作品的写作边缘,而是依据历史记载的内容和武氏家族的口述,追溯探寻历史的真实。书中大量介绍了武氏在探索医药真谛、治病救人的医疗实践中涌现出的诸多事迹典范。将其选择性的融作品里,表现出作者对武氏的敬仰、生命的敬畏、人性的敬重等,从这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深深的融入其中并将自己代入到了历史发生的现场,这其中融合了作者真挚的情感、醇厚的人文素养、博大的个人情怀、深邃的哲学思辨,也正是武氏有着令人敬仰的医德典范、崇高的信仰和不断改革的精神,使得李润湘的作品闪耀出璀璨的人性光辉。在武氏历经80余年的飘零与等待,使得这部长篇传记文学不仅具有强烈的纪实特征,也增添了几分飘逸灵动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
《一生跋涉》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是因为作品取材于现实,作品的主体叙事是现实发生的。它的故乡书写和家族叙事,都存在着较强的历史感,但却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叙事,其重在家族文化记忆的复活和再现。彰显出了武氏家族大医精诚、薪火相传的拳拳之心。《一生跋涉》真正回归到了故乡层面的书写,回归到了家族叙事上的描述,李润湘把笔触深入到了历史和人性深处。作品的结构安排、现实主义的叙事主线、叙事策略始终清晰明了,并且作者游刃有余地对作品中的众多角色进行有条不紊的书写,这是倾注了诸多心血的。作者着力书写武氏家族的流变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对武氏四代传承人进行了侧重不一的书写,在时代的变迁中,在武氏的不断发展中,作者以冷静客观的写作方式,横云断岭,把一个个风云变色的历史场景解剖开来,调用多种写作方式和手法,保持了作品内部的张力和调和。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作品记录了高平西北方向一个小山洼里一个武氏家族的兴衰历程。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1936年以来的社会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历程,尤其值得品鉴的是,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记录了生活在底层且命运多舛的武氏家族以及后来武氏传承人在面临重大的选择和挑战时,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冲突。历史意识、现实关怀和传统文化的缅怀都是清晰可见的。医者正义、君子之风、守诚求真等,都让作品散发出熠熠生辉的精神风貌。掌握村的山山水水、历史沧桑、民情风俗、人物形象都在作品中均有体现,在具体的叙事策略方面,李润湘亦融入新历史作品创作潮流中,将历史内化为日常的生活场景、文化的投射、人情事的演绎。
在作品中,作者侧重描写人物和时代的关系,开篇就描写到“它蜗居在一个低洼地带,四周围杂树丛林,阳光不能直射,夹在古寨至庄头村的中间,实在是小得可怜”。“武氏正骨”的第二代传人武承谋就是在这样一个恶劣贫穷的环境下诞生了,在中国抑或是外国的文学作品中,苦难的环境从来都不是阻碍一个人发展的因素,反而造就出了伟大的人格,这也奠定了武氏家族后人坚韧自强的品质。作品中这样写道“他(武承谋)出生五六天之后,便被抱养在掌握村,改名为武扎根”。言外之意即,要在人世间深深扎下根,不再夭折。由此也折射出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农村宗法制度的影子,上溯“武氏正骨”创始人武根定至第四代传承人武文杰,武氏家族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行其医道,救死扶伤,精诚博爱,用“医路崎岖终无悔”来表明家族的特性最为恰当。
在作品中,李润湘对武氏家族描写十分详细,从传记作品的角度来看,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从古寨村、掌握村、马村以及对武氏家族生活场景的描写,作者书写历史的笔触游走自如,但是,李润湘其意只是在描写有一段历史?确切地说,他目的在于进行一段历史叙事吗?虽然他的作品蕴含着较为浓厚的历史意识,但在我看来,这个作品更是在书写武氏家族的文化记忆。作品把“武承谟”作为中心人物,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武天宝”又是何种性格?在作品中,通过大量的人生选择和问诊治病,均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在“武承谋”身上,通过他一生命运的跌者起伏,破译和诠释了医者形象的精神密码,诠释了文化记忆中的“医者大德”。其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不断提升自身的医德情怀和人文素养,践行创新开拓新的医疗模式,展现出了医学传递人性温情的最美好的一面。
武氏家族秉承正义、遵守祖训、行医行善、济世救人,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到了首要地立,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救民的宏伟抱负,不断践行医学为人的宗旨,即使在艰难的时代背景下,武家人仍然恪守原则,探索医药真谛,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他们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心系病患,济世为怀,为后人竖起了德艺双馨的楷模。在专业领域,武氏精研医术,“唾骨法”经几代传承人的苦心钻研、潜心研究,已至炉火纯青,享誉国内,武承谋撰写的论文《盘腿牵引整复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17例小结》发表在《中国农村医学》1988年第五期上、传略被辑入《国际国伤•推拿医师交流手册》和《中国专家大辞典》、学术论文被编入《当代中国骨伤人才》;武天宝编辑出版《武氏正骨誉太行》,并被编入《高平人物》等等一系列学术论文的发表,充分肯定了“武氏正骨”的医疗效果,这也奠定了“武氏正骨”在医学中的地位。瞩目未来,希望武氏家族可以更多的为当今医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滋润民众。
是为序。
2020年4月26日作于古都彭城
注:贾赛赛:笔名木易,诗人、
文学评论家、传世图书出版中心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