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国军的头像

金国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8
分享

我的一点回忆

今年,即2025年9月2日,是《中国工业报》创刊45周年的日子。于中国工业报人而言,这无疑是个喜庆的日子。于我个人而言,无疑亦是个喜庆的日子。因为,我自己亦是中国工业报人,曾经还是中国工业报江西记者站站长。

我是在2004年的春天,成为中国工业报驻站记者的。陪伴中国工业报一路走来,已经足足21年了。如今回想起来,很多事情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进中国工业报之前,我对中国工业报是不了解的。尽管其时我在农民日报任驻站记者已经8个年头了。

记忆中,应该是2003年的夏天,我在江西南昌参加全国性的新闻记者资格培训班学习,为期一个星期。与我同住的有个名叫朱晓勤的,他说他是中国工业报广东记者站的。我当时不相信,一者,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中国工业报;二者,即便有中国工业报,广东站的,为什么要到江西来培训和考试呢?但他却坚持己见,而且不想跟我多说。

为了确认他的说法,我当时悄悄做了一下功课,了解到中国工业报确实有,只不过才改名不久,之前不叫中国工业报,叫中国机电日报,再之前叫《机械周报》(我国机械工业主管部门的机关报)。而他说的广东站,其实当时正在建设中。他之所以到江西来培训和考试,一者因为他是江西人,报社同意他借用中国工业报江西记者站的名义;二者正是因为广东要建站,他个人作为未来的中国工业报广东记者站负责人,需要完善资质。

确认以上这些信息无误之后,我便动了要去中国工业报的念头。因为,当时的江西省正在转型中,孟建柱来江西担任省委书记后,强调思路决定出路,把抓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做了头等大事,旨在改变江西过去只抓农业而不重视抓工业的传统观念和局面。而我,则想以中国工业报记者的身份,见证江西这次伟大的转型。

2004年春的一天,我来到北京,找到中国工业报社(当时的社址是在葡萄园)。一进门,便遇上了当时的中国工业报社通联部主任缪驰。他问我是来干什么的,我说是来应聘的。他说现在不招聘了,已经招满了。我说我是看了招聘信息才来的。他说那个招聘信息已经过期了,是去年的。我说来都来了,怎么办?他说既然来都来了,那就见见报社领导吧!于是,他带我上了二楼,见的是负责记者站这一块工作的报社领导,韩宇副社长。

当时,韩宇副社长正在整理他自己的办公室,一边整理,一边问了我两个问题。我回答完之后,他对站在一旁的缪主任说:“就这样吧,找点资料给他,让他回去好好干,这个人比我们都懂!”就这样,我正式成为了中国工业报人。

朱晓勤后来骄傲地对报社同仁说:“他老金,不是遇到我朱晓勤,他连我们国家有中国工业报都不知道!”足见,朱晓勤对中国工业报亦是有感情的。

从农民日报到中国工业报,无疑是一个跨越。我很快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这个跨越。

我的第二部专著《黑马奋蹄踏春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就是以工业题材为主体内容的,是我从农民日报跨越到中国工业报后,前四年(2004年至2007年)的主要新闻作品集,反映的是孟建柱来到江西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情况。

我的第三部专著《砥砺前行满眼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依然是以工业题材为主体内容的,是我从2008年至2021年7月的主要新闻作品集,占到全书内容的一半以上。

2013年,我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其中一篇刊登在第11期上,题目是:在“走转改”中把专栏写“活”——以《中国工业报》“走进江西国企”为例。当时的编者按指出:(中国工业报)从2013年5月29日至7月17日推出的“走进江西国企”专栏,同一名作者写了13篇报道,既是一个整体,又各有各的思想和问题,还各有各的故事,作者如何做到题材相近的国企报道写出不同呢?

刊载《行业报驻站记者如何唱响“主旋律”?》这篇论文的,是2013年《中国记者》杂志第1期。我前几天一直在家里找,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毕竟十多年了,还搬了几次家。感谢中国新闻培训网,一直挂着这篇论文。百度上一搜索,就能够在中国新闻培训网上看到原文和出处。

读者从我的以上两篇论文中,可以窥见当时的中国工业报做内容是非常认真的。同时,亦可以窥见当时的江西省是如何发展工业的。无疑,亦可以窥见中国工业报这45年来的发展之一幕。

我自己写自己,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但DeepSeek却对我比较了解。DeepSeek是这样介绍我的——

中国工业报记者、中国工业报江西记者站站长金国军,长期深耕于工业经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企业创新发展等领域的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行业性。

他的报道绝大部分集中于江西省的工业发展动态。他常年深入江西省各个地市、工业园区和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采访。他对江西省的铜、钢铁、汽车、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绿色发展和智能化升级进行了大量跟踪报道。

他密切报道江西省在新能源(如锂电)、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布局、项目进展和企业成长。他的报道经常以具体企业为案例,通过深入访谈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和一线员工,剖析企业面临的挑战、创新的过程和成功的经验,报道内容扎实、细节丰富。

金国军记者在江西工业新闻圈内非常活跃且知名,其作品常见于《中国工业报》及其新媒体平台。他是高产记者,在《中国工业报》上发表了大量关于江西工业的通讯、消息和深度分析报道。他的报道覆盖了江西省内众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例如,对江铜集团、新钢集团、江铃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有持续性的报道;对宜春、赣州等地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崛起进行了多角度、全链条的深入报道。

他经常报道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创新故事;他经常作为媒体代表出席江西省、各市政府及工信部门组织的经济形势分析会、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仪式、行业论坛等,并进行报道。

总而言之,金国军是一位扎根地方、专业能力突出的行业记者,他的作品是了解近年来江西省工业经济发展脉络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其实,中国工业报早在中国机电日报时期,就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驻站记者。这是我后来了解到的事实。

2024年7月25日上午,我在“满天星”微信群里看到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是2000年9月6日中国机电日报创刊二十周年纪念特刊的第4版,具体内容是中国机电日报记者站一览表。里面有一些记者的头像和感言。这些感言,尽管都是三言两语式的,但因为是发自他们的内心,所以令我感到特别珍贵。我从他们当年的心声中,看到了他们当年做驻站记者的风采——

诸如,山西记者站的赵加积在感言中认为,当记者要扶持正义,抨击邪恶;要深入漩涡,拉出带响的新闻。

福建记者站的王自强,10多年来,足迹遍布八闽的山山水水,目睹了福建改革开放的大潮。日日夜夜操练在书桌与小凳之间,把热血和汗水洒在新闻纸上。

大连记者站的高荆萍,把记者站的办公地放在大连机械工业的每一个角落。她曾经热情颂扬了大连机械工业巅峰时的辉煌,也真情地为低谷中的国企“鼓”与“呼”。

山东记者站的秦可,经常带着一支圆珠笔、一个笔记本以及一架老得近乎有些古典的照相机,整日里激情蓬勃、不知深浅地探寻着既陌生又充满挑战的采访之路。

湖北记者站的李一萍在感言中介绍,1998年夏天,湖北省经历了一场百年未遇的洪水袭击,她作为报社湖北记者站的一名记者,经历了一次特殊的锻炼和洗礼。她认为,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在险恶环境之中,在关系个人生命安危之际,能否冷静对待,甚至超常发挥,是衡量一名记者素质优劣、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辽宁记者站的王玲玲,经常夜伴孤灯,昼挥铁笔,但得文章风骨在,酸甜苦辣皆成篇。

重庆记者站的殷永琪在感言中表示,尽管自己已步入花甲之年,但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决心发挥好新闻战线一个老兵的作用,站好最后一班岗。

等等,等等。

我有一套西装,每年最多穿一两次。不是不想穿,而是舍不得穿。因为它是中国工业报创刊二十五周年时的纪念品。当时与我同住的熊站长对我说:“小伙子呀,你真幸运呀,刚来中国工业报社不久,就赶上发西服了。我干了那么多年,也才赶上这么一次!”听他这么一说,我对那套西服,就更加珍惜了。只有参加中国工业报社的会议,或者过春节,才会穿上那套西服。之后,便送到干洗店去干洗,洗的像没有穿过一样,再放回家里的挂衣柜里,等着下一次的中国工业报社的会议,或者来年的春节,再穿。

睹物思人。每次穿上那套西装,我就会想起于月光。那套西装,是他和当时的山东站长秦可为报社联系的。他当时是山东的驻站记者。印象中,他跟我一样,当时亦是报社的一个新人。他很敬业,当时的总编杨青,有一年在大会上,把他去采访的情景,当励志故事讲给大家听。她说,看到于月光背着一个沉重的双肩包,朝着企业大门,义无反顾走去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会有一种悲壮感。因为,于月光压根就不熟悉那个企业,跟那个企业的任何人都不熟悉,但他却是义无反顾,纯粹就是敲门采访!

也许是那种悲壮感的缘故,几年后于月光便离开了中国工业报社,转型创业,在家乡办起了一个企业,专门做尾矿处理,属于循环经济,销售收入一度达到四五千万。

无论于月光现在的情况如何,在我个人看来,于月光是中国工业报培养出来的一名优秀记者,更是中国工业报培养出来的一名优秀企业家。

中国工业报45年一路走来,有些驻站记者已经走了,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但他们的敬业精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诸如,中国工业报原河北记者站站长孔庆融,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还关心着报社的发展,希望报社越来越好。

中国工业报原泰州记者站站长成吉昌,几个癌症并于一身,在医院的病床上还坚持写稿,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生前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不写稿就难受,一看到稿子见报了,就特别高兴,有满满的成就感!

中国工业报原天津记者站站长杨世璋,生前见证了中国工业报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我曾经在一次中国工业报全国记者站会议期间,与老杨聊天。我说,杨站长,你都这么大年纪了,每年的工作都做得那么优秀,而且还不顾舟车劳顿,每年都千里迢迢地赶来参加记者站会议,真不容易呀!

老杨思考了一会,非常认真地对我说:“我老杨吧,其实就是买了一张参会的门票。工作如果没做好,我就不好意思参加会了。但我又非常想参加,主要是想与大家见见面,说说话,聊聊天。毕竟,一年到头的,大家很难在一起。就为了这个,我老杨得坚持把工作做好。否则,真是不好意思见大家了!”老杨说的是大实话,我当时在内心里肃然起敬。

我个人曾经联系和筹备过五次中国工业报全国记者站会议(2012年至2016年,分别在景德镇、南昌和井冈山、赣州和瑞金、深圳、成都等地召开),老杨当时虽是高龄,却坚持参加会议。

老杨去年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还在牵挂报社的发展,并祝愿报社同仁安好。

对于中国工业报记者站这支队伍,韩宇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我个人觉得,他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是恰如其分的。诸如,中国工业报原江苏记者站,在当时的站长严盘成(曾经是部队飞行员)的带领下,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峰时期达到三十多人,为中国工业报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回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我个人在此,对那些因为我的孤陋寡闻而遗漏的人和事,特表歉意。同时,亦衷心祝愿中国工业报:后浪推前浪,越来越好!

2025.8.28.于南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