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荆培青的头像

荆培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2
分享

无题之秋

                          荆培青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今年的秋雨,可不只是这古诗词里的点点滴滴,下起来没完没了,不见几个晴天,非常罕见,以至于有人调侃,北方大地让这连绵秋雨搞成了烟雨江南,把一夏天也是罕见的少雨亏欠都补了回来。水是蓄足了,可是对农事和其它有一些事情,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

这样的秋风秋雨,真的有些压抑感,叫人不舒服,就遭人嫌了,渲染出了一种不友好的气氛。

秋风秋雨,在文人处本就是感伤、悲秋的寄托,何况是如此一个淫雨霏霏的秋天呢!我虽算不上文人,也因心境竞在这萧瑟的秋风里、连绵的秋雨里不由伤感了起来,何也?恰恰秋风凄雨天里,又翻到了杜甫的《登高》诗,莫名与之共情起来。诗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虽无杜甫所说的穷困潦倒之事,但最近的查体结果一波三折,有惊无多大险的一番折腾,貌似杜甫在秋风骤吹里的“百年多病”一般,在长时间的等待中,确也是对好情绪的一种消极打击,对美好的一种毁灭。值此情境下,年岁愈长,对杜甫的“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越能感同身受。感受越深刻,由人及己,内心触动越大,越明白那时、那地、那境况下的诗人杜甫之难、之困、之无助、之不幸。所以,动人心弦的,是得从内心深处涌起的,起于真切体验的,能让人同感共情的。反之亦然,无其它。后来细细体味,老杜这首诗得“七律之冠”的荣誉,真不是白得的,后人中的人里,有一份人间清醒在,还有一份真性情在,唯愿后人的后人哀之能鉴之而不复哀之。

这自古至今的人世间,悲秋之人可不只有一个杜甫、偶然有个矫情的我,人可多了去了。李清照也是数不胜数文人墨客群体中的一个,她把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也放在这“点点滴滴”秋雨里,寄托在有梧桐、黄昏的残秋中,表达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人觉得分外悲凉。与早先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快活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叫人在感慨唏嘘中,感受秋的沉郁凄婉和人生的无常、无奈。

杜甫与李清照的悲秋是心怀家国情怀的,还有一种悲秋却不是这样的,表达的是个人爱恨幽怨之情。如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无论是秋风抛弃画扇,还是画扇怨恨秋风,再也回不到“初见”时之情意了,本应当相亲相爱的爱情,最后却成了相离相弃的嫌弃。这首词即便抛开直面的男女间的爱情,来说明交友之道,也缺了上面杜、李诗词的一份悲天悯人的厚重和情怀,这种悲秋让人感觉更像是一种“闺怨”。

其实,感伤、悲秋是人的心路历程上荡起的情感涟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也不全然与季节有关,杜甫在春天里,不是照样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凄惨忧愁体验吗!但,这就是杜甫的全部吗?显然不是的,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中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客至》中写道,“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这是个快乐的杜甫,这是个高兴的老杜。

由此,人间并非只有秋凉春愁,世事尚存许多美好。

凡事,要看到好的一面!

(写于2025年10月3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