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那个清晨,晨雾还未散尽时,车窗外的青山已如淡墨画卷般徐徐展开。岳父坐在副驾驶座上,不时回头叮嘱岳母坐稳,二姐和五妹两家的车紧随其后,三辆车载着满溢的孝心,向着泸州方山的方向缓缓驶去。岳母信佛多年,每逢初一十五总要在家中佛堂虔诚礼拜,我们三家儿女凑齐了假期,特意陪两位老人来方山烧香祈福,也算圆了她长久以来的心愿。那时谁也不曾想,这段旅程会成为日后反复回味的珍贵记忆,更不会料到,去年最热的那个夏日,岳母已化作山间清风,再难寻她鬓角的银丝与掌心的温度。
车过山脚的牌坊,山路便渐渐陡峭起来。透过薄雾能看见路边的高大楠竹,叶片上滚动的露珠在晨光中闪烁,像是散落的碎银。岳母靠窗坐着,手指轻轻点着玻璃上的水雾,轻声念叨着:“这山灵气重,菩萨会显灵的。” 她鬓角的银丝被风拂起,脸上的皱纹里盛着岁月沉淀的平和,如今想来,每次家庭聚餐时她先盛出第一碗饭摆在佛龛前的模样,与那天山间的虔诚重叠在一起,成了心口最温润的印记。
抵达山腰的停车场时,朝阳恰好穿透云层。岳父牵着岳母的手慢慢下车,二姐赶紧递上水杯,五妹则打开背包拿伞。山间的空气带着草木的清香,深吸一口便能尝到露水的甘甜。石阶两旁的古树枝繁叶茂如伞盖般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在青石板路上跳动游走,仿佛还能听见那时孩子们踩着光斑奔跑的笑声。
沿石阶上行不远,路旁立着座爬满青苔的老石亭,亭柱上的刻字已模糊不清,却透着经年的温润。岳母在亭内石凳上坐下歇脚,望着石阶旁随风摇曳的狗尾草,忽然笑着说:“你们小时候在老家的趣事还记得吗?” 一句话勾起满满的回忆,二姐说起小时候在生产队麦土里和小伙伴们偷偷用火柴烧麦穗,焦香的麦粒刚塞进嘴,就被看田的大爷追得满山跑,鞋都跑掉了一只;五妹则想起老家那盘老石磨,她总跟我老婆推着磨盘相互使小聪明,你多推半圈我就偷偷少转一下,磨完的玉米面里总藏着两人的笑闹声。岳父在一旁听着,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眼角的笑意如同山间的晨光般温润,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方山的晨风中愈发清晰。
行至半山腰的云峰寺,已有僧人在殿前扫地。青灰色的殿宇掩映在苍翠的竹林之中,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岳母从随身的布袋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香烛,在香炉前肃立合十。她的动作缓慢而庄重,双手掌心向上,仿佛在承接天地间的灵气。缭绕的香烟中,我看见她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满满的期盼,那是对家人平安康健的最朴素的祝愿,如今想来,那香烟缭绕的光影里,藏着多少她未曾言说的牵挂。
殿内的佛像慈眉善目,尤以那尊著名的“黑脸观音”在烛光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岳母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抵在额前,口中念念有词。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虔诚,像是在与菩萨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岳父站在一旁静静等候,花白的眉毛下,眼神里满是温柔的注视。二姐和五妹也各自焚香礼拜,孩子们虽然懵懂,却也学着大人的模样轻叩额头,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那些细碎的画面,如今都成了回忆里的暖光。
从云峰寺出来继续向山顶上行,山路愈发陡峭。岳父的脚步渐渐慢了下来,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二姐夫赶紧上前搀扶,二姐则拿出纸巾帮他擦拭。岳母却精神矍铄,脚步稳健得很,她说这是菩萨在保佑,让她有足够的力气登上山顶。山间的鸟鸣清脆悦耳,偶尔有松鼠从眼前窜过,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原本肃穆的行程顿时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那时的热闹与鲜活,隔着岁月的长河依然清晰可闻。
临近山顶的地方有一片开阔的平台,几位山民在售卖当地特产。岳母被摊位上的方山特色素饼吸引,拿起一块放在鼻尖轻嗅。摊主是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笑着说这是用山泉水、糯米和豆沙做的,专供上山礼佛的香客。我们买了几包素饼分食,清甜软糯的味道在舌尖蔓延开来,带着山野特有的淳朴气息。岳母边吃边说,这比城里买的点心有味道,因为带着山里的灵气,她说话时嘴角扬起的弧度,如今还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终于抵达山顶时,已是正午时分。俯瞰山下,长江如带,寺庙的红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寺前银杏枝繁叶茂,树身上挂着红绸带,那是香客们系上的心愿。寺内的钟声正好敲响,悠远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仿佛能涤荡人内心的尘埃。岳母站在殿前望着红墙古木,久久没有说话,只是双手合十轻轻晃动,那时她心里许的愿,一定都与我们有关吧。
午餐是在寺庙外的一户农家乐吃的。院落里种着各色蔬菜,篱笆上爬满了豆角藤蔓,主人家是一对热情的中年夫妇,笑着说桌上的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青翠的凉拌马齿苋、金黄的炸素丸子、软糯的山药炖南瓜,每一道菜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岳母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院子里奔跑的孩子,夹起一块素丸子放在岳父碗里,说:“这豆腐丸子做得比我好,回去我得学学。” 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了往日餐桌上的推杯换盏,却多了几分宁静祥和的氛围,饭菜的香气里,飘着寻常日子的温馨。
席间,岳母给我们讲起她信佛的缘由。她说在她小时候,外祖奶奶总带着她去附近庙里上香,那时日子虽清苦,外祖奶奶却总教她要心善,说待人诚恳、做事本分,老天都会看在眼里。后来外祖奶奶走了,她便把这份念想延续下来,在家里设了佛龛。她说佛不在远,而在心里,每当点燃香烛,想起外祖奶奶的教诲,就觉得心里踏实。这些年家里无论遇到什么事,她都相信只要心存善念,总能渡过难关,这份平静不是求来的,是做出来的。那时听着只当是寻常絮语,如今想来,那是她用一生悟透的生活哲学。
饭后在农家乐的院子里散步,阳光透过葡萄架的缝隙洒下光斑,女主人在井边洗菜,木盆里的水映着蓝天白云。岳母走到菜畦边,指着翠绿的青菜说:“这菜长得真好,没有农药才最养人。” 她让孩子们辨认各种蔬菜,教他们认识黄瓜花和番茄藤,那些细碎的教导,如今都成了带着温度的回忆。
下山时,岳母执意要自己走,说上山时是求菩萨保佑,下山时要把福气带回去。夕阳西下,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家人的身影在山间连成一串。岳母的脚步依然稳健,只是在陡峭处会下意识地抓紧岳父的手。他们相携前行的背影,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那是历经风雨岁月沉淀下来的深情,如今再想起,眼眶依然会发热。
车驶离方山时,暮色已经降临。岳母靠在座椅上,手里摩挲着从寺里请的平安符,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她说今天见到了菩萨,也看到孩子们都好好的,心里比什么都踏实。车窗外的山影渐渐模糊,唯有山间的钟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带着淡淡的禅意,那声音里,藏着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
如今岳母已化作山间的清风,去年送她离开时,总想起方山那天的晨雾与钟声。她信佛信的不仅是菩萨的保佑,更是一种内心的坚守,用虔诚的心对待生活,用慈悲的胸怀包容家人,这份信仰早已融入她的生命,成为支撑整个家庭的精神力量。那次方山之行,与其说是陪老人礼佛,不如说是在青山古寺间,收藏了一段关于爱与虔诚的时光。
每当想起方山,总会想起岳母在香烟缭绕中合十的双手,想起农家乐里飘着的饭菜香,想起她眼角的笑意与鬓角的银丝。那些温暖的画面如同山间的清泉,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怀念。她一定是化作了方山的一缕风、一片云,依然在保佑着她牵挂的家人,就像那天她所说的,把福气永远地带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