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冀超的头像

冀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1
分享

半日闲

坐在麓之风书店楼上饭店的窗前,这样的环境里,吃喝之外,终归会回到与书有关的内容。

想起了一些往事:儿时,乡下,农人们总是伴着太阳的升落忙忙碌碌,那时的我,虽然不知道有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但在父母都去挣工分后,我学着照顾弟弟,后来又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挑水,洒扫,打猪草,还会将自家菜地里摘回的蔬菜洗干净胡乱地煮熟。那时,我没有想过,人为什么活得那样忙,那样累。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最多会偶尔幻想着某些书里的生活。

很多年以后,十来岁的女儿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说了很多自己都觉得似是而非的道理,其实我很想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但脑子里却闪过儿时的村人,一年忙到头,到了年节,母亲要绞尽脑汁才能让我们姐弟穿得尽可能齐整,吃上传统节日该有的食物。特别记得,有一件花棉袄,母亲穿过,小姨穿过,后来母亲在袖口、衣下摆缝了圈新的花布,我又穿了好几年。我不记得,父母和与他们一起劳作过的村人,有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农闲的时日,我也会窝在他们中间,围着火堆烤地瓜、土豆,听他们胡乱地聊天,张家媳妇如何如何,王家儿子怎样怎样,就是没听说过生命的意义。他们,就像余华说的那样:“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或者,当一个人需要为活着努力时,根本就没空去想七想八,去怀疑这,怀疑那。

乡下所能见到的职业很少,堂伯在大学教书,那时的我眼里,只有老师不用抢在太阳没晒热一田泥水时就出门,在它最后的余辉里仍挥汗如雨。对未来,我第一个日渐清晰的向往是能当上老师。与其说是觉得老师这一职业有多崇高,不如说是发现老师这个职业不用像父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乡下最缺的是书,不过那时乡下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那时,乡下人家,房屋数间,除了自住,还会安排猪圈、鸡圈,却不会有书房;乡下人结婚会做衣柜,做厨柜,做杂物柜,就是没人做书柜。我最羡慕堂姐的是,可以随便读堂伯那一柜子书。堂伯对我很好,却不让我把书带回乡下。可以自己作主后,一见到喜欢的书就会尽力收入囊中,以至家里很多书一直没有翻动过,大概除了“书非借不能读”的原因,更有当年的心结。

书没读,总怪没有时间,还总能找到看似站得住脚的理由:上班时要写方案,要做总结,要去开会,要去搞检查,要完成各种考核任务……下班后,有朋友要会,有同学要聚,有网站要浏览,有八卦想追踪,有视频要关注,要购物,要看剧,还有大数据层出无穷投其所好的推送……最后,当然是书柜里蒙尘的书,早没了收入囊中时的兴奋、喜悦,也早忘了当时不日读完的信心和誓言。


人类是被外界牵着走的,还是人类一直在按自己的需求改变外界?

当年 ,冯延巳写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君王李璟调侃地问过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其实,那些网络八卦,娱乐新闻旧闻,各种夸大其辞的标题党,才真是无关我事,偏偏就被它把时间抢了去。

唐朝李涉,生逢兵乱,做个幕僚还被贬,一下就蹭蹬了十年。再到遇赦,青春不再,物是人非,难免失意。他说:“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算他幸运吧,“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场怎样的僧话,能让那个满怀感慨,突觉春逝的人惊醒?他们从哪里聊起?从世俗的生存,还是世外的清修;从求而不得,还是失即是得……总知,再抬头,竟是满树浓荫。

从来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得之欢欣,失时痛。总是要等到经历了很多,承受了很多,才发现,放下,便获自在,太多的痛只因心中那点执念。

坐在窗前,吹着风,竟觉凭空多了点诗意,多了点书香。或许这风从千年前吹来,它到过岳麓书院,到过湘江边的朱张渡,才如此舒缓,如此从容。楼下的汽车应该开得很慢,走过的人也是轻轻的,很多人以为的长沙泼辣,城市浮躁,在这巷子里都安静了下来。

翻着手上新得的《宋词三百首》,比家里任何一个版本都厚。配了很多插图,画面多是一些看上去有些意境的山水,感觉着编辑们的心思,也感觉到了时代的特征。

有研究表明,今天人类的平均注意力只有八秒,前几年,这个数值还有十二秒,可是金鱼都能坚持九秒钟。这应该感谢科技的发展,网络一刻不停地更新,只要愿意,永远有新鲜出炉的东西等在那里。重要的是,屏幕上闪动变化的画面,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相比,不仅不需要那么持久的注意力,还缤纷多彩。只是,我们忘了孔子当年对五色下过的贬论。

随着DeepSeek的出现,已经有很多人用它作画写诗,不觉打了个寒噤,真害怕有一天,人类完全接受了它的投喂。活动中,编辑们说了为什么会在书中插入那么多图画,竟是为了迎合读者。在我的印象里,孩子十岁以后,没再给她买过绘本。而之前,只是因为识字不多的孩子无法读懂那些方块字,只能借用图画诠释。

人类一经诞生,就没停滞过推动世界前行,寻求突破。因为人类明白,物种都有生生灭灭,努力,只为族类尽可能不那么快走上恐龙的归途。却有人预言,人类最终将毁灭在自己手上。人类掌控的永远只是人类能掌控的。没人给我一个不可置疑的答案:有一天,智能生命会不会也能与这个世界沟通,也想进行自我探索?有一些文艺工作者,开始了人机合作方式,我不愿意去想,人类的惰性能隐藏多久,一旦依赖了这种方式,最后的思考还能坚持多久。那时拱手交出的就将是人类的全部。

有人用技术和艺术来区分人工智能和文学创作,但技术达到一定高度,会否也有艺术感?想到这些,竟觉得可以接受一些不完美了,也许这才是人类最后有别于智能生命的地方。对于人工智能所掌握的知识和算力,人类望尘莫及,如果还存在一个鸿沟,那一定是人性。人性最大的特质是总有弱点,这些弱点造成了人类的不完美,或许,也是这些弱点,让人成其为人。

一场讨论中,有记者将一份采访提纲提交给了DeepSeek,电脑屏幕给出的回答里有这样一句话“真正恐惧的或许不是被取代,而是我们是否正在丧失用血肉之躯感知世界的能力。”顿觉,窗外的风多了些意义,那是我此时对世界真切的感知;那些书、那些文字也多了些意义,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表达的人生;坐在窗前的我也多些了意义,此时仍吃着五谷杂粮,想着世俗的问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