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含翠,云雾缭绕,山脚下那个藩篱园,仿佛被造物主格外眷顾。西北方向炊烟袅袅,罗姓与廖姓人家比邻而居,青瓦白墙的屋舍错落有致,鸡犬相闻之声伴着晨昏交替。一条清水河如玉带般将园子与人家温柔隔开,河水终年潺潺,唱着永不疲倦的歌谣。这里水土丰美,草木葳蕤,确实是宜居宜牧的桃源之境。
白露过后,秋意渐浓。枫叶染上一抹嫣红后悄然飘落,草木披上金黄的秋装,唯有藩篱园的菜畦依然翠绿欲滴,宛如镶嵌在大地最后的一抹春色。晨雾尚未散尽,一伙山羊踏着露珠而来,为首的是一只体型硕大的公羊,毛色如雪,双角盘曲有力,眼神中透着几分傲气。
羊群被藩篱内的鲜嫩菜叶吸引,纷纷从篱桩缝隙中探头张望,发出渴望的咩咩声。那只公羊最为焦躁,它后退数十步,突然发力冲向藩篱,想要用力量开辟出一条通道。然而就在撞击的刹那,它的双角被篱桩死死卡住,进退不得。
公羊起初愤怒地挣扎,四蹄刨地,发出凄厉的哀鸣。篱桩随着它的挣扎愈加深陷皮肉,勒得它痛苦不堪,雪白的毛髮也沾满了泥土和草屑,显得狼狈万分。其他山羊惊慌失措,纷纷退散,只剩下它独自被困。晨光中,它的眼神从愤怒转为恐惧,最终化作绝望。
就在公羊精疲力竭之际,一位老人拄着竹杖缓缓走来。老人姓罗,是这片园子的主人,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沟壑,却掩不住眼中的慈祥。他本可责备这只闯入者,却只轻叹一声,便俯下身,借着晨光,仔细察看那被篱桩卡住的犄角,开始小心翼翼地为它解脱。
"莫急,莫急。"老人一边安抚公羊,一边用巧劲松动篱桩。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在解救一个迷路的孩子。
随着老人巧劲一松,公羊的双角终于从篱桩中解脱出来。它踉跄了几步,甩了甩僵硬的脑袋,那原本桀骜不驯的眼神也缓和了下来。它没有立即逃离,而是温顺地跟在老人身后,仿佛一个知错的孩子。
老人采了些鲜嫩的菜叶喂它,又用清水为它清洗伤口。公羊安静地吃着,眼神中的傲气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得的温顺。当它终于离开时,一步三回头,仿佛在铭记这份难得的仁慈。
南山脚下的日子,就像清水河的水,潺潺地流着。不过一件新鲜事,足以让平静的水面漾起一圈涟漪。罗老汉救羊的故事,随着那日的炊烟,一同飘进了村里家家户户。起初,人们只是在饭桌旁、井台边当个趣事说起,笑那公羊的莽撞,赞那老汉的仁厚。但几天过后,当话题又一次在老槐树下被提起时,咂摸出的味道却有些不同了。正在抽着烟袋的罗老汉听着众人的议论,望着藩篱的方向,半晌才磕了磕烟灰,缓缓开口说道:“你们看那篱笆,圈在那儿不是跟牲口过不去,倒像是给迷路的活物提个醒。就像咱门口这条清水河,隔开了菜园和宅子,老天爷不是不给人行方便,而是让万物各得其所。”这番话让村民们沉思良久。
第二天,有人注意到罗老汉在修补藩篱时,特意在几处留下了恰到好处的空隙。问起缘由,老人笑着说:"总得给路过的小生灵留条活路,但它们也得学会守规矩不是?"
渐渐地,其他村民也开始效仿,各自在藩篱下留出些恰到好处的缝隙。这些通道精巧得很,既容得下野兔、山羊低头穿行,觅一口吃食,又绝不会让园圃失了守护,恰好维系着一份两不相扰的尊重。
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山羊似乎也懂得了规矩。它们不再横冲直撞,而是会在藩篱外停下脚步,小心翼翼地钻过那些预留的通道。有时它们吃饱了,还会在园子里小憩片刻,俨然成了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夕阳西下,秋日的暮色为藩篱园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藩篱的轮廓变得柔和,与清水河上跳跃的细碎波光轻声呼应。羊群在园区安然啃食着秋草,村民们的身影在田埂间忙碌,构成了一幅恬静和谐的画卷。这道藩篱不再是无情的阻隔,而是成了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