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履坎的头像

履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6
分享

“孝”不光是一种情感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如是说。孟子也极力倡导“养生丧死”。其意显而易见,“孝”是儒家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如今,我们的社会已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满街银发”已成为我国大中小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今天的中国人仍习惯用“孝”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崇尚孝道,见贤思齐,在人民群众中历久不衰。许多诗文、戏曲、故事广为传颂。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元人郭居敬编辑的《二十四孝》。自己吃野菜,但却百里负米侍奉双亲的孔门弟子子路;身穿芦花做的“棉衣”,挨冻受屈,却跪求父亲饶恕继母的闵子骞;侍病母衣不解带,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小小年纪就知道为父亲夏扇枕、冬温衾的黄香;身居高官仍奉母至孝,每晚为母亲洗涤便器的宋朝文人黄庭坚等等,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孝道,这个颠扑不破的中华美德,深植于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正在不断地深入到九江的大街小巷、山野乡村,在整座城市中不断升华。一批道德模范人物脱颖而出:农家媳妇王彩香20多年如一日照顾高度瘫痪的婆婆;九江五兄弟轮流背着八旬老母到景点过母亲节,传递中华民族孝道精神;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王凯、王悦兄弟二人退休后,说服家人,从2007年9月24日开始,磨破了37双鞋,跨越1000多个城市,517天走过37000公里,兄弟俩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带着母亲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九江市政府以“逝者有其墓”为愿景,创建了“孝道文化园”,将孝道文化溶于陵园建设,开辟了孝文化大道,孝道文化墙、孝道格言长廊,设有二十四孝道故事石雕群、文化石刻等,用孝文化带动市民、感染游客……

民间伦理所倡导的“孝”,总是和“敬”紧密相连的。随着儿女们年纪的增长,时有与父母意见相左的情况,形成“代沟”。在这种情况下,儿女们又该如何呢?孔子建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侍奉双亲的时候,如果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甚至父母的意见有错,你一定要克制,以柔和的方式委婉地去劝阻,这叫作“几谏”。如果父母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见志不从”,儿女们就应该“又敬不违”,即做儿女的还要心存敬意,不要顶撞他们,更不能由此而产生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私以为,孝敬的真谛是孝为行、敬为心,关键在于要心存对父母那份深深的敬重,既要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得在精神生活上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民间还常常将“孝”跟“顺”合为一体。“孝”讲照顾起居,“顺”指抚慰心灵。孝和顺都做到了,老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就都得到了满足,也就必然能够身心愉悦。

很多情况下,儿女的“孝”就在于对父母意向的不违背。子女与父母意见的相左,多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比如,有儿女指责父亲:“带你去吃西餐,你总是舍不得,还老说吃不饱,非要回家蹲在墙角啃馒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就不能改改旧观念、就习惯吗?”有儿女责怪母亲:“老是攒些破铜烂铁干啥,剩菜剩饭也舍不得扔,冰箱里尽是处理的蔬菜水果。节俭是好事,但这样的节俭等于是吝啬,咱以后能不这样吗?”在这些数落的言辞面前,能说是儿女不孝吗?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以为,我们应该“又敬不违”,也就是说,在一些小事上,我们需得遵顺父母的意愿。真正的孝顺,意味着要包容和尊重父母的生活习惯,打心底去“敬”,行为上做到“不违”。

孝,是为人之本。当然,我们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孝”,是有别于古人宣扬的“二十四孝”中的某些“愚孝”的,并赋予了其新的内容。我们所崇尚的“孝”,强调不能为老不尊,这里的“尊”指的是,作为老人要自爱、自尊、自强。老人们不能一门心思考虑着“我怎么办”而枉顾子女们工作、家庭的压力,让电视剧《都挺好》中老爸苏大强的故事在现实中重复上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世间最无私的就是父母的爱,人世间最难以报答就是父母的恩,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基本义务,但这不能算是孝。真正的孝是善待父母,对待父母要有恭敬心,而不是横鼻子竖眉毛,让父母变得唯唯诺诺。“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善待父母并非是对父母百依百顺,当父母犯错时,我们也应该以合适的方式指出。如果看到父母的错误不加以指正,亦如父母对孩子坏习惯的纵容;但如果是以怒气汹汹的形式指出,又如父母管教孩子时三言两语不和就打骂一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也要多宽容父母的过失。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林则徐曾说:“存心不好,风水无益。父母不敬,奉神无益。”父母是我们的第一大福田,行孝道就是种福田。孝心,是一个人爱心、善心、良心的综合体现。孝顺父母,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尚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哲人有云:从一个人对待家人特别是父母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性、修养。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一文中说:“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自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然而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到城市务工,留下了大批的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有的子女与父母长期无法生活在一起,在这样的状况下,“谁来孝”“怎么孝”“如何传承孝”,已经成为了当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小仲马在跟大仲马谈作品时说:“我最好的作品是《茶花女》,您最好的作品是什么?”大仲马回答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对于父母而言,子女取得的成绩更让自己兴奋。孝敬父母不仅要有自己的事业用以安身,还要立命,要有精神信仰,成就自身的同时报效国家,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安身立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爱小家,还要爱大家;不仅孝敬父母,还要回报社会,这才是最大的孝。(2333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