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旗委书记改造山水活动纪实
0张畔
1988年5月,我到新民乡政府工作。不久,赤峰市驻站记者郭伟彦、新民乡农科站长周玄一行三人骑自行车从乡政府所在地新民村出发,历时半个月踏遍了新民全境的山山水水、三十二个村落······一圈下来,给人的印象是:山是秃的,水是枯的,全乡仅有欧木伦河两岸1,8万亩水浇地,水土流失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下······
1988年秋季,新民乡开始了“四米”畦田改造,实行麦粮间作,粮豆、粮菜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经济价值······
1989年秋季,新民乡过早地刮起了旱风。全年降雨量不到300毫米,是这个地区“十年九旱”的年份。全乡川区村粮食亩产不足500斤,占全乡一半还多的山区村亩产不足150斤,山地大部分绝收,种地的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初秋的风说刮就刮起来了,秋意裹挟着黄沙掠过广袤的原野。
新民乡保安村,在新民乡政府西3公里处,三面环山,村东仅有不足二百亩的一水地,村民们望着欠收的场院和村周围黄卡卡的土地,脸上写满了忧愁和焦虑······
在这片土地上,农田基本靠天吃饭。每到旱季,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更别提庄稼的收成。
就在人们心焦如焚的时候,突然传来:阿鲁科尔沁旗委政府决定在新民乡掀起一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旨在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新民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将新民乡保安村列为重点治理村,计划在山坡上开挖水平沟和鱼鳞坑,蓄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
于是,旗乡两级水工部门的技术人员便不分昼夜对全乡的山山水水进行了详尽的规划设计······
当时,我作为新民乡主抓宣传的党委成员,全程参与了这场会战的筹备工作。每天穿梭在乡里的各个村落,向村民宣传会战的意义和规划。但村民们对此态度不一,有的满怀期待,盼着能借此改变困境;有的则持怀疑态度,担心工程半途而废,白费力气。
就在大家翘首以盼工程启动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旗委书记李双临要亲自到保安村,督促秋季大会战。这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原本有些沉闷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村民们既兴奋又紧张,不知道这位平日里只能在广播和文件里听到的“大领导”,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
那是一个清晨,秋风萧瑟,尘土飞扬。李双临书记带着简单的行李,轻车简从地来到了保安村。没有警车开道,没有前呼后拥,一辆普通的吉普车缓缓驶入村庄,停在村委会门前。
李书记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眼神中透着坚毅和温和。他下车后,没有先进村委会休息,而是径直走向村口正在议论的村民。“老乡们好啊!我是李双临,来和大家一起干农活、治山治水!”他亲切的话语,瞬间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随后,李书记在村委会简单了解了保安村的基本情况和会战筹备进度后,便提出要去实地考察。一行人沿着崎岖的山路,向计划开挖水平沟和鱼鳞坑的山坡走去。一路上,李书记边走边问,详细询问着村里的水源分布、土地状况以及村民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站在山坡上,望着光秃秃的山体,李书记眉头紧锁。“乡亲们,咱们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挖山造林,就是要给这荒山穿上‘绿衣裳’,把雨水留住,让土地变肥沃!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再难也要干!”他的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决心和力量。
当天中午,李书记拒绝了去乡政府用餐的提议,而是选择在村民老张家吃午饭。一碗粗粮粥,几个窝窝头,炖茄子,配上简单的咸菜,李书记吃得津津有味。“这饭香啊!和乡亲们一起吃,比啥山珍海味都强!”他的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原本有些拘谨的氛围一下子轻松起来。
饭后,李书记宣布了一个让大家意外的决定:“从今天起,我就在张兄弟家住下,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挖水平沟、鱼鳞坑工程有个像样的进展!”这个决定,让村民们既惊讶又感动,他们没想到,一位堂堂的旗委书记,竟会如此接地气,愿意深入基层,和他们一起吃苦受累。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李书记就早早起床,拿着铁锹来到了工地。此时,村民们也陆续赶来,看到李书记已经开始干活,大家纷纷加快脚步,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
开挖水平沟和鱼鳞坑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要在较缓的山坡(40度以下)挖水平沟,坡度较陡峭(实质山或山顶)挖鱼鳞坑;按照一定的间距和规格,水平沟挖出来是长方形,鱼鳞坑挖出来一个个形似鱼鳞的半圆形土坑,坑内还要培土,以达到蓄水保土的效果。李书记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技术要点,很快就掌握了窍门。他挥起铁锹,一铲一铲地挖着土,动作娴熟而有力。
“李书记,您歇会儿吧,这活我们干就行!”一位村民心疼地说道。“大家都在干,我怎么能歇着?咱们一起加油,早日把这荒山变绿山!”李书记头也不抬,继续埋头苦干。在他的带动下,工地上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大家你追我赶,干劲十足。
白天,李书记和村民们一起挖鱼鳞坑;晚上,他顾不上一天的劳累,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的生活情况和对工程的意见建议。在老张家的土炕上,李书记常常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热乎乎的砖茶水,一边讨论着村里的发展规划。他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想法,不时在本子上记录下来,还耐心地为大家解答疑问。
第三天,工地上遇到了难题。由于山坡土质坚硬,部分区域的挖掘进度缓慢,而且铁锹等工具也出现了损坏。李书记得知后,立即联系旗里相关部门,协调调来一批更专业的挖掘工具和设备。同时,他组织村里的能工巧匠,对损坏的工具进行维修。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工程进度很快恢复正常。
那几天,天气变化无常。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工地上的人们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李书记却放心不下,冒着雨跑到山坡上查看已经挖好的鱼鳞坑。他发现一些坑因为雨水冲刷出现了塌陷,立即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应对措施。经过讨论,决定在鱼鳞坑周围修建防水排沿,防止雨水再次冲刷。雨一停,李书记就带头投入到挖坑的劳动之中,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在这七天里,李书记不仅关心工程进度,更关心村民的生活。他了解到村里有几户困难家庭,劳动力不足,便组织党员干部成立帮扶小组,帮助他们完成分配的任务。
村民王大叔家,老伴常年卧病在床,孩子还在上学,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李书记得知后,每天收工后都会去王家帮忙干活,还自掏腰包为王大叔的老伴买药,为孩子买文具。“李书记,您对我们家太好了,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感谢您!”王大叔感动得热泪盈眶。“咱们都是一家人,有困难一起扛!”李书记的话,温暖了王大叔一家人的心。
李书记还特别关注村里的教育问题。他来到保安村小学,看到教室破旧,教学设备简陋,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艰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当场表示,会协调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离开学校时,孩子们围着李书记,用稚嫩的声音说道:“谢谢李叔叔,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
这七天里,李书记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不再把他当作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亲切地称呼他“老李”。每天收工后,在李双临的驻地老张家的院子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李书记和村民们一起拉家常、谈理想,仿佛一家人。
七天的时间转瞬即逝,李书记要回旗里了。临走前,他站在山坡上,望着那一片片初具规模的水平沟和鱼鳞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乡亲们,这只是开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能让这片荒山焕发生机!”
村民们自发地来到村口为李书记送行,大家眼里含着不舍的泪水。“老李,常回来看看!”“李书记,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荒山建好!”一声声真挚的话语,表达着村民们对李书记的感激和不舍。
李书记离开后,保安村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村民们干劲十足,工程进度不断加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水平沟和鱼鳞坑逐渐发挥作用,雨水被成功留住,山坡上开始长出嫩绿的小草,树木也慢慢扎根生长。
多少年后,当我再次来到保安村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叹不已。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风中摇曳,水平沟和鱼鳞坑在雨季蓄满了水,滋养着这片土地。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989年秋天,李双临书记在保安村的那七天,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仅改变了保安村的面貌,更在村民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而那段改造荒山荒坡的七昼夜,也成为了新民乡发展史上一段难忘的佳话,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