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芝加哥的头像

芝加哥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30
分享

书写是为了灵魂丰盈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化时代,当大多数人的记忆被切割成碎片化的社交媒体动态,当思考被简化为140字的即时反应,陈栋梁先生却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方式,坚持着每日记录与分享的习惯。不论科研和企业经营多么繁忙,不论是境内境外出差,他都要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几乎每天都写,每天都通过手机发送给知交好友。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怀,是对抗时代健忘症的勇敢尝试,更是一种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永恒文学长河的自觉努力。

陈栋梁在《因为木心我爱上乌镇》中写道:“书这东西,真是好。”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藏着对文字力量的深刻认知。他的每日记录,不正是在践行这种认知吗?当他在乌镇的水边小馆品尝红烧鳗鱼时,不仅记住了那“浓油赤酱裹着,筷子夹起来颤巍巍”的感官体验,更捕捉到了味蕾与乡愁之间的微妙联系:“忽然就想起宁波老家餐桌上的必备之物,那碟咸菜,亲得很是味蕾深处的记录。”这种记录已然超越了简单的日记功能,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个体实践。

陈栋梁对木心的推崇,为我们理解他的记录行为提供了钥匙。“木心先生爱乌镇,因为他,我也爱上了这地方。他说过,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木心先生曾在异国他乡的深夜,凭借记忆重建了整个中国文学史,那种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在陈栋梁这里转化为每日不间断的记录与分享。这不是偶然的灵感迸发,而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对木心精神的当代践行。

在陈栋梁先生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读书”本质的深刻理解:“翻开一本书,字是死的,可你慢慢读,慢慢想,字就活了。它会跟你说话,跟你吵架,让你夜里睡不着觉,爬起来再读一遍。”这种与文字的深度互动,恰恰解释了他为何坚持每日记录——书写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思考方式,是让日常经验“活起来”的方法。他的记录习惯,本质上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世界较劲的方式,通过这种较劲,“自己的主意就有了”,这就是他所说的“自立,是心里有了根”。

陈栋梁的文字观与历史观紧密相连:“你看古时候,秦汉的人在竹简上刻字,一笔一划,都是在想‘怎么把日子过好’;唐宋的人在纸上写诗,一句一联,都是在说‘怎么把心放正’;明清的人在书里记事儿,一页一篇,都是在琢磨‘怎么把家守好’。”他的每日记录,何尝不是这种历史传承的当代体现?在智能手机垄断人们注意力的时代,他选择用最古老的方式——文字记录,来对抗“水面上的浮萍,看着热闹,漂过去就没影了”的碎片化信息。这种坚持,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警告的 heed,是对浅思考时代的反抗。

陈栋梁对乌镇天井纳凉朗读会的描述,或许正是他自我期许的隐喻:“读书的声音,比手机里的杂音好听,比街上的喧闹实在。因为那声音里,有思考,有自立,有一个民族慢慢往前走的劲儿。”他的每日记录,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朗读?通过手机发送给知交好友,这些文字成为了连接两颗心灵的桥梁,构建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读书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温暖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共鸣。

“一个民族,把书读进去了,想明白了,才能真的进步,真的强大。”陈栋梁的这句话,或许能够解释他坚持记录的内在动力。他的记录不仅是个体记忆的保存,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参与,是通过个人实践为民族心智的成熟添砖加瓦。这种看似微小的日常坚持,实则是一种文化担当,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当代诠释。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陈栋梁的记录习惯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深度;不在于热闹,而在于思考;不在于遗忘后的新奇,而在于记忆中的智慧。他的每日记录,是对抗历史遗忘的武器,是建设文化自信的基石,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当我们重新阅读陈栋梁在乌镇的感悟:“因为木心,好多人愿意来乌镇走走;因为读书,乌镇会变得更有智慧,更让人羡慕。”我们或许可以续写一句:因为记录,个体经验得以升华;因为分享,文学情怀得以传承;因为坚持,文化血脉得以延续。这正是陈栋梁每日记录的最深刻意义——在流动的时间中,为灵魂建立永恒的坐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