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燕园,未名湖的冰面刚刚融化,冰块顺着微风在湖面上微微地飘荡着······夏方生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衬衫,攥着烫金的博士录取通知书,站在博雅塔下。他来自西北山区的小山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如今又成了国内顶尖学府的博士生,村民们凑钱给他买的那支钢笔,还别在他胸口的口袋里,笔帽早已经磨得发亮。
那时的夏方生,眼里有光。他泡在图书馆的时间比在宿舍还要长,凌晨的台灯下,他啃完一本本厚厚的专业著作,论文里的每个数据都反复核对,导师夸他“有钻劲,是块搞学术的好料”。毕业答辩那天,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研究成果,台下的评审专家频频点头。走出答辩教室时,他望着窗外的阳光,心里盘算着要进科研院所,用知识改变更多像他一样的农村孩子的命运。
可命运的岔路口,总在不经意间出现。毕业分配时,一位在部委工作的师兄找到他,说办公厅缺个懂专业、文笔好的年轻人,问他愿不愿去。夏方生犹豫了——科研院所是他的初心,但部委的平台,似乎能接触到更核心的资源,能更快地“做出成绩”。那晚,他在未名湖边走了一圈又一圈,最终,胸口那支钢笔被他握得发烫,他答应了师兄的邀请。
初入部委,夏方生谨小慎微。他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打水、扫地、整理文件,前辈交代的任务,哪怕是打印资料、校对文稿,他都做得一丝不苟。他的专业功底扎实,写的调研报告总能抓住关键问题,很快就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一次重要会议的讲话稿,初稿被打回三次,同事们都犯了难,夏方生主动接手,熬了两个通宵,结合政策方向和实际案例反复修改,最终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
“小夏是个可塑之才。”这句话成了领导们私下里常说的话。夏方生的仕途,从此踏上了快车道。30岁那年,他被提拔为副处长,成为单位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搬家那天,他看着崭新的公寓,想起了老家漏雨的土坯房,心里涌起一阵满足感。他给父母寄去了一笔钱,电话里,父亲反复叮嘱他“要好好做事,别忘本”,他笑着答应,挂了电话后,却悄悄把父亲寄来的家乡特产——一袋干辣椒,塞进了储物柜的角落。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十年过去了。
夏方生40岁那年,已经是某厅的厅长了,重权在握,发号施令。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和学术专著,墙上挂着他与各级领导的合影,每一张照片里,他都笑容得体,眼神里多了几分沉稳,却少了当年的纯粹和谦和。
第一次面临诱惑,是在一个项目招标会上。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在会后悄悄塞给了他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沓现金。夏方生当时就慌了,把信封退了回去,还严肃地批评了对方。可没过多久,那家企业还是中标了——因为他们的资质确实符合要求,但夏方生心里,却莫名地有了一丝异样的感觉:原来,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决定,真的能左右别人的命运和利益。
真正的转变,始于一次饭局。酒过三巡,一位开发商笑着对他说:“夏厅长,您为咱们市的发展辛苦了,这点心意,是给您补补身体的。”说着,就把一张银行卡推到了他面前,“密码是您的生日,您别嫌少。”夏文轩的心跳瞬间加速,他想拒绝,可看着对方“真诚”的眼神,又想起最近妻子总抱怨家里的房子太小,孩子出国留学需要一大笔费用,他的手,不自觉地停在了半空。
“只是朋友间的一点心意,不算什么。”开发商的一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夏文轩的防线松动了。他最终还是收下了那张银行卡,回到家后,他把卡藏在了书房的地板下,整整一个星期,都睡不安稳。直到确认没有任何异常,他才敢让妻子去银行查询,当看到卡里的数字时,妻子的眼睛亮了,他却在那一刻,感到了一丝空虚。
有了第一次,就有无数次。渐渐地,夏文轩对“送礼”习以为常
有人送名表、字画,有人送房产、股份,甚至有人为他安排“特殊服务”。他开始享受这种被人追捧的感觉,权力带来的便利和满足感,像温水一样,慢慢淹没了他的初心。
他开始接受权色交易。一次出差,当地的负责人为了讨好他,安排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陪同”。夏方生知道这不对,却无法抗拒诱惑。事后,他给了女子一笔钱,试图掩盖自己的过错,可内心的道德谴责,却让他越来越依赖酒精来麻痹自己。他常常在深夜独自喝酒,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陌生又熟悉——曾经那个穿着蓝布衬衫、怀揣梦想的青年,早已不见踪影。
权权交易,也成了他仕途升迁的“捷径”。他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其他官员的亲属安排工作、解决项目审批问题,作为回报,对方也在关键时刻为他“说好话”、“铺路搭桥”。他的职位越来越高,从厅长到副省长,每一次升迁,都伴随着背后的利益交换。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钻研业务,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经营人际关系上。他的办公室里,来访者络绎不绝,送礼的、求办事的,排起了长队,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普通百姓,却很难见到他一面。
一次,他回老家考察,村民们围上来,想向他反映村里道路泥泞、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可他被前呼后拥着,只是象征性地挥了挥手,就钻进了车里。透过车窗,他看到父亲站在人群后面,眼神里满是失望,那一刻,他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却很快又被权力带来的优越感所取代。他告诉自己:“我现在做的是大事,这些小事,自然有人会管。”
四十八岁那年,夏方生已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位高权重。他住在豪华的别墅里,家里的保险柜里,塞满了现金、金条和各种贵重物品。他的妻子穿着名牌服装,戴着名贵首饰,出入各种高端场合,儿子在国外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这些,都成了夏方生权力的“战利品”。
他习惯了众星捧月的生活,听不得任何反对的声音。下属们对他唯命是从,不敢有丝毫违背。有一次,一位刚上任的年轻干部,在会议上对他提出的一个项目方案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方案存在风险,需要进一步论证。夏方生当场就变了脸,打断了对方的发言,冷冷地说:“你刚来,还不了解情况,按我说的做就行。”会后,他还找借口把那位年轻干部调离了重要岗位。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说“不”。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贪婪也越来越肆无忌惮,一些不法行为,开始出现“裂痕”。
首先是一个房地产项目。夏方生为了帮助开发商拿到一块黄金地段的土地,违规修改了城市规划,还压低了土地出让金。这件事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有市民写信举报,甚至有人到省政府门口上访。夏方生得知后,立刻安排人“处理”——一方面让开发商给上访群众“补偿”,平息事态;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权力,压下了举报信,让相关部门“暂缓调查”。虽然暂时把事情压了下去,但这件事,却像一颗定时炸弹,埋在了他的身边。
接着,他的一位“合作伙伴”——某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因为贪污受贿被人举报,接受了纪委的调查。这位市委书记和夏方生关系密切,两人曾多次进行权权交易,夏方生还帮他掩盖过不少问题。得知消息后,夏方生坐立不安,他担心对方会把自己供出来,于是开始四处活动,试图打通关系,“捞人”或者“封口”。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甚至不惜拿出大量现金贿赂相关人员,可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调查的深入。
那段时间,夏方生变得格外多疑。他不敢接陌生电话,不敢随便出门,甚至对身边的妻子和亲信,都充满了戒备。他常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梦见自己被纪委的人带走,梦见父亲失望的眼神,梦见燕园里那片清澈的未名湖。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可早已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他把保险柜里的一部分现金和贵重物品转移到了亲戚家,还销毁了一些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往来证据,试图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妻子看出了他的异常,劝他“收手”,可夏方生却摇了摇头:“现在说这些都晚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只能祈祷这场风波尽快过去,祈祷自己能侥幸过关。
这一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炎热。夏方生正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空调开得很低,可他还是觉得浑身燥热。突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几名穿着正装、神情严肃的人走了进来,为首的一人拿出证件,平静地说:“夏方生同志,我们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工作人员,现在依法对您进行审查调查,请您配合。”
听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这几个字,夏方生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手里的笔“啪”地掉在了地上。他想辩解,想反抗,可嘴唇却哆嗦着,说不出一句话。他看着眼前的人,又看了看办公室里那些象征着权力和荣誉的照片、证书,突然觉得无比讽刺。
被带走的那天,天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夏方生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熟悉的街道,想起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从燕园的意气风发,到部委的兢兢业业,再到后来的贪得无厌、腐化堕落。他后悔了,可一切都太晚了。
审查调查期间,夏方生一开始还抱有侥幸心理,试图隐瞒自己的问题,避重就轻。可当中纪委的工作人员拿出一份份证据——银行流水、转账记录、房产合同、证人证言,甚至还有他与他人进行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的录音和视频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他痛哭流涕地交代了自己的所有罪行:从第一次收下银行卡,到后来收受巨额贿赂、违规审批项目、进行权色和权权交易,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他都一一坦白。他说,自己一开始也想做个好官,可后来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渐渐迷失了方向,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他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培养,对不起父母的教诲,更对不起那些曾经信任他、依赖他的百姓。
在审查室里,他见到了父亲。父亲已经老了,头发花白,背也驼了。看到夏方生穿着囚服,戴着手铐,父亲没有骂他,只是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句:“方生,你怎么就忘了本呢?”这句话,像一把刀,刺进了夏方生的心里,他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嘴里说着“爸,我错了,我错了”,可再多的忏悔,也换不回曾经的自己。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夏方生贪污、受贿一案。法庭内,座无虚席,媒体记者、群众代表都来了,大家都想看看这位曾经的“高官”,如何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
夏方生穿着囚服,站在被告席上,头发已经花白,眼神空洞,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庭审中,公诉机关出示了大量证据,详细陈述了夏方生的犯罪事实:其利用担任厅长、副省长、省委常委等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项目审批、土地出让、职务调整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2亿元;同时,其还与多名女性发生不正当性关系,进行权色交易;与其他官员相互利用,进行权权交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秩序。
面对公诉机关的指控,夏方生没有任何异议,当庭表示认罪悔罪。他在最后陈述中说:“我出身贫寒,是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一名高级干部,可我却辜负了这份信任,把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深知自己的罪行严重,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我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用余生来忏悔自己的过错。希望我的案例能给其他官员敲响警钟,不要像我一样,在权力和利益面前迷失自我,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法庭经过审理,认为夏方生的行为已构成贪污罪、受贿罪,且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考虑到其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主动交代办案机关尚未掌握的部分犯罪事实,积极退缴全部赃款赃物,有悔罪表现,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当庭宣判:被告人夏方生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万元;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六百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一百万元;对其贪污、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听到判决结果的那一刻,夏方生平静地低下了头,没有上诉。走出法庭时,他抬头望了望天空,阳光刺眼,他却觉得心里一片冰凉。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彻底落幕了。曾经的象牙塔尖“骄子”,曾经的高官权贵,最终沦为了阶下囚,只留下一个警示世人的悲剧。
而在他的老家,村民们听说了他的判决结果,都唏嘘不已。有人说:“真可惜了,本来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也有人说:“做了坏事,终究是要遭报应的。”只有他的父亲,默默地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拿出那支当年送给夏方生的钢笔,擦了又擦,然后把它埋进了土里,就像埋葬了一段曾经充满希望,最终却走向毁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