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之夏,正是逮知了猴的大好季节。
知了猴从产卵到入地、再到出生钻出地面,这个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生长期,可谓“十年磨一剑”,应了那句“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的生存之道。
知了猴的生存之道,验证了大千世界,生存法则,各有其道。这种昆虫很特别,雌蝉产卵时,会将自己的产卵器,插入树枝内,制造一个“卵窝”,然后将卵产进窝内。据了解,一个“卵窝”,通常可产卵五六颗。由此,一根枝条上会有无数个“卵窝”。
卵期长达10个月之久,若虫孵出后吐丝落地,进入土中,深浅不一。不过,一般约在20至40cm。它们都选择在靠近树根,建造自己的家园。然后,独在室内,度过2至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的土中岁月,它们的食物来源,就是树根的乳液,且室内有良好的透气渠道。
像柳树、杨树、槐树及果树、冬青等之类的灌木乔木,是知了猴最喜欢的的树木。当然,这只是相对而已。
知了猴钻出土的时间,最早的一般在六月初,就开始了。不过,均是个头小的一种。个头大的,体长约在4厘米,就是我们所喜欢那种知了猴。它出来的时间,稍晚点,最早的有在六月中旬就先出来的,一般进入七月后,才排着队陆续而出洞,高潮期在七月中旬左右,而至七月二十几号,就进入了末尾期了。
过去,在老家乡下时,房前屋后,河西树林,多杨多柳,知了猴其多。不过,那时,不知道它是一种美食,从不逮刚爬出的幼虫,只捉蜕变好的而在树上鸣叫的知了。当时,逮它的目的,觉得它叫声好听,那时我们的童年,是一个买不起玩具的年代,所玩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造。而知了的声音,最吸引孩子的童心。于是,逮知了就成为我们孩子一大乐趣。而它那无拘无束而撒野的欢叫,正是孩子所喜爱的——
要想逮到它,也没那么容易。它在高高的树上,藏在茂密的树枝间,光找它的身影,站在树下仰着脖子,就找大半天,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好不容易寻到它,当悄悄爬上去,接近时,它却早发现了你,飞走了。——此种办法,逮知了费力不少,成功率不高,不过,斗智斗勇中得到快乐。
最好的办法,是用一根长长的杆子,干头弄上胶去粘它。那时,香椿树在盛夏会产一种胶,流出而挂在树身上,如同鼻涕,此胶粘性极强,去粘知了成功率极高。还一种方法,在长杆头上,改装一个小网兜,去把它从高枝上套下来,此种办法,也挺费劲,当然,比爬树要好多了。
童年顽皮犹如知了一般的叫声,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不顾人们休息不休息,只顾自己快乐而释放着顽皮的本性,正是童年最美好的时刻。
生活在城里,城中亦有很多的树,而有树就有知了猴的身影。济南号称为泉城,因泉而多柳,也多杨、多槐等果树景观树,均是知了猴所喜欢的树种。
而今,人们认识到知了猴是一道绝美的美食后,更加对知了猴垂爱有加。逮知了猴,自然就成为人们夏日的一大乐趣。
你瞧吧!一到夜幕降临,还不等天黑下来,一家大小就出动了,有的是老人领着孙子孙女,有的青年夫妇带着孩子,人手一个电筒,漫步在公园、小清河岸边和街头路边寻找知了猴。
夜晚,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西部的森林公园。满园树木多,知了猴也多,逮也逮不完。进入七月,正值孩子假期,夜晚的公园内,灯光如星星,闪烁在树林间,大人孩子慢走在树下,而每找到一个刚爬出的知了猴,高兴的孩子大呼小叫,而大人也高兴无比。
刚出来的知了猴,稍作休息,立刻行动寻找附近的树木,爬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前爪牢牢地抓住树枝或抱住叶子,然后交给时间,完成蜕皮羽化成蝉。因它攀爬树木的敏捷动作,犹如猴子,由此而得名。幼虫期的知了猴,其味鲜美。而羽化成蝉后,美味就不美了,只能听它的鸣叫声了。
知了猴选择树木羽化的位置,有的藏得极隐秘,有的比较明显,有的相当难找;而逮知了猴的人,也有意思,一块地方或一棵树,你来我往,一晚,不知多少次造访光临。更有意思的是,你在路上正走着,迎面向你爬行而来一个;一扭头,见路边树上一个,正在向上爬着——
小时候因听它的鸣声而乐,如今因它的美味而乐。有感而发地站在那儿,望向夜色星空下的园林——此时,远处树枝传来蝉的鸣叫声,我想到了虞世南咏蝉的诗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突然获感,知了猴是一位奉献者,而其一生极其短暂,而它的乐观精神很让人感动——不卑不亢,不羡不慕,不悲不怨,过好自己的日子,歌唱自己的生命,就是最好的!不妨,在不如意时,学习一下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