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我给孩子们讲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名为《少年书架》的课外阅读,不禁想起了我小时候用的本夹子。那是我童年的“杰作”,至今难忘。
依稀记得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早上一进教室就看见一群同学围在我的座位旁边。“哇!真好看!”“能让我试试吗?”“还有弹簧哟……”他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我好奇地凑过去,原来他们是在欣赏我同桌新买的本夹子,本夹子是十六开的,绿色背景,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系着蓝色三角形围巾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扫雪的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但知道家中生活拮据,就算再眼馋也不敢有买本夹子的非分之想。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娘一个人拉扯我们三个孩子长大很不容易。爸爸在遥远的城市上班很少回家,偶尔从城里买来些好吃的,娘也只是让我们尝尝鲜,就赶紧“藏”起来。记得有一次爸爸买来一小袋江米条,娘顺手分给我几根,结果我“咯嘣咯嘣”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干干净净。再伸手时被娘骂了一顿,勉强又给了我两根,叮嘱我在嘴里多含会儿,像吃糖一样省着吃。想想平时我们交的学费娘还得跟亲戚借,用的本子都监督我们反正面写完,娘怎么会舍得给我买本夹子呢?
即便如此,我还是不甘心。要不自己做吧!星期天,我相中了姨给的一个点心匣子,纸板还很厚实,于是趁娘不在家,我就“折腾”起来。先偷用盛饭的小勺子,舀了一点白面,放上些许水,搅了几下,在灶火旁点上一把柴,熬成浆糊。(快熬糊啦!凑合用)接着用剪刀把纸板剪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再把其中一个长方形上方折出一小长条,折弯就可以了,“筋骨”还是连着的。有小长条的这一面为正面,另一个为底面,各自用事先找好的花纸粘好。最后在它们合在一起,在折痕处套上皮筋。如果觉得不够完美,再找些好看的图画贴在上面,或者画上自己擅长的画就大功告成了。我当时是画了个大苹果,简笔画很简单,三笔搞定,并且还在两边歪歪扭扭地题写上了“海阔凭鱼跃,山高任鸟飞”这两句诗。一切完毕,左看看,右瞧瞧,前摸摸,后翻翻,再轻拉一下上面的皮筋,把本子夹在里面,这本夹子就像飞入我手心的蝴蝶,翅膀一张一合,那拥抱的姿势让人沉醉。
虽然我做的本夹子没买的精致,拿到班里竟成了“展览品”,两天时间我收了十几个“小徒弟”,没几天,创意花样也跟着多起来,竖开的、侧开的、大号的、中号的、小号的,各种规格应有尽有。上面的图案也是随心所欲,有蓝天白云图,有山水飞鸟图,有猫咪抓球图等,同学们想画啥就画啥,想贴啥就剪啥。那时流行贴小贴画,大多是书中的人物,譬如贾宝玉、林黛玉、黄蓉等。不知不觉班里掀起了一股“自制本夹子”的热潮。同学们除了用它夹本子外,还把它当扇子用,下课了,还用它演“飞盘”杂技呢!食指顶住本夹子中间,带着本夹子转啊转,转的有多晕乎就有多开心!
弹指一挥间,很多年过去了,本夹子“下岗了”,默默退出了我的视线,似乎我是真的忘却了。
我第一次想起本夹子,是儿子卖他的旧书的时候,里面夹着没用过几天的本夹子,又时髦又好看,却被儿子打入了废品之列。我想把它拿出来,儿子却一脸不屑:“切,有人用吗,拿回去也是占地方”,我犹豫片刻,终究还是把它和废纸废书丢在一起卖了。不禁慨叹,现在的生活真是变化大呀!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什么都不稀罕,不像童年的我,拿啥都当好的……要是我童年时有这么一个本夹子,我该是多么狂喜!我好怀念我的本夹子,它是我童年艰难求学路上的一抹靓丽的风景,装点了那些逝去的时光,也丰盈了我的心灵。
我第二次想起本夹子,是在评职整理获奖证书的时候,因为存放空间有限,我把所有获奖证书的封皮去掉,只留内页证件。拾掇好了,一瞧,嘿,满满一大塑料袋!撑得鼓鼓的,袋口还支棱着几片没完全塞进去的,我蹲下身扒拉了几下,露出里面垫着海绵的硬纸壳,我用指头肚默默地抚摸着它,突然生出一种幸福的遗憾:“多好的材料呀!倘若我小时候有这些东西该多好呀!我就能做出好多好多个漂亮的本夹子!可现在,有谁还会用这老掉牙的物件呢?柜台里平板电脑列队刷新界面,电子屏上字迹在云端自由来去,文具店里烫金的笔记本穿着锃亮的硬壳新衣……”我想,我的童年本夹子已变成了一只会飞的小精灵,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关于树与年轮的故事。
如今,再忆起它,我的心海怎能不泛起层层涟漪,它像一只小船,停泊在记忆的港湾,载满我和小伙伴们童年的欢愉;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清贫岁月里的质朴,也折射着新时代奔跑向前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