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庄是当代最著名的词学家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受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工于词学研究且著述颇丰,著有《宋词的文化定位》《宋词文化与文学新视野》《竹窗簃词学论稿》等作品。除词学研究外,沈家庄竭力探究诗歌的精神密码,诗歌集《三支翅膀》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和浪漫主义情怀,以含蓄、隐约的诗意,追求生命、存在、秩序等诸多问题,形成了以智性、雅正、雄浑、高古的诗学策略和美学格调,闻名诗坛。当代多位诗歌批评家、理论家介入其诗歌道场,从“人格”“诗性”等维度探究沈家庄诗歌所凸显的现实主义关怀精神、美学价值及其生成图示等异质气象。
沈家庄是位中西合璧式的学者型诗人,他的诗歌是中国古典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双向催生、交融与共的结果。西方现代主义作用于他的是诗体形式和诗学观念,古典主义赋予他诗歌精神和人文气息,双重作用下,使得诗歌本体的容量在不断扩张以及表现力的持续增强。在多年的文学道场中,沈家庄致力中西诗艺的融合汇通,其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美、语言美的追求与现代主义诗歌的象征化、立体化相结合,使诗歌的内在价值、情感取向流露出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古典格调。在建构“真实”与“虚构”之间寻找当代汉语诗的回归之路,把自由诗带入到一种高度自由的审美空间,这就是沈家庄在“沟通”中西诗艺上的淬炼尝试,这种“沟通”,纠正了当下“口语诗”“第三代诗歌”过于走偏锋的现象,也完善了诗歌美学意义上的“规范化”,为中国诗歌现代化与外来诗歌民族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正是这种有效性的中西化合,使沈家庄能够在当下诗坛独立潮头,自成风景。
沈家庄诗歌强调的是以“情感”为中心审美理性。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但由于社会形态的演进,诗歌自我艺术中显示着介入社会、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使诗歌的叙事性成为先导,由此“在场性”一再隐匿。而在沈诗中情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质素,其以静态的情感抒发方式,使诗歌创作复现本真生活,沈诗在自然中寻求本真的人性品格,值得研究的是,沈诗中的自然不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而是审美视角中的自然,这种美本身便带有无限的自由超越性和非功利性,它摆脱了文学对于政治生活的从属关系,显现了诗歌精神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是诗人本质经验的多层次、多维度累积,对人生、历史取的是一种诗意的审美观照。
参照文学史,在古典主义文学向度上,沈家庄诗歌承续了乡土文学的诗性特质,诗意的感怀渗入乡土叙事的肌理,可以切实感受到其诗歌从“真正的人”出发立足于生命本位,他对自己所抒唱的现实生话具有宏阔的历史纵深感。“乡”给予沈家庄无尽的精神资源,诗人醉心描写“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正面表现了自己的人性取向和情感评价,满含审美理想地展示了这个未被现代文明所扭曲的一种素朴真诚的人情美。叙故乡事,写故乡人,描故乡景,状故乡物,沈家庄与故乡形成了某种相互成就的地域关联,“乡愁”被沈家庄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容,并建构起自身文化言说的向度,其诗学观念中的“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与都市相对的乡村,而是与文明西化相对的“中国本土”的概念。沈家庄的“乡愁”带有浪漫主义的诗性特质,对历史的回眸与对现实的书写构成了他诗歌的一部分,在《街头,无言》《这儿有一口井》《野外、黑狗、太阳瀑》《听月》等作品中,粗粝质朴的乡村叙写,展现日常生活中事实的诗意。沈家庄是希望从诗歌的地域中隐喻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情感和诗意现实,同时,诗人在书写故乡的图示中隐含着焦虑与不安,在理性与情感意识与下意识的矛盾冲突中显示精神的某种分裂和人格的二律背反。这种有效性写作及其中蕴含的写作伦理,是沈家庄留给当代诗歌写作的重要启示。
孙文波说:“诗歌与现实不是事物与镜子的关系,诗歌与现实是一种对等关系。”沈家庄的诗学观念有着宏观和微观并重的品格,他站在中外文化及诗歌历史的广阔立场上进行自己的反思,有着史论家的气魄和眼光,其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探寻中国古代文化从新时代视角重新审视的可能性,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这既是一种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文学道义。在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文艺理论思想的融汇,许多诗歌带有“解构主义”的哲学意味,某些作品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消解”“反讽”等特征,其历史观明显带有后现代意味。同时,沈家庄聚焦于新诗的本体,其诗学观念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新诗的建构与发展上。
自1979年沈家庄潜心于文学研究以来,40余年的文学研究,对文学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真实追求成为其诗歌自觉的内在动力,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的写作态度,使沈家庄的诗歌作品为当代诗歌的规范、纯正作出了贡献。在新的语境之下,显示出了一种可贵的人文主义精神立场,从漫长的诗歌发展史看,或许40年只是匆匆一瞥,但立足于现实角度,重构我们时代的“诗歌理想”“诗歌伦理”,或许从沈家庄的诗歌及诗学观念中可以得到契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