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左右,我们一行七人来到天门岭脚下。抬头望去,那山巍巍然耸立于天地之间,如一位沉睡的巨人,被轻纱般的云雾温柔地包裹着。山顶隐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仿佛故意与我们捉迷藏,不肯轻易示人真容。这若隐若现的神秘感,反而激起了我们更大的好奇与征服欲。
“我们沿着巨石攀爬上山吧!”乐乐提议道,声音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冒险精神。翠翠和张颖两位姑娘相视一笑,轻轻摇了摇头。“太累爬不上去,”她们说,“我们走小道吧。”我看着她们选择的那条相对平缓的小径,再看看眼前乱石嶙峋的陡峭攀登路线,心中了然——这绝非易事,不仅考验体力,更考验意志与耐力。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总有人选择平坦大道,也有人偏要挑战荆棘小路,而后者往往能看见前者无缘得见的风景。
我们五人组成的“攀登小队”开始了真正的登山之旅。起初,石阶还算友好,沿途石头垒叠有致,如同大自然精心排列的积木。涧水在石缝间叮咚作响,宛如一曲永不停歇的山歌,为我们的脚步伴奏。路两旁的青翠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隧道,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天然唯美得如同精心布置的舞台布景。
然而,当我们攀登三四百米后,景色骤然一变。这里的树木不再温顺,它们高大粗壮,仿佛这片土地的古老守护者,每一棵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众树争风弄日,高高昂立,奋发向上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树干扭曲丑陋,被老藤紧紧缠绕,如同披挂着岁月的铠甲;有的身躯伟岸笔直,树梢直指云天,傲然挺立如同将军;更有两三人合抱的古树随处可见,其中一些已然面目全非——或树皮剥落,露出苍白的木质,如老人暴露的筋骨;或躯干中空,伤痕累累,却依然屹立不倒;甚至有的仅剩薄薄一层树皮包裹,宛如巨人被魔鬼剖腹取去了内脏,却仍以惊人的生命力将枝叶伸向天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些树木向我展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浩劫不死,不言屈服。它们或许经历过雷击、风折、虫害,甚至人为破坏,却依然顽强地活着,以残缺之躯继续生长,以伤痕为荣。我不禁想起人类自身,我们何尝不是常常在生活的打击下遍体鳞伤,却依然选择站立?这些古树就是最好的老师,教会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尊严,在残缺中寻找完整,在绝望中孕育希望。
脚下的路越来越险峻,我们开始在无序堆叠的巨石间攀爬。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如神龟千年万年静伏不动,背甲上的纹路清晰可见,仿佛在思考宇宙奥秘;有的似下山猛虎蓄势待发,前爪微抬,随时准备冲荡而下,势不可挡;还有的如同百兽抱团,相互依偎,亲昵相吻,展现着原始的生命亲和力;更有一块巨石形似静坐小憩的老人,神情安逸,似乎在享受这高山之上的宁静时光。最奇妙的是树与石的关系——它们不是简单的共存,而是深刻的共生。树多石多,裸露的地面极少,树根常常紧紧拥抱岩石,形成“根抱石”的奇景;更有“石生树”的奇迹,树木从石缝中倔强钻出,突破坚硬的桎梏,展现出生命的暴力美学。树与树之间交叉连理,枝秆交错,难以分辨归属;石与石则层层垒叠,高危势昂,各具形态,仿佛在进行一场永恒的对话。这些景象让我思考:生命究竟需要多少空间?也许只需要一个缝隙,就能绽放出惊人的美丽。
我们被沿途的奇险风景深深吸引,攀登的疲惫暂时被忘却。每上一个高度,都会停下来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争相用手机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俊杰忽然提议:“我们给这些石头取个名字,编个故事吧!”这个创意立刻得到响应。于是,在喘息的间隙,我们七嘴八舌地赋予这些无言的石头以生命:那块微微前倾的巨石,顶部平整如冠,被命名为“凤点头”,仿佛一只优雅的凤凰在向大山行礼;旁边一块蹲伏的岩石,双目圆睁望向天空,自然成了“虎望天”,气势凛然;远处一堆嶙峋怪石,形状奇特如古代道士的发髻,被戏称为“道士髻”;一块尖锐高耸的石柱,直插云霄,俨然是“天师剑”,似乎随时会斩下闪电;一对相依的石块,默默守护着山路,我们称它们为“守望石”;一片排列整齐的巨石群,宛如远古武士的阵列,得名“巨石阵”;而那块平坦如台的巨石,正适合在此祈福许愿,自然是“祈福台”了。这些即兴命名的游戏,让严肃的登山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我们不仅是在攀登一座山,更是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神话世界。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和想象,是人类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意义的本能。
不知过了多久,当汗水浸透衣衫,喉咙开始发紧时,我们才意识到已经攀登了颇长时间。飞龙提议在一个宽敞的大石上休息片刻。坐下后,回望来路,已经攀升了不少高度,但前方的山路依然漫长。此时,“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念头格外强烈,这句古老的话语如同无声的号角,继续鼓舞着我们向上。
然而,自然总有它的节奏。当我们终于登上那个小型水坝时,双腿已经不听使唤,肺部像燃烧一般。更令人无奈的是,翠翠和张颖早已悠然等候在此。
望着前方依然陡峭的攀登路线,飞龙环顾众人,问道:“还继续吗?”我看着自己颤抖的双腿和几乎耗尽的体力,知道这次我们又一次注定没法登临极顶了。这个认知带来一丝失落,但更多的是释然。
我们开始沿着相对平缓的山道下山,带走的不仅有登山的疲惫,还有一份未竟的遗憾。下山的路上,飞龙忽然说了句很有哲理的话:“你不是登山,而是在登人生。”这句话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我停下脚步,若有所思。是啊,登山与人生何其相似!我们来登山时,常常被山顶的诱惑所驱使,却忽略了攀登过程本身的价值。我们勿以山高路险为虑,要有顽强的意志,勇于攀登,奋发向上,这是没错的。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承认局限,带着婉惜下山,把未完成的目标留给下一次机会。人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冲刺,而是由无数次攀登与调整组成的漫长旅程。那些选择小道的同伴,看似轻松,实则同样经历了自己的挑战;而我们这些尝试险路的勇者,虽然未能登顶,却在攀登过程中收获了更多——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力的赞叹,对团队合作的体验,以及对自我极限的认识。这些收获,未必比站在山顶的那一刻少。天门岭最终没有向我们展示它的全貌,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慈悲?它给了我们攀登的乐趣,却保留了神秘的面纱,邀请我们下次再来。这种留白,这种期待,或许正是登山最美妙的部分。
回望渐渐远去的天门岭,云雾依然缭绕在山顶,如同给它披上了一件流动的纱衣。我突然明白,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顶峰,更在于攀登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抵达终点,更在于行走的每一步。那些我们攀爬过的石头,抚摸过的树干,流过的汗水,留下的足迹,都是生命不可磨灭的印记。
下山的路走得轻松了许多,但心中的思考却愈发深沉。每一次登山都是一次自我对话,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锤炼。而人生,不就是一座永远攀登不完的高山吗?我们或许无法登临每一个顶峰,但只要保持攀登的勇气和欣赏沿途风景的心境,就已经收获了最珍贵的东西。天门岭教会我的,不仅是关于山的知识,更是关于生活的智慧。它告诉我:有时候,懂得适时转身,带着收获和期待下山,也是一种智慧;而那些未能实现的登顶梦想,将成为下一次出发的动力。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总是等待有缘人的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