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继祥的头像

江继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3
分享

写不尽的彭泽美

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一片古老且神奇的土地,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北大地上,这就是我的家乡——彭泽。

彭泽,始建于西汉高祖六年,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彭泽县名源自于鄱阳湖,鄱阳湖在古代被称为“彭蠡泽”。早在夏商周秦时期,鄱阳湖周边地区被统称为“彭蠡”。彭泽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东侧,恰好是鄱阳湖水汇聚后向东流淌之处,而“泽”本就有水汇聚之意,“彭泽”之名由此而来。

这里曾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与唐代名相狄仁杰的任职之地。他们在任彭泽县令期间,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陶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屈从于巡察督邮的意志,仅任八十余天就毅然辞官归隐,由此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谈。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挥毫泼墨,创作出不朽的辞赋《归去来兮辞》。自此,彭泽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因陶渊明之名与《归去来兮辞》之韵而声名鹊起,成为士大夫们心中向往的精神净土。《归去来兮辞》的问世,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东晋文坛的夜空,更深深触动了后世无数士大夫的心弦。每当他们仕途受挫、迷茫困惑之际,便会想起陶渊明在彭泽的决然转身,想起这篇富有感染力的辞赋。

公元692年,狄仁杰遭贬为彭泽县令。初至彭泽,便逢大旱,农民颗粒无收。狄仁杰深切体恤百姓疾苦,不顾戴罪之身,坚持上书武后,恳请赦免税赋、拨款救济灾民,从而得到了武后的支持。狄仁杰离任后,百姓为感其恩德,在彭泽县城西门附近修建了“狄公祠”,以供他们与后世敬拜。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专程来彭泽,在“狄公祠”内挥毫沷墨,写下了《唐狄梁公碑》。此碑文通过对狄仁杰一生典型事迹的概括,歌颂了他忠孝仁厚、公正勤廉、心系苍生之德。

狄仁杰到彭泽任职的首年年末,对前任下令拘捕的全县三百名囚徒重新审理。经查,其中多为穷苦百姓,他们因生活所迫,才行偷盗抢劫之事,进而被官府抓捕,狄仁杰深感同情。临近年关,他奏明朝廷后,特许所有囚犯回家与家人团聚,约定五日后回监。约定期限一到,仅两人未按时返回,一人因操办老母后事耽搁,另一人行至渡口时恰遇大风,船只无法通行。两日后,这二人也赶回。狄仁杰见他们如此信守承诺,十分感动,便将此事上报朝廷。皇上闻知后亦甚欣喜,决定将这些人全部赦免。他们获释出狱后,在监狱旁用土堆筑起一个小山丘,以此表达感激及对狄仁杰爱民如子情怀的赞美。后来,人们将这个小山丘称作"纵囚墩",至今当地百姓仍津津乐道这段佳话。

彭泽,以其得天独厚的水上交通优势,以及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人们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浩浩荡荡的长江自彭泽奔腾而过,江水滔滔不绝,气势磅礴。那川流不息的江水,仿佛是大地的血脉,为这片土地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蓝天白云之下,两岸青山如黛,连绵起伏不绝;湖泊星罗棋布,碧波轻轻荡漾;田野阡陌纵横,满目皆是绿意;村庄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公路蜿蜒伸展,在山川湖泊间穿梭。江面上,各种大小船只往来如织,既有载货数千吨的巨轮,也有轻便灵巧的小船。它们或悠然航行,或疾驰而过,激起层层浪花,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汽笛声此起彼伏,既是它们航行的信号,也是彭泽与外界紧密相连及贸易往来的有力佐证。

在长达四十多公里的彭泽江岸线上,诸多绮丽景色尽收眼底,既可一睹澎浪矶与小孤山(又称彭郎矶、小姑山)的俊逸、秀美之姿,又能领略马当炮台别样的风采。

澎浪矶静卧于彭泽县城附近的长江之畔,与对面的小孤山隔江相望。它因怪石嶙峋,顶风遏浪,造就了惊涛澎湃之景。小孤山则奇秀多姿,山上竹木葱茏,山下江水滔滔。自古以来,人们就将澎浪矶与小孤山视作一对俊男靓女,流传着他们动人的爱情神话。传说中,彭郎与小姑这对忠贞不渝的渔家儿女,因渔霸迫害而投江而死,最后分别化为“澎浪矶”与“”小孤山”。历经千年风雨,他们依然深情凝望,脉脉无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赋诗撰文,抒发人间真情与无尽的感慨。

马当炮台坐落于彭泽江边的马当山上,曾是长江南岸的军事要塞。此处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地势险峻,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清代至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军事设施,马当炮台始建于1840年,为抵御英军入侵而建,后历经咸丰年间太平军驻守、甲午战争时期加固。抗日战争期间,炮台被纳入马当要塞防御体系。马当炮台,不仅以地势险峻、自然风光壮美而闻名,更因在近现代革命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声名远扬。这里见证了无数英勇战士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壮丽史诗。

彭泽乃农业大县,除粮食作物外,油菜与棉花也是当地主要农作物,故有“金花、银花”之县的美称。

每年春季,彭泽的乡村,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山坡之上,到处都是一片金黄。一片片、一垄垄的油菜花纵横交错、层层叠叠,将大地渲染成金色的海洋。极目远眺,金黄色的油菜花与袅袅炊烟的村庄,构成一幅幅绝美的乡村画卷,美得让人无法移开视线。这种景象在彭泽棉船江心洲更为凸显。每逢阳春三月,数万亩集中连片的油菜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一簇簇、一畦畦汇聚成令人叹为观止的金色花海,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金色织锦,铺展在广袤的田野上,其耀眼的金黄,不仅点亮了春天的色彩,更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浪,散发着阵阵醉人的芬芳。

在七月底至八月,彭泽大地又迎来了它最为绚烂夺目的时刻。那无边无际的棉花地里,绽放出色彩变幻的花朵:白的,如初凝之脂;黄的,似晨曦微光;红的,像天际云霞;紫的,若夜幕幽兰。每一朵花,都是大自然对彭泽这片热土最深情的告白;每一抹色彩,都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随着炎炎烈日的热情拥抱,这些绚丽的花朵仿佛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悄然褪去了华丽的衣裳,转而孕育出一个个饱满而壮实的棉桃。这些棉桃,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咧开了嘴,露出了里面白花花的棉絮,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它们的成熟与丰饶;有的则依旧紧紧闭合,默默积蓄着力量,准备在某个时刻在枝头骤然绽放。而当九月的金风带着丝丝凉意拂过,这便是棉花吐絮的高峰期。一朵朵洁白如雪的棉花,在阳光下闪耀着柔和而温暖的光芒;一块块白茫茫的棉地,连绵不绝,宛如天上飘落的白云,轻轻覆盖在大地上,将这片土地装扮得分外妖娆,其景象之壮观,令人赞叹不已。

彭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尤以龙宫洞景区与我国唯一的野生梅花鹿南方亚种自然保护区最为引人瞩目。

龙宫洞坐落于彭泽县天红镇乌龙山麓,全长三千多米,好似一条蜿蜒的巨龙深藏于山腹之中。龙宫洞并非普通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而是一处集幽深溶洞、钟乳奇石、地下暗河于一体的地质宝藏。

洞外,一座高大的天然石门巍然屹立,宛如守护龙宫的巨人站在那里。洞内,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海寿星慈眉善目,好像在向每一位来客传递着长寿与福祉的祝福;游龙蜿蜒盘旋,灵动之姿跃然眼前,仿佛随时准备腾空而起;海龟则静静地伏卧,那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而定海神针,如同一根稳固的神锚,稳稳地扎在那里,彰显着几分威严与力量……这些钟乳石,每一个都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让人仿佛来到了东海龙宫。越往里走,越感到洞内曲折幽深,到处林立着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它们或如石柱挺拔耸立,或似石笋拔地而起,或若石幔垂挂,或像石莲绽放;还有的像飞禽走兽,似仙人起舞,如玉女梳妆……令人赞不绝口。这些钟乳石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射下,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

龙宫洞的地下暗河宛若一条穿行于石壁之间的银蛇,神秘而又惊险。乘坐仅能容纳几人的小船驶入暗河,洞顶低垂,偶尔需低头躲避。在灯光的映照下,水面上倒映着头顶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有的如龙首探出,有的似巨兽伏地,仿佛下一秒会苏醒;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夹杂着泥土与石壁特有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惊扰到这沉睡万年的静谧。小船行至深处,河道突然变窄,水流变得湍急起来,船身开始颠簸,水花不时溅起,此时让人真正感到地下暗河的惊险。

桃红岭位于彭泽县东升镇的桃红山脉之中。其山势优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这里溪水潺潺,鸟鸣清脆,花香袭人。每年春天,桃花竞相盛开,绚烂的粉红铺满山坡。这里,松林、杉林、竹林连绵成片,百年古木参天,动植物种类繁多,达上千种之众。自古以来,珍稀动物梅花鹿就在此繁衍生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江西及彭泽在此设立了梅花鹿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以南方亚种野生梅花鹿种群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目前野生梅花鹿数量已超过六百七十头。

梅花鹿,这神奇的生灵,偏爱远离尘嚣的密林深处,以山涧清泉解渴,以带露青草为食。其高洁之性,宛若天然隐士,超脱世俗。梅花鹿体毛棕黄,身上布满了白色斑点。它四肢修长,身姿矫健,外形清丽可爱。其鹿茸更是名贵药材,药用价值极高。

梅花鹿喜欢结伴于山坡草地活动,时而悠然地咀嚼着鲜嫩的青草,那模样仿佛在品尝世间最美味的佳肴;时而又像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欢快地追逐嬉戏;时而静卧于地,惬意地晒着太阳,尽情享受温暖阳光的抚慰。更令人惊叹的是,梅花鹿生性机警,听觉与嗅觉超乎寻常的敏锐,面对危险,能快速反应,以矫健之姿纵身跳跃、疾速奔跑,轻松地爬上陡峭的山坡,瞬间隐入茫茫林海中,令人难以追寻踪迹。梅花鹿,不仅是彭泽之宝,更是彭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为彭泽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说起彭泽的特色,美食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野生鲫鱼、蒸米粑,深受人们的喜爱。

彭泽地处鄱阳湖流域,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水质清澈透明,弱碱性的水体质量为彭泽鲫鱼的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此外,彭泽还拥有丰富的水草资源,为彭泽鲫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彭泽鲫鱼性状稳定、生长迅速、抗病力强、适应范围广、耐运输。它的口感更加嫩滑鲜美,而且富含高蛋白、高钙,低脂、低胆固醇,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彭泽鲫鱼不仅是当地渔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餐,一道红烧或清蒸的彭泽鲫鱼,总能成为餐桌上的亮点。彭泽鲫鱼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红烧、清蒸等经典做法,也有不少创新做法。不论哪种烹饪方法,都能将彭泽鲫鱼的鲜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和持续发展,“彭泽鲫”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农业农村部向全国重点推广的五种淡水鱼之一,彭泽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鲫鱼之乡”。

蒸米粑,作为彭泽的传统美食,曾一度成为朝廷的贡品,其背后蕴含着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自封为汉王的陈友谅,元末在鄱阳湖展开了激烈的决战。陈友谅意图消灭朱元璋实现江南统一,而朱元璋则需消除这一最大威胁以稳固基业。

陈友谅常趁朱元璋的军营生火做饭之时发起突袭,致使朱元璋的士兵们饥肠辘辘,战斗力大减。为应对此困境,朱元璋的手下命令士兵多煮些饭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天气炎热,剩饭很快便馊掉,无法食用。士兵们依旧饿着肚子打仗,结果又被陈友谅打败。朱元璋无奈,只得带兵撤退到彭泽一带。一天,朱元璋来到一农户家。在农户家里,他惊奇地发现,放了几天的蒸米粑竟然未馊。农户连忙向他解释:农忙时节,无暇做饭,便将籼米蒸熟晾干磨成粉,再将粉做成粑用水储存,这样数日也不会变质。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立即派人发动附近的百姓做蒸米粑,并以双倍的米价收购。解决了吃饭问题后,朱元璋重振旗鼓,最终打败了陈友谅,并将其置于死地。

就这样,彭泽蒸米粑助力朱元璋成就了大业,统一了天下。朱元璋登基后,彭泽蒸米粑曾一度作为朝廷的贡品,备受推崇。此后,彭泽百姓对蒸米粑进行了改良,将粑皮推薄,在里面包上馅料,使其更加美味。虽然鄱阳湖周边地区后来也做蒸米粑,但彭泽的蒸米粑个头更大,馅料更足,吃起来更加过瘾。彭泽蒸米粑的馅料以萝卜丝、豆角为主,再加少许肉沫和辣椒及调料。蒸熟后,香气扑鼻,辣味十足;一口咬下去,馅料的鲜香、粑皮的筋道、辣椒的刺激,共同挑动着味蕾,舌尖上萦绕着一丝丝顺滑与香辣,令人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彭泽,实乃大美之地。其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自然与人文风光交相辉映,风味美食独特,实在难以写尽。愿彭泽越来越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