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黄公望隐居地,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七月初杭城刚出梅的日子,天气还不算太热,上午和朋友们从城西出发去桐庐县城。沿着杭新景高速行驶,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后,忽然眼前一亮,前面出现了黄公望隐居地的路牌。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让富春江和富春山水名扬天下,此刻路过了黄公望的隐居地,自然要去游览一番。
沿着路标往右手驶入,眼前是一座背靠葱绿群山,林桑成荫的风情小镇。村内有大片的茶园、茂密的山林和梨子、杨梅、柿子、樱桃等各种果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田园风情的气息扑面而来。
黄公望隐居地是中国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隐居并终老的地方,一代画圣在此结庐隐居,经年游走富春江两岸,也是他创作著名山水画《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
到景区门口买票后,告知可以自己步行上去,也可以坐景区的电瓶游览车驶往黄公望的隐居地,选择了坐游览车。不是节假日,游人不多,在车上小等了一会儿,人坐满了,游览车便缓缓驶动起来。
行驶在铺满竹叶、松软平坦的小径,只见两边翠竹连绵,野花遍地,山泉叮咚,鸟语花香,清风迎面拂来,顿感心旷神怡。
如此清新宜人的风光,真如古诗所写“夹竹萧萧竹万竿,春昼阴晴人不知”。
一路上,经过紫竹林、庙坞竹径、筲箕亭等景点,在结庐处小洞天,下了游览车。只见四周山峰起伏,林峦叠翠,静谧清幽,小洞天在峰巅岭头高敞明丽之地。傍溪临岩而建的南楼,是黄公望的画室兼书房,也是他和朋友们泼墨挥毫、诗画互酬的地方。
不由感叹600多年前的黄公,构临一堂于这样的青山秀水中,“不知身世在尘寰矣”,可谓是真正地隐居在世外桃园了。
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任过书吏,中年时在一个叫张闾的官僚手下做椽吏。后因张闾犯了官司,黄公望也遭到诬陷,蒙冤入狱。在狱中黄公望受契友杨载“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的启发,出狱后不再过问政事,入道归隐,以算卜为营生,游走于江湖,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会仔细地摹写下来。
穿行在这林木葱郁,石阶盘旋的山谷,不由想到当年的黄老先生隐居在如此僻远的深山,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而也正是这种隐居山野的生活,让他远离了世俗的浮躁,沉静下来,潜心作画,超凡脱俗的心境让黄公望的作品有一种仙风道骨般的风格和艺术上的高格调。
晚年的黄公望就是在这样的青山秀水中,晨岚夕照,月户雨窗,凭栏登眺,吸山脉灵气,在庙山坞筲箕泉边结庐隐居多年,在79岁那年,开始画富春山全图。前后经历几年的经营,以真切的体验,深入的观察,丰富的素材,深厚的功力,终于创作完成呕心沥血之作《富春山居图》。这幅技法炉火纯青、具有传奇色彩的杰作,以长卷的形式呈现了富春江两岸的旖旎风光和田园阡陌的景色。热爱自然、纵情山水的黄公望,终成一代山水画宗师,为元四家之首。
从小洞天坐游览车下来后,又去参观了附近的黄公望纪念馆。这座占地面积957平方米,展厅面积730平方米的纪念馆,记录了黄公望的生平和艺术历程,有历代名家对黄公望及其绘画成就的评价,以及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研究,和其他部分作品的展示。
结束了黄公望隐居地的游览,已是中午时分。在红灯笼悬挂的黄公望村里,寻一清静舒适的农家饭店,沏一壶清茶,品新鲜美味的农家菜肴。
午餐后,沿富春江岸边继续前行。
首发《东江文学》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