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鸿凌的头像

周鸿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3
分享

留园的余韵

曾经来过留园,是在三十多年前,故而印象已有些模糊;或许也是这几年在苏州看了太多园林,竟未动心思重去留园。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末商人盛宣怀曾是留园的主人。

上个月去新疆,地广地阔的新疆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的六分之一,清末时,朝廷国库亏空,要不是胡雪岩出手相助,左宗棠收复新疆可能会成为泡影。果真这样,如今我们去新疆就得办护照了。所以,左宗棠、胡雪岩的历史贡献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而在当时,胡雪岩的商业对手或者说是对头,却却就是留园曾经的主人盛宣怀。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我急于重温一下留园。

已进入寒露节气,苏州的秋意里却仍留着几分暑气。晨雾初散时,微风裹挟着桂香,与青石板缝隙间未干的潮气交融,相较盛夏季节,更添了一层温软之感。我与妻子自阊门外的巷弄转入,行几百米,粉墙黛瓦间便显露出“留园”二字,深嵌在石框门额之上,宛若浸润了百年秋光的印记。入口只是一条窄窄的巷道,依旧是灰瓦白墙,寻常得毫不起眼。

虽然不是周末,入园的游人却不算少,多是旅游大巴载来的外地客,其中又以退休老人居多。他们的好奇与兴致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人人端着手机,镜头多半聚焦在门内那方太湖石上。此石叫做“冠云峰”,高六点五米,重五吨,原是宋代“花石纲”遗落太湖之物,清代官僚刘恕扩造留园时将其打捞而出,如今已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块太湖石。身为他们中的一员,我立于台阶之下凝望,眼前恰似一幅未竟的水墨画:瘦骨嶙峋的峰峦之上,天然纹路自成水墨皴法,顶端斜斜探出一块,似欲触碰天际。阳光自柏叶缝隙洒落,在石身缀满细碎光斑,微风拂过,光斑随之晃动,宛若石块正缓缓呼吸,漾着生机。

沿石子路向内行,便至“涵碧山房”。这建筑临水环境而筑,雕花窗棂将湖光山色框成一幅灵动的画卷。临窗眺去,水面波光粼粼,满眼红鲤从荷叶下穿梭而出,尾部轻摆,便搅碎了满湖云影,漾开圈圈涟漪。

转过一道月洞门,即达“曲溪楼”。楼前回廊环绕水域,栏杆皆由水磨青砖造就,指尖触碰时,凉意沁人肺腑。我手扶栏杆缓行,刻意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廊下栖息的麻雀。几位写生的姑娘以各异姿态静坐,细细描绘着园间的草木亭榭。此刻,我亦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忽有所悟:留园的精妙,恰在于从不让人步履匆匆,总在转角处留一帧景致,于廊下藏一阵清风,引着人将心绪缓缓融入这秋日风光里。

继续上行,便到“五峰仙馆”。作为留园规模最大的厅堂,这个厅堂宽敞明亮,宏丽大气。其梁上雕花繁复却不失规整,龙凤纹样间还暗藏着细小的桂花图案,细细端详便会发现,每一朵桂花的花瓣都雕刻得清晰分明,分毫毕现。有位导游正为游客讲解“五峰仙馆”的来历,说这建筑曾藏无数珍宝,而最珍贵的,莫过于窗外那五座石峰——“各位请看那五座石峰,是否宛如五位仙人伫立于此?”果不其然,窗外石峰高低错落,有的形似拱手而立的老者,有的仿若踮脚远眺的少女,阳光斜洒其上,竟真的透出几分缥缈仙气。

园西的涵碧山房,是留园最富书卷气的所在。夏日里,推窗便见满池荷风;秋夜时,月光穿过花窗,在地上晕染出诗句般的清辉。这里的每一处命名都藏着典故:“活泼泼地”水榭取自禅语,“闻木樨香轩”暗含佛理,就连一座普通小亭,也称作“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将四种天气的景致与意趣尽皆收纳,方寸之地,自有山水万千的气象。

在园中的长廊朝右望去,一大片绿色尽收眼底,垂柳和数不清的花木生机勃勃,一座座奇山玲珑俊秀,千变万化。抬头一看,一座六角形的小亭掩映在假山绿林中,飞翘的檐角高高扬起。低头一瞧,脚下的鹅卵石铺设着各种造型:有展翅欲飞的仙鹤,有栩栩如生的小鱼,有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石头拼成的荷花、长颈鹿等。行走其中,我竟不知该看往何处了。

留园名声这么大,当初并不叫留园,第一代主人明代的徐泰时在建园时,取的名字是榆绣园。到清嘉庆年间,徐家已不再是园子的主人,而是由一位曾在地方担任知府的吴县东山人刘恕购得。刘恕对这片园子进行了一番精心的修整,广植白皮松与梧竹,使得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而更名为“寒碧山庄”。由于园主姓刘,人们常称之为“刘园”。同治年间,留园再次易主,此时的主人已不再姓刘,因此“刘园”之名已不再适用。然而,由于大家已习惯如此称呼,新园主盛康,也就是盛宣怀的父亲,便巧妙地将“刘园”更名为“留园”。这一改名不仅在形式上保持了一致,更在寓意上赋予了新的内涵,表达了“长留天地间”的深远意境。

至于留园的最知名主人盛宣怀,作为晚清著名买办,他声名显赫,因有后盾李鸿章撑腰,盛宣怀与著名徽商胡雪岩的商战,使得胡雪岩陷入困境,最终导致其惨淡落败,郁郁而终。不过,天道总归有轮回,尽管李鸿章存有4000万两白银留给子孙,盛宣怀将留园交由其第四个儿子盛恩颐来继承。终究没有逃脱李鸿章的孙子李子嘉、盛宣怀的儿子盛恩颐一起饿亡的结局。而遭到李鸿章反对和阻挠的,左宗棠收复新疆,所需的白银才6000万两。

走出这古老的宅园时,我忍不住回望。留园四百年,历经三大家族、四代主人的更迭,终留下这几扇巧窗、一片竹青、一帘幽梦与几许相思。纵经沧桑变迁,留园依旧是恬淡舒朗的秀婉,风雅精巧的脱俗,始终保持着那份含蓄的优雅。百转千回,阴晴雨雪,四季晨昏,这里所演绎的风光与故事,依旧有让人念念不忘的余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