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北临浩渺的长江,南依巍峨的匡庐。古称柴桑、江州、浔阳,简称为“浔”,它见证了两千年多年的历史变迁与繁荣。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甘棠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浔阳古城的中心,其湖水清澈透亮、晶莹如玉,展现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甘棠湖之美,随着四季更迭,景色各异,无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春天,随着冬日的严寒渐渐退去,甘棠湖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展现出勃勃生机。湖边,那些看似柔弱却坚韧的柳枝,在不知不觉中换上了嫩绿的新装。它们轻柔地低垂,细长的柳丝随风轻摆,宛如温婉少女的秀发,在和煦的春风中舞动。湖水碧波荡漾,一群悠闲的野鸭逍遥自在地在水面上游荡,它们或低头觅食,或仰首高歌,身后留下一串串细腻的涟漪。而湖边的桃树与樱花树,也仿佛在竞相展示春天的馈赠。桃花粉嫩娇艳,樱花洁白如雪,两者交织在一起,如同大自然精心布置的调色盘,共同绘制出一片绚丽多彩的花海。每当风儿吹过,花瓣轻轻飘落,有的随风飘落到湖中,湖面被点缀上了粉色、白色,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美得令人心醉。
夏日里,烈日高悬于蔚蓝的天空之中,将无尽的光芒倾洒在宁静的湖面。阳光与湖水相拥,湖面上好像被覆盖上一层流动的金辉,波光粼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微风带着湖水的湿润与岸边花草的芬芳,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丝丝凉意。湖中,一顶顶碧绿的荷叶铺展开来,宛若巨大的翡翠盘,托起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些荷花,有的羞涩地裹着花瓣,打着朵儿;有的则热烈地盛开,层层叠叠的花瓣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时而,几只体态轻盈的蜻蜓穿梭其间,它们或低飞于水面,轻点涟漪;或停歇在荷花之上,翅膀轻轻地振动,沉醉在这美妙的景色之中。
秋意渐浓时,甘棠湖换上了五彩斑斓的衣裳。阳光温柔地洒在湖面上,水光闪闪,与四周变幻的色彩交织成一幅令人心动的画卷。湖边的树木,经历了春的生机与夏的繁茂,终于在这一刻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树叶由绿转黄,再由黄变为桔红,仿佛是时间的笔触,在这自然的画布上细细勾勒,每一笔都蕴含着季节更迭的深意。秋风吹拂下,这些色彩斑斓的叶子如同千万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或轻盈地旋转,或优雅地滑翔,最终缓缓飘落到湖面上。这些叶子如同叶叶小舟,随着湖水的起伏轻轻摇动。初秋时节,靠近湖边的浅水区,经常能看到一群群红鲤鱼在水中觅食,宛如点点朱砂散落在水面。它们在水中穿梭,时而聚集一团,好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时而分散开来,好似宴会结束各自散去。
当冬日来临,甘棠湖则宛若一位沉睡中的仙子,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静谧。阳光从稀疏的云层中洒落下来,给那偶尔结上一层薄冰的湖面镀上了柔和的光芒。湖边那些看似萎缩的小草和凋零的树叶,虽在严寒中挣扎,却依然展示出生命的绿意。尽管这绿色不如春夏时节那般鲜艳,却散发着坚韧与不屈的气息。几只不畏寒冷的鸟儿掠过湖面,它们轻盈的身影在清澈的水面上快速划过,留下一道道优美的波纹。当雪花悄然飘落时,甘棠湖显得更加宁静而美丽。漫天飞舞的雪花轻盈地落在湖面,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是天空与湖水之间最温柔的对话;湖边的树木被洁白的雪花装点,宛如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将冬日的甘棠湖畔装点得如诗如画。
甘棠湖的美,不仅表现在其四季轮转中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更体现在它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之中。
唐长庆元年,李渤肩负朝廷重托,踏上了江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担任起了江州刺史一职。李渤在江州任内,展现了求真务实、勤政爱民之高尚风范,深为后世所敬仰。李渤甫至江州,即察觉甘棠湖面积太大,人们出行绕湖而行极不方便,加之年深日久,湖泊淤塞严重,水患频发,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面对此情此景,李渤心急如焚,深切体恤民众疾苦,将民众之所需所急时刻铭记于心。为解民众之忧,李渤毅然挺身而出,亲自倡议并带头捐款筹资,主持对甘棠湖进行全面疏浚。他精心规划,沟通南北,跨湖筑堤,以便民众通行。同时,在堤上建桥安闸,调节水量,既利于交通,又便于农田灌溉,实为一举多得。经李渤的不懈努力,堤坝终于建成。自此,民众结束了绕湖而行的历史,甘棠湖也得以重现生机,成为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李渤的政绩与恩德,深植于江州百姓心中。李渤离任后,当地百姓对其念念不忘,感念其深厚恩德与卓越功绩,遂将其比作汉代的“召父”,以彰其德行之高洁。更以“甘棠遗爱”之典故,将此湖原名为“景星湖”更名为“甘棠湖”,以志纪念。同时,将那条造福百姓的堤坝称作“李公堤”,堤坝中间那座桥命名为“思贤桥”,以此表达对这位为城市与湖泊带来深刻变化的刺史的崇敬与怀念。
说起甘棠湖,不得不说湖边那座熠熠生辉的烟水亭。它坐落在甘棠湖北边的水中,与甘棠湖连为一个整体。它见证了无数风雨沧桑,也记录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三国时期,甘棠湖与长江、鄱阳湖相互贯通,水域宽阔。此乃东吴一处水上要塞,当年湖上战船云集。在这片波澜壮阔的水域上,英雄豪杰周瑜曾亲自督率,于此演练水师,其英勇无畏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至今仍在湖面上回荡。在甘棠湖北边的小岛上(那时没有桥与岸边相连),周瑜派人筑土建台,作为点将之用,这一举措无疑为这片碧水增添了无尽的传奇色彩。如今,“周瑜点将台”的故址依旧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此点将布阵,而后挥师东进,与诸葛亮携手,在距此百里之遥的黄冈赤壁,借东风之力,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战船,以区区五万之众,战胜了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军,书写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篇章。
元和十年,白居易遭遇仕途波折,因直言不讳、逾越常规议政,而蒙受皇上贬谪之罚,发配江州,担任司马一职。此番变故,无疑在他心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令其心境郁郁,难以释怀。初抵江州,白居易面对这陌生的环境,内心难免充满迷茫与惆怅。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全然忘却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来到江州,甘棠湖的美景,其湖水清澈如镜,宛如天上来水,洗涤着白居易的一身风尘与心灵的疲惫。他漫步湖畔,沉浸在这湖光水色之中,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创作的源泉。在这片灵秀之地,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得以厚积薄发,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首描写底层歌女悲惨命运的《琵琶行》。此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世间疾苦的深刻同情与理解,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绝唱。谪居江州的三年时光里,白居易并未因仕途的挫折而消沉。相反,他积极投身地方事务,关心民生疾苦,为百姓谋福祉。在甘棠湖畔,他发现了“周瑜点将台”的遗址,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为人们提供一个水上休闲的场所,他毅然决定在此建亭。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与施工,一座古朴典雅的亭子终于落成。白居易以《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为灵感,将这座亭子命名为“浸月亭”。每当月夜,月光如梦如幻地倾泻在湖面上,那座亭子仿佛被温柔的月光所浸润,显得格外静谧而神秘。从此,甘棠湖又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游人前来观赏。
北宋年间,著名理学家及文学家周敦颐先生在九江传道授业之际,偶得机缘,目睹了近处的甘棠湖和远处的庐山薄雾缭绕,景色幽美,山光水色若隐若现。这令人陶醉的景致激发了他的无限诗意,写下“山光水色薄笼烟”之佳句。随后,周敦颐先生追慕先贤白居易之风雅,于浸月亭旁的空地上另建一亭。他巧妙地撷取上述诗句中“烟”“水”二字,将此亭命名为“烟水亭”。此举不仅彰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尊崇,也成为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两座亭子不幸被岁月摧毁。直至明朝万历年间,九江关督深感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于是在原址上将两亭合二为一,重新构建了烟水亭,使之重现昔日风采,供后人缅怀与欣赏。自清光绪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后,烟水亭又多次进行修缮与扩建,规模逐渐壮大,面貌焕然一新。期间,还增建并扩宽了九曲桥,将烟水亭巧妙地与湖岸连接在一起,不仅方便了游人漫步观赏,更为这片美景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烟水亭,作为九江甘棠湖享誉遐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历来便是文人雅士宴饮游历之地。此亭三面碧波环绕,其上构筑精巧,粉墙黛瓦交相辉映,殿宇、亭台错落有致,彼此相连,构成了一幅和谐雅致的画卷。四周绿树葱郁,杨柳轻拂,更添几分柔美与幽静。进入烟水亭,需沿九曲石桥迤逦前行,直至亭前。抬眼望去,古朴而苍劲的“烟水亭”三字金匾赫然在目,其下满月形落地门洞开,巧妙呼应了“浸月”之雅称,寓意深远,引人遐想。两侧扇形窗棂设计独特,既似含笑迎接八方宾朋的弯月之眉,又似缓缓铺展的古籍书卷,一股雄浑而又不失高雅的气息油然而生,令人心旷神怡。步入亭内,但见风格迥异的楹联匾额点缀其间,或细腻描绘景致,或深情抒发胸臆,文字与景致相得益彰,互为映衬,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这些镶嵌于建筑物中的楹联匾额,有的笔力遒劲,如龙腾蛇舞;有的则飘逸灵动,秀美绝伦,无不彰显出历代文人墨客卓越的书法造诣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甘棠湖,犹如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光芒,在历史的画卷上熠熠生辉,散发出浓厚而深远的文化气息。在这片碧波荡漾的水域里,水作为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早已超越了物质的界限,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与精神寄托。甘棠湖,不仅以秀美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