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靖园(z)张畔的头像

靖园(z)张畔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21
分享

短篇小说·春风杨柳万千条



 

     这一年的漠北草原,风里还裹着未散的寒意。十四岁的巴图把最后一本语文课本扔进灶膛,火苗“腾”地窜起来,映着他黝黑脸上倔强的纹路。灶台边的铁锅冒着热气,母亲其其格伸手想拦,却被巴图狠狠甩开胳膊。

   “读那玩意儿有啥用?能让羊多产羔还是能让草长得快?”巴图扯着粗嘎的嗓子,声音里满是不耐烦。他早就瞧不上教室里方方正正的黑板,比起老师讲的算术题,他更愿意跟着阿爷去草原深处找水源,或是蹲在羊圈里看母羊接生。

   村支部书记的父亲朝克图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儿子的话。他把手里的马鞭往炕沿上一摔,铁青着脸走过来:“你再说一遍?我供你读书是让你将来有出息,不是让你跟草原上的石头似的,杵在哪儿都不动弹!”

   “出息?啥叫出息?”巴图梗着脖子反驳,“像你似的,天天在村委会跟人吵架,家里的羊都顾不上管?我就想守着草原,放我的羊,这咋就没出息了?”

   朝克图气得手都抖了,扬手就给了巴图一巴掌。清脆的巴掌声在小屋里回荡,巴图的母亲尖叫着扑过来抱住朝克图的胳膊,呵护着巴图,巴图捂着火辣辣的脸,眼里的倔强却没少半分,反而更凶地瞪着父亲。

   “你打死我我也不读书!”巴图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往门外跑,毡靴踩在地上发出沉重的声响,转眼就消失在草原的风里。

   接下来的几天,朝克图没少找巴图谈话,软的硬的都用了,可巴图就是油盐不进。他白天跟着邻居去放马,晚上就睡在羊圈旁边的小棚屋里,任凭其其格怎么喊都不回家。朝克图看着儿子跟自己越来越像的硬脾气,心里又气又急,却没半点办法。

   半个月后,朝克图在村委会开完会,回家的路上遇见了巴图。少年正蹲在河边给马刷毛,阳光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朝克图走过去,蹲在他身边,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你真不想读书了?”

   巴图手里的动作顿了顿,没抬头:“嗯。”

   “行。”朝克图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疲惫,“你愿意干啥就干啥吧,将来别后悔就行。”说完,他站起身,慢慢往家走。巴图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可一想到教室里枯燥的课文,那点愧疚又很快消失了。

   从那以后,巴图彻底成了草原上的牧民。他跟着老牧民学怎么看天气,怎么辨别牧草的好坏,怎么治疗生病的牛羊。他的手很快就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皮肤也被草原的风吹得愈发黝黑,可他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多。朝克图看着儿子每天早出晚归,虽然心里还是有些遗憾,但也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

   时间在草原的日出日落中悄悄溜走,转眼五年过去,巴图长成了十九岁的小伙子。他身材高大,肩膀宽阔,骑在马上的时候,像一棵挺拔的白杨树。第二年,他和邻村的姑娘其其格结了婚。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凭着一股肯吃苦的劲儿,把家里的羊群从几十只发展到了两百多只,还盖起了新的羊圈。村里的人都说,朝克图养了个好儿子,虽然没读书,可也是个有本事的。

   到了这一年的春天,村里开始推选新的入党积极分子。朝克图在支部会议上提议了巴图,有人反对,说巴图没文化,连入党申请书都写不好。朝克图却坚持:“巴图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可他心里装着草原,装着村里的人。去年冬天雪灾,他冒着风雪帮邻居把羊群赶到避风的地方,自己冻得差点没回来,这样的人,为啥不能入党?”

   大家听了朝克图的话,都沉默了。后来经过投票,巴图成了入党积极分子。那天晚上,朝克图把巴图叫到身边,从箱子里拿出一本《党章》递给她:“虽然你没读过多少书,但这书你得好好看。入党不是为了好听,是为了能更好地为村里的人做事。”

   巴图接过《党章》,封面是红色的,摸起来很厚实。他看着父亲严肃的眼神,郑重地点了点头:“爹,我知道了,我会好好学的。”

   从那以后,巴图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看《党章》,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问村里的老师。他的认真劲儿,让朝克图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第二年的7月1日,巴图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党旗下宣誓的时候,他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心里却充满了激动。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

这一年,朝克图因为身体不好,主动提出不再担任村支部书记。村里需要选出新的支部书记,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巴图。这几年,巴图在村里做了不少实事:他组织村民修了一条通往镇上的土路,解决了大家出行难的问题;他还联系镇上的兽医,定期来村里给牛羊看病,减少了村民的损失。

   党员大会选举那天,巴图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看着党员们投来的信任目光,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当选举结果出来,他以全票当选村支部书记的时候,他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相信我,我巴图保证,以后一定会好好干,让咱们村的日子越来越好。”

   可真正接过工作,巴图才发现,当村支部书记比他想象中难得多。以前他只管家里的牛羊,现在要管村里的大小事:张家的宅基地纠纷,李家的低保申请,还有村里的农田灌溉问题……每天都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处理,常常忙到半夜才能回家。

   更让巴图头疼的是,他没读过多少书,很多工作都做起来很吃力。  有一次,镇上让村里报一份关于农业发展的计划书,巴图对着电脑屏幕,半天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他只能打电话请教镇上的工作人员,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敲,熬了一个通宵才把计划书赶出来。

   还有一次,村里想引进一个种植项目,需要跟外地的商家谈判。对方拿出的合同里满是专业术语,巴图根本看不懂,只能让村里的老师帮忙翻译。谈判的时候,对方提出的一些条件,巴图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只能临时给朝克图打电话请教。那次谈判虽然最终成功了,可巴图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太浅薄了,根本跟不上现在的工作需求。

   夜深人静的时候,巴图常常坐在院子里抽烟,看着草原上的星空,心里满是迷茫。他想起父亲以前跟他说的话,要是当初好好读书,现在是不是就能轻松应对这些工作了?他甚至开始后悔,当初不该那么任性,放弃了读书的机会。

   其其格看着丈夫每天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很心疼:“巴图,要不你跟镇上说说,别当这个书记了,咱们还是回家放咱们的羊吧。”

   巴图摇了摇头:“不行,村民们那么相信我,我不能说放弃就放弃。再说,我也想让咱们村好起来,不能因为我没文化,就耽误了村里的发展。”

就在巴图一筹莫展的时候,镇上通知说,漠北干部学院要开设一个针对基层干部的培训班,为期两年,可以脱产学习。巴图听到这个消息,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是能去学院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以后就能更好地为村里做事了。

   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朝克图的时候,朝克图却有些犹豫:“你走了,村里的工作咋办?再说,你都快三十岁了,再去学校读书,能跟得上吗?”

   “爹,村里的工作可以让其他村干部先暂时负责,我相信他们能做好。至于学习,我不怕吃苦,别人能学会的,我也一定能学会。”巴图坚定地说。

   朝克图看着儿子眼里的决心,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最终点了点头:“行,你想去就去吧,家里有我和你娘呢,你放心。”

   这一年的9月,巴图背着行李,走进了漠北干部学院的大门。站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看着身边年轻的同学,巴图心里既兴奋又有些自卑。他知道自己的基础比别人差,所以学习起来格外努力。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个到教室的,晚上也是最后一个离开。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

   学院的课程很丰富,有政治理论、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等。巴图最喜欢的是农业技术课,老师讲的种植方法、养殖技术,都让他觉得很实用。他把老师讲的重点都记在笔记本上,还经常跟同学讨论怎么把这些技术用到实际工作中。

   两年的学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巴图从漠北干部学院毕业,回到了村里。看着熟悉的草原和村民们,巴图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自己学到的知识,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回到村里后,巴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村干部开会,讨论村里的发展问题。他把自己在学院学到的知识跟大家分享,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可没想到,他的想法却遭到了一些村干部的反对。

   “巴图,咱们村一直都是靠养羊过日子,这么多年不也挺好的吗?你说的那些种植项目、旅游开发,咱们都没做过,要是赔了咋办?”村副主任达来皱着眉头说。

   “就是,咱们草原上的人,哪懂什么做生意啊?我看还是老老实实地养羊靠谱。”另一个村干部也附和道。

   巴图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他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跟大家解释:“我知道大家担心风险,可咱们不能一直守着养羊这一条路啊。现在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快了,要是咱们不跟上,迟早会被淘汰。你看隔壁村,他们去年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一年下来,村民的收入比咱们多了不少。咱们村的条件并不比他们差,为啥不能试试呢?”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发展的重要性,巴图还组织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去隔壁村参观。当大家看到隔壁村的大棚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里都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没想到种蔬菜能挣这么多钱,咱们村要是也能这样就好了。”村民代表苏和感慨地说。

   “是啊,以前总觉得养羊最靠谱,现在看来,还是得多想办法。”达来也改变了之前的态度。

   看到大家的思想开始转变,巴图心里很高兴。他趁热打铁,又组织大家开会,讨论村里的具体发展规划。经过多次讨论,大家最终达成了共识:先从移民搬迁入手,把村里分散居住的村民集中起来,建设一个新的村庄,这样既方便管理,也有利于后续发展产业。

   可移民搬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村民在老房子里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还有些村民担心搬迁后生活不方便,不愿意配合。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巴图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地走访,跟村民们讲道理、算细账。

   他来到村民娜仁家的时候,娜仁正坐在炕头上织羊毛毯。巴图坐在炕边,笑着说:“娜仁姐,我来跟你说说移民搬迁的事。”

   娜仁放下手里的羊毛线,叹了口气:“巴图,我知道你是为了咱们村好,可这老房子住了几十年,我舍不得啊。再说,搬过去之后,我养的那些鸡咋办?”

   “娜仁姐,新村庄会专门规划出养殖区域,你可以把鸡迁到那里去,而且新村庄里有自来水、有路灯,生活比现在方便多了。”巴图耐心地解释,“还有,新村庄旁边会建大棚,你要是愿意,还可以去大棚里工作,能多一份收入呢。”

   就这样,巴图每天都忙着走访村民,有时候一天要跑十几家,嗓子都说哑了。其其格看着他辛苦的样子,心疼地说:“巴图,你别太累了,要是实在不行,就慢慢来。”

   巴图笑着说:“没事,只要能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再累我也愿意。”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大部分村民都同意了移民搬迁。这一年的春天,新村庄的建设正式开始。巴图每天都泡在工地上,监督工程质量,协调各种问题。有时候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他还会主动去找镇上的领导申请支持,或者自己垫付一部分钱。

   有一次,工地上的水泥不够了,供应商因为资金问题不愿意送货。巴图知道后,立刻拿着自己的积蓄去了供应商的店里,把钱交给对方:“这是水泥钱,你赶紧把水泥送过去,工地上等着用呢。”

   供应商看着巴图真诚的眼神,感动地说:“巴书记,你真是个好干部,我这就去送货。”

   在巴图的努力下,新村庄的建设进展顺利。这一年的秋天,新村庄建成了。一排排整齐的砖房,宽敞的街道,明亮的路灯,还有专门的养殖区域和休闲广场。村民们搬进新村庄的时候,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娜仁看着自己的新家,拉着巴图的手说:“巴图,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

   巴图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咱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资金的问题我来想办法,我可以去镇上、旗里申请扶持资金,还可以找企业合作。”巴图语气坚定,眼里闪着光,“至于技术,咱们可以去外地考察学习,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生态旅游的,把好的经验学回来。”

   说干就干。巴图带着村干部去了邻省的生态农庄考察。看着农庄里采摘园、农家乐、民俗体验区热闹的景象,达来忍不住感叹:“原来旅游还能这么搞,既让游客玩得开心,又能让老百姓赚钱,真是一举两得啊!”

   考察回来后,巴图立刻着手制定村里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可就在这时,一个难题摆在了他面前——村里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旅游设施。巴图跑遍了镇上和县里的相关部门,申请扶持资金,可得到的答复都是资金紧张,需要排队等待。

   就在巴图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想起了在漠北干部学院学习时认识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曾经说过,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帮忙。巴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老师打了个电话,说明了村里的情况和发展规划。

   老师听了之后,很支持巴图的想法,还给他推荐了北京昌平区的一家农业企业。这家企业一直在寻找合作的乡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巴图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就带着村里的资料,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到了北京,巴图见到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他紧张地介绍着村里的情况,从草原的自然风光,到村里的大棚蔬菜,再到移民新村的建设,他都一一详细说明。负责人看着巴图真诚的眼神和详细的资料,对这个漠北草原上的村庄产生了兴趣。

   “巴书记,你的规划很有想法,你们村的条件也很适合发展生态旅游。”负责人笑着说,“不过,我们需要去村里实地考察一下,再做决定。”

   巴图连忙说:“欢迎你们去考察,我保证会好好配合你们的工作。”

   一周后,北京昌平区的企业考察团来到了村里。巴图带着他们参观了移民新村、大棚蔬菜基地,还让他们体验了草原上的游牧生活。考察团的成员们被草原的美景和村民们的热情所打动,也看到了村里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

   “巴书记,我们决定和你们村合作,共同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园。”考察团负责人握着巴图的手说,“我们会投入资金,建设旅游设施,还会派专业的团队来指导你们运营。”

   巴图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儿地握着负责人的手。他知道,村里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到了这一年的春天,漠北草原生态农业旅游园正式开工建设。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草原民宿、采摘园、民俗体验区等设施,还对村里的大棚进行了改造,增加了观光采摘的功能。巴图每天都泡在工地上,协调各方工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有一次,施工队在建设民俗体验区的时候,和村里的一位老人发生了矛盾。老人觉得施工队破坏了草原的植被,不愿意让他们继续施工。巴图得知后,立刻赶到现场,耐心地跟老人解释:“阿爷,我们建设民俗体验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草原的文化,也是为了让咱们村的日子过得更好。我们会尽量保护草原的植被,施工结束后,还会在周围种上草,不会破坏咱们的草原。”

   老人看着巴图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施工队已经做好的环保措施,终于点了点头:“巴图,我相信你,你可不能骗我啊。”

   “阿爷,我肯定不会骗您的。”巴图笑着说。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漠北草原生态农业旅游园终于建成了。开园那天,草原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在采摘园里采摘新鲜的蔬菜,有的在民俗体验区学习骑马、射箭,有的在草原民宿里体验草原生活。村民们也忙着招待游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娜仁在民俗体验区里教游客们织羊毛毯,看着游客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她高兴地说:“以前我只会在家里织羊毛毯,没想到现在还能教游客,还能赚钱,真是太好了。”

   巴图看着热闹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村里的出路终于找到了。

生态旅游园的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可就在大家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好下去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

 这一年的夏天,漠北草原遭遇了罕见的暴雨。连续几天的大雨,导致草原上出现了洪涝灾害。旅游园里的部分设施被冲毁,大棚也被雨水淹没,蔬菜都烂在了地里。村民们看着被毁坏的家园和心血,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巴图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他是村支部书记,是村民们的主心骨,必须带领大家渡过难关。

   “大家别哭了,灾难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巴图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对着村民们大声说,“旅游园的设施被冲毁了,我们可以重新建;大棚里的蔬菜没了,我们可以重新种。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

   说完,巴图立刻组织村干部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救灾重建方案。他一方面联系北京昌平区的合作企业,请求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组织村民开展自救,清理淤泥,修复被毁坏的设施。

   在巴图的带领下,村民们重新振作起来。大家不分昼夜地清理旅游园里的淤泥,修复大棚。巴图每天都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手上磨起了水泡,嗓子也喊哑了,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北京昌平区的合作企业得知村里的情况后,也立刻派来了专业的团队,带来了资金和救灾物资。企业负责人看着巴图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感动地说:“巴书记,你们真是太坚强了,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你们重建家园。”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旅游园的部分设施终于修复完成,大棚也重新搭建起来了。巴图又组织村民们在大棚里种上了耐寒的蔬菜,确保能尽快有收成。

   可就在这时,又一个难题出现了。由于水灾的影响,草原上的牧草大量减少,村里的牛羊面临着缺草的问题。很多村民看着自己的牛羊日渐消瘦,都急得团团转。

   巴图得知情况后,立刻四处联系牧草供应商。他跑遍了周边的几个旗县,终于找到了一家愿意提供牧草的供应商。可供应商提出的价格很高,村里根本负担不起。

   巴图没有放弃,他一次次地去找供应商谈判,跟他们讲述村里的困难,希望他们能降低价格。供应商被巴图的真诚和坚持所打动,最终同意以成本价给村里提供牧草。

   当满载牧草的卡车开进村里的时候,村民们都激动地围了上来。大家看着车上的牧草,又看了看巴图,眼里满是感激。

   “巴图,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的牛羊就活不成了。”一位老人拉着巴图的手,激动地说。

   巴图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咱们是一家人,就应该互相帮助。”

   在巴图的带领下,村里的救灾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到了秋天的时候,旅游园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大棚里的蔬菜也迎来了丰收。村民们看着重新恢复生机的家园,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经历了这场灾难,村民们更加团结了,对巴图也更加信任和依赖。巴图知道,这场灾难虽然给村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让大家的心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村里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时间过得很快。

这几年,在巴图的带领下,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生态农业旅游园不断完善,新增了草原星空观测台、亲子牧场等项目,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大棚蔬菜种植也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产品不仅销往周边的城市,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

   村里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修建了通往旗里的柏油马路,开通了公交车,村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村里还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和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巴图也从一个年轻的村支部书记,变成了一个沉稳老练的基层干部。他的头发里虽然多了几根白发,但眼里的光芒却依然明亮。这些年,他获得了很多荣誉,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干部”等,但他从来没有骄傲过。他总是说:“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一年,村里迎来了换届选举。很多村民都希望巴图能继续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大家继续发展。可巴图却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想把机会让给年轻的村干部。

   在村里支部大会的会议上,巴图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年,我虽然为村里做了一些事情,但我知道,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有想法、有干劲,他们能给村里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我希望能把机会让给他们,让他们带领大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村干部们听了巴图的话,都很惊讶。达来看着巴图说:“巴图,你可不能走啊,村里离不开你。”

   “是啊,巴图,你要是走了,我们心里都没底。”其他村干部也纷纷说道。

   巴图笑着说:“大家放心,我虽然不担任村支部书记了,但我还会留在村里,继续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而且,年轻的村干部们都很优秀,他们一定能带领大家把村里建设得更好。”

   在巴图的坚持下,换届选举顺利进行。年轻的村干部阿拉木斯当选为新的村支部书记。阿拉木斯是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后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了村里。他有文化、有见识,还懂电商运营,是巴图一直很看好的年轻人。

   换届仪式结束后,巴图把阿拉木斯叫到身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递给了他。笔记本上记录着这些年村里发展的点点滴滴,还有巴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阿拉木斯,这个笔记本你拿着,上面记着村里的情况和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巴图语重心长地说,“咱们村的发展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村民们的信任。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

   阿拉木斯接过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满是感动。他郑重地说:“巴图书记,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带领村民们把咱们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从那以后,巴图虽然不再担任村支部书记,但他依然忙碌着。他经常去旅游园和大棚看看,给阿拉木斯提一些建议;他还会去村里的养老院,陪老人们聊天、下棋;有时候,他还会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草原的故事,讲村里的发展历程。

   有一天,巴图坐在草原上,看着远处热闹的旅游园,看着村民们幸福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草原上放羊的日子,想起了当初放弃读书时的倔强,想起了担任村支部书记时的迷茫和努力,想起了带领村民们克服困难、建设家园的点点滴滴。

   风轻轻吹过草原,带来了青草的香气。巴图知道,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片草原,献给了村里的村民们。他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他用自己的努力,让草原变得更加美丽,让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草原上,也洒在巴图的身上。他的身影在草原上显得格外高大,像一棵挺拔的青松,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守护着草原的未来。

阿拉木斯接过巴图递来的笔记本时,指腹触到纸页上凹凸的字迹,忽然明白这本子比看起来要沉得多。那是巴图用钢笔、铅笔甚至偶尔用炭笔记录的十年——有大棚第一次丰收时卖菜的账本,有和北京企业谈判时画的简易合作图,还有暴雨救灾时写的村民物资清单,纸页边缘沾着草原的泥土印,有的地方还洇着水迹,像是没晒干的汗。

   “巴图书记,您记这些的时候,是不是没想到村里能变成现在这样?”阿拉木斯翻到一页画着歪歪扭扭大棚的草图,旁边写着“黄瓜苗要隔三寸,不然长不开”,忍不住问。

   巴图坐在老榆树下,手里转着个旱烟袋,笑着摇头:“那时候就想着,能让大家多挣点钱,冬天不用再冻着就好。哪敢想现在能有观光车,能在网上卖菜?”他抬头望向远处的生态旅游园,游客们骑着马穿过花丛,孩子们在亲子牧场里追着小羊跑,风里飘来民宿飘出的奶茶香,“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你以后也一样,别着急。”

   阿拉木斯确实没着急。他知道村里的根基在草原,也在巴图打下的产业里,没急着搞新花样,先跟着巴图把每个大棚、每个民宿都走了一遍。巴图会教他认蔬菜的病害,说“你看这西红柿叶子上有黄斑,不是缺水,是得了早疫病,得赶紧喷药”;会带他去见村里的老人,说“达西阿爷懂草原的天气,他说哪片云要下雨,十有八九准,搞旅游得听老人的经验”。

   可新问题还是来了。那年冬天,北方寒潮来得早,旅游园的游客一下子少了大半,民宿的入住率跌了一半,几个经营民宿的村民开始慌了,找到阿拉木斯说:“要不咱们冬天就关了吧,白交暖气费还没人来。”

   阿拉木斯没立刻答复,晚上去找了巴图。巴图正坐在炕头看天气预报,见他来,赶紧让其其格倒奶茶:“是不是为冬天游客少的事来的?”

   “您咋知道?”阿拉木斯愣了愣。

   “我当年也遇过这事儿,”巴图敲了敲烟袋锅,“那时候大棚冬天也没多少收成,我就琢磨着,草原的冬天不是只有冷,还有雪景啊。你想想,城里人冬天少见这么厚的雪,咱们能不能搞点冬天的项目?”

   阿拉木斯眼睛一亮。第二天一早就组织村干部开会,商量出了“草原冬趣节”的点子——在结冰的河面上搞冰钓,在开阔的草原上建雪圈滑道,还让村民们教游客剪窗花、做奶豆腐。巴图帮着一起策划,还提议请旗里的乌兰牧骑来表演,“咱们草原的歌好听,能留住人”。

   冬趣节开起来那天,草原上飘着雪,却挤满了游客。孩子们坐在雪圈上尖叫着滑下来,大人们在冰面上钓鱼,晚上民宿里点起篝火,村民们和游客一起唱草原歌,原本冷清的冬天,倒比夏天还热闹。经营民宿的娜仁笑着跟阿拉木斯说:“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这冬天比夏天还挣钱呢!”

   阿拉木斯心里清楚,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他看着不远处巴图正帮着游客牵马,雪花落在巴图的白发上,却一点也不显得老。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传承”不是接过一个笔记本,而是接过那份“为村民着想”的心思,就像巴图当年跟着朝克图学怎么当干部,现在自己跟着巴图学怎么守好这片草原。

又过了两年,村里的变化更大了。阿拉木斯在巴图的支持下,搞起了“草原电商”,让村里的年轻人教老人开直播,在网上卖大棚的蔬菜、牧民做的奶食品。有个叫萨仁的姑娘,直播剪羊毛、做羊毛毯,一下子火了,网友们都喜欢看她爽朗的笑容,她的羊毛毯订单排到了半年后。

   巴图也有了新“工作”——村里建了个“草原记忆馆”,里面摆着他当年用过的马鞭、记过账的本子,还有朝克图当书记时的老照片。巴图成了记忆馆的“讲解员”,每天给游客讲村里的故事,讲他当年怎么建大棚,讲暴雨时大家怎么一起救灾。

   有一次,一群大学生来旅游,听巴图讲完故事,问他:“爷爷,您当年放弃读书,后来后悔过吗?”

   巴图想了想,摇了摇头:“以前是后悔过,觉得没文化干不了事。可后来我明白,读书不是只有在教室里读课本,在草原上跟老牧民学养羊,在工地上跟工人学建大棚,都是读书。只要想为大家做事,就总有能学的东西。”

   大学生们听得认真,其中一个姑娘说:“爷爷,我以后也想来草原工作,帮你们一起建设这里。”

   巴图笑得眼睛都眯了:“好啊,草原欢迎你们。咱们草原就像这棵松树,要一代代长下去,才能越来越茂盛。”

   那天晚上,阿拉木斯来找巴图,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巴图书记,咱们村申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批下来了!”

   巴图接过文件,手有点抖。他看着文件上“漠北草原村”的名字,想起了多前年那个扔课本的下午,想起了第一次建大棚时的忐忑,想起了暴雨里大家一起扛沙袋的日子。这么多年,他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步一步跟着草原走,跟着村民的需求走,却没想到,真的把村里建成了这么好的样子。

   其其格端来刚煮好的手把肉,笑着说:“你看你,高兴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今晚得喝两杯。”

   巴图点点头,给阿拉木斯倒了杯酒:“阿拉木斯,以后村里就靠你了。记住,不管搞什么项目,都不能忘了草原,不能忘了村民。”

   “我记住了,巴图书记。”阿拉木斯举起酒杯,跟巴图碰了一下。

   窗外,草原的夜很静,星星亮得像撒在天上的碎钻。旅游园的民宿里还亮着灯,偶尔传来游客的笑声。巴图看着窗外,忽然想起了父亲朝克图。要是朝克图还在,看到现在的村子,会不会也像自己一样,觉得骄傲?

   他拿起旱烟袋,慢慢点燃。烟雾里,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风里满是青草的香气。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未来会走这么远的路,可他知道,只要朝着“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方向走,就一定不会错。

   第二天早上,巴图像往常一样去记忆馆。路过村口的松树时,他停了下来。那棵树是他当年刚当书记时种的,现在已经长得又高又粗,枝桠伸向天空,像一双守护草原的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新的嫩芽正从枝头上冒出来,绿油油的,充满了希望。

   巴图笑了。他知道,这片草原,这村子,就像这棵松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总会有新的绿色长出来,一代又一代,永远不会停。

“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牌子挂在村口那天,草原上飘着淡淡的云,村民们围着牌子拍照,连最不爱凑热闹的达西阿爷都拄着拐杖来了。可没等大家的高兴劲儿过去,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就给了村子当头一棒。

   那是开春的一个清晨,巴图早起喂马时,发现天不对劲——远处的天空黄蒙蒙一片,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他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给阿拉木斯打电话:“赶紧组织人去大棚,风沙要来了!”

   等阿拉木斯带着村干部赶到大棚区时,风已经刮得能把人吹得踉跄。大棚的塑料膜被风沙打得“哗啦啦”响,有几座老旧大棚的压膜绳已经松了,膜边角被风卷起来,眼看就要被掀翻。“快!拿绳子把膜压牢!”阿拉木斯喊着,率先扑上去按住摇晃的膜。巴图也来了,手里还拎着一捆新绳子,他没顾上擦脸上的沙,蹲在地上帮着系绳结:“把绳子拴在旁边的木桩上,多绕两圈!”

   村民们也都赶来了,男人们忙着加固大棚,女人们则拿着扫帚,把吹进大棚的沙往外扫。萨仁的直播架被风吹倒了,她顾不上捡,只顾着帮着扶大棚的钢架。风沙刮了整整一上午,等风小下来时,所有人都成了“土人”,头发里、衣服上全是沙,可没人抱怨——大部分大棚都保住了,只有两座老旧大棚的膜被吹破,里面的菜苗有些蔫了。

   可麻烦还没结束。风沙过后,来旅游的游客少了很多,网上甚至有传言说“漠北草原风沙大,不适合旅游”。几个靠旅游吃饭的村民慌了,找到阿拉木斯:“这可咋整?再没人来,咱们可就撑不下去了。”

   阿拉木斯心里也急,他去找巴图商量。巴图正在院子里筛沙子——风沙吹进了他家的羊圈,他正把沙子从草料里筛出来。“别慌,”巴图把筛好的草料倒进羊槽,“风沙是咱们草原的老问题了,想解决游客的顾虑,得让他们看到咱们在做事。”

   “做事?做啥?”阿拉木斯问。

   “种树。”巴图指了指村口的方向,“咱们在村子周围种上树,既能挡风沙,又能让草原更绿,游客来了看到树,自然就不担心风沙了。”

   这个主意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阿拉木斯向上级申请了植树补贴,巴图则带着村民们选树苗——选的是耐旱、抗风的沙棘和杨树。种树那天,草原上热闹得像过节,老人带着孩子,年轻人扛着铁锹,连北京合作企业的负责人都派来了员工帮忙。巴图教大家怎么挖坑:“坑得挖深点,根才能扎牢,不然风一吹就倒。”他还在每棵小树苗旁边插了个小木牌,上面写着种树村民的名字:“这样大家才会用心护着树,看着树长大。”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树苗慢慢抽出新叶。游客们再来时,看到村子周围的树林,果然没了顾虑,有人还专门来拍树林和草原的合照,说“这才是真正的草原,有绿有开阔”。那年夏天,旅游园的游客比往年还多了三成,萨仁的直播里,背景除了草原,又多了一片绿油油的树林,网友们都说“看着就舒服”。

   有天傍晚,巴图和阿拉木斯坐在树林里,看着夕阳穿过树叶洒下来。巴图摸了摸身边一棵杨树的树干,树干已经比他的胳膊粗了。“你看,树跟人一样,得经得住风雨,才能长大。”巴图说。

   阿拉木斯点点头,他忽然明白,巴图教他的不只是怎么种树、怎么搞旅游,更是怎么面对困难——不慌不忙,一步一步想办法,就像草原上的草,就算被风沙埋了,春天也能重新长出来。

植树的事刚落定,阿拉木斯又有了新想法。那天他去萨仁家,看到萨仁正对着手机直播做奶豆腐,直播间里好多人问“能不能买”,可萨仁只会说“俺们这奶豆腐都是自己吃,没卖过”。阿拉木斯心里一动——村里好多牧民都会做奶食品,奶豆腐、奶皮子、奶酒,都是纯天然的好东西,要是能做成产业,肯定能让大家多挣钱。

   他把这个想法跟巴图说,巴图眼睛一亮:“这个好!咱们草原的奶食品,城里人本就喜欢,以前是没渠道卖,现在有直播,正好能把好东西推出去。”

   可真要做起来,问题就来了。首先是标准——每家做的奶豆腐味道都不一样,有的甜点,有的咸点,游客买回去,这次觉得好吃,下次买可能就不一样了。巴图提议:“咱们找旗里的农科所,请专家来教大家统一配方,这样味道才能稳定。”

   阿拉木斯立刻联系了农科所,专家来了之后,给村民们讲怎么控制温度、怎么掌握发酵时间,还帮着制定了“漠北草原奶食品”的标准。巴图也跟着学,他拿着小本子记:“奶豆腐发酵不能超过三天,温度要保持在二十度左右。”还跟老牧民们商量:“咱们得按标准来,这样才能做成牌子,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奶食品好。”

   然后是包装。以前村民们做的奶食品,要么用塑料袋装,要么用碗装,既不美观,也不方便运输。阿拉木斯请人设计了包装——用的是环保纸,上面印着草原的图案,还印着“手工制作”的字样。巴图看了包装样品,笑着说:“这样一看就有草原的味儿,城里人肯定喜欢。”

   包装好了,销售渠道也得跟上。萨仁的直播成了主要渠道,阿拉木斯还帮着在电商平台开了店,叫“漠北草原好物店”。巴图则负责品控,每天都去各家牧民家里看奶食品的制作过程,检查包装有没有问题:“咱们卖的是信誉,不能让不好的东西流出去,砸了咱们的牌子。”

   刚开始,订单不多,萨仁有点着急。巴图劝她:“别着急,好东西不怕没人要。你直播的时候,多讲讲奶食品的做法,让大家知道咱们的奶食品是怎么来的,放心。”萨仁听了,直播时就多了个环节——带网友看草原的奶牛,看她怎么挤奶、怎么做奶豆腐。有次直播挤奶,奶牛突然甩了下尾巴,溅了萨仁一身奶,萨仁笑着说“俺们这奶牛性子直,不跟俺客气”,直播间里的人都笑了,订单一下子多了不少。

   慢慢地,“漠北草原奶食品”的名气越来越大。有城里的超市主动来找合作,想把奶食品摆进超市货架;还有食品公司来谈深加工,想把奶豆腐做成零食。巴图和阿拉木斯商量后,选了几家靠谱的合作方,还成立了奶食品合作社,让牧民们抱团发展——统一采购牛奶,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大家按股份分红。

   年底分红那天,村委会的院子里挤满了人。达来拿着分红的钱,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俺家奶豆腐都是自己吃,没想到现在还能分红,比养羊还挣钱!”巴图看着大家高兴的样子,心里也暖烘烘的——他想起以前村里只有养羊一条路,现在有了大棚、旅游、奶食品,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这比他自己挣钱还开心。

   有天晚上,巴图跟其其格坐在炕头,其其格给他端来一碗刚做好的奶豆腐:“你尝尝,现在这奶豆腐做得比以前还好吃。”巴图咬了一口,奶香味在嘴里散开,甜滋滋的。他看着窗外,月光洒在草原上,远处旅游园的民宿还亮着灯,树林里传来几声鸟叫。他忽然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活——守着这片草原,看着村民们从穷日子过到好日子,看着村子一点点变美,就像草原上的花,一年比一年开得艳。

   其其格看着他笑,问:“你想啥呢,这么高兴?”

   巴图笑着说:“我在想,等明年春天,咱们再多种点树,再把奶食品的厂子建大些,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漠北草原的好。”

   其其格点点头:“好,你想做啥,俺都支持你。”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巴图的脸上,他的眼里闪着光,像草原上的星星,明亮又温暖。他知道,草原的路还长,还有很多事要做,但只要心里装着村民,装着这片草原,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让漠北草原的名字,传遍更远的地方。

   巴图的六十岁生日,是在草原最热闹的七月过的。

   那天早上,天刚亮,阿拉木斯就带着村里的年轻人来敲门,手里捧着哈达和刚熬好的奶茶。萨仁也来了,拎着一篮包装精美的奶豆腐,笑着说:“巴图爷爷,这是俺们合作社新做的奶豆腐,您尝尝,比去年的还香。”

   院子里早就摆好了桌子,村民们陆陆续续赶来,有的带了手把肉,有的带了自己种的蔬菜,连北京合作企业的老总和旗里的领导都来了。达西阿爷拄着拐杖,拉着巴图的手说:“巴图啊,你可是给咱们村办了大好事,现在日子好了,我这把老骨头都能多活几年。”

   巴图穿着崭新的蒙古袍,坐在主位上,看着满院子的人,眼睛有点湿润。他想起小时候,家里穷,过生日只有一碗奶茶;想起年轻时,放弃读书,在草原上放羊;想起当村支书时,为了建大棚、搞旅游,跑断了腿、磨破了嘴。那些难日子,好像还在昨天,可现在,眼前却是这么热闹、这么幸福的景象。

   吃饭的时候,阿拉木斯站起来,举起酒杯说:“今天是巴图书记六十岁生日,我想跟大家说几句话。没有巴图书记,就没有咱们村的今天。是他带领咱们建大棚、搞移民、发展旅游,也是他教我怎么当干部、怎么为村民做事。现在,咱们村的树长大了,奶食品卖遍了全国,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巴图书记的付出。我提议,大家敬巴图书记一杯!”

   所有人都站起来,举起酒杯,大声说:“敬巴图书记!”

   巴图也站起来,手里拿着酒杯,声音有点沙哑:“谢谢大家,我没做啥大事,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咱们草原,以前穷,是因为路走得少;现在富了,是因为大家心齐,敢想敢干。以后,还要靠阿拉木斯,靠年轻人,把咱们村建设得更好。我老了,但我还能看着,看着咱们村的树长得更高,看着咱们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说完,他一饮而尽。院子里响起了掌声,还有人唱起了草原的歌,歌声飘在草原上,飘得很远很远。

   生日过后没几天,巴图又像往常一样,去村口的树林里转。树林已经长得很茂密了,沙棘结满了小红果,杨树的树干比他的腰还粗。他走到自己当年种的那棵松树下,摸了摸树干,树皮粗糙,却很结实。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像在跟他说话。

   阿拉木斯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份规划图:“巴图书记,您看,这是咱们村下一步的规划,想建一个草原研学基地,让城里的孩子来体验草原生活,学怎么养羊、怎么做奶豆腐。还有,咱们想把大棚改成有机蔬菜基地,申请有机认证,这样菜能卖更好的价钱。”

   巴图接过规划图,眯着眼睛看。虽然字有点小,但他能看清上面画的大棚、研学基地的样子。他笑着说:“好,这个规划好。让城里的孩子来草原,能知道草原的好;有机蔬菜,健康,城里人喜欢。你就放心干,有啥困难,跟我说。”

   阿拉木斯点点头:“您放心,我会好好干的。”

   两个人坐在树下,看着远处的草原。羊群像白云一样散在草原上,旅游园里的观光车来来往往,民宿的屋顶飘着炊烟。风里带着青草的香气和奶豆腐的甜味,一切都那么美好。

   “你看,”巴图指着远处的树林,“当年咱们种的小树苗,现在都长成林了。”

   阿拉木斯看着树林,又看了看巴图,忽然明白,巴图就是草原上最挺拔的那棵青松。他扎根在草原,经历过风沙,经历过暴雨,却始终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松”长了起来,他们会接过巴图的担子,把这片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草原上,洒在树林里,也洒在巴图和阿拉木斯的身上。巴图慢慢站起来,阿拉木斯赶紧扶着他。两个人慢慢往村里走,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两棵紧紧靠在一起的青松,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漠北草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