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南一片云的头像

江南一片云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506/28
分享

孔关村的文明蝶变:从空心村到幸福家园

引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席卷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无数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踏上前往城市的务工之路。农村家庭空巢化现象日益凸显,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乡村的“常住人口”。

数据无声却震撼人心。《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的比例高达59.7%,较2010年上升10.4个百分点 。2020年,农村独居空巢家庭规模比城镇多出72万户。湖北省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3年,全省家庭户中包含60岁及以上老人的有540.95万户,其中空巢老人150.98万户,占27.9%;

到2016年,湖北老年人实际空巢率达40%以上,部分农村地区更是超过60%。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保守估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数量将突破2亿,占老年人口的90%。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需要从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医疗健康等多维度入手,结合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与家庭协作。

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汇就,集结号已经吹响!如何关爱,改善老人生活,走向精神文明发展新时代,而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孔关村,在这场乡村变革中,勇敢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开启从空心村到幸福家园的文明蝶变新篇章。

一、开启参观新时代破蛹蝶变的:“孔关村”幸福之旅

2025年5月29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随着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滋长孕育的"小满"时节到了来,不知不觉江南乡村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佳节"端午"。

此时节小满已过,这是一个阳光温暖惬意的上午,随着乡野清风阵阵拂面,春光明媚,天高起爽。一条平坦开阔的水泥马路从新时代发展起来的航空之都鄂州市延伸至花容月貌的华容区,我们一行驱车顺着长江沿江粑铺大堤,穿过黄柏山,三江口一路行驶,长江在此拐了一个湾,又转向西南,在途径316国道与三江大道交汇处,顺着蜿蜒的乡村水泥马路,来到如今华容月貌的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在当地陈长江老师引领下,远近的村落是一座座新建的楼房,荷塘荷花盛开,一阵微风拂过,透着淡淡的荷花清香扑鼻,看着一处处村落田野,不由一股美丽乡村的泥土芳香气息迎面而来。

一群热爱文学热爱乡土的作家们踩着春天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段店镇精神文明示范基地孔关村,由此“楹联文化进乡村”采风活动拉开序幕。

我们首站来到孔关村徐长湾;这里也是辛亥革命元勋徐达明的家乡,这片红色革命基地。

他像是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频频点头致敬,此刻徐长湾乡村田野一块块稻田的秧苗涨势喜人,饱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在这和谐的村落之间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熠熠生辉,仿佛在期间孕育着绿色的生机活力。

我们一行40余人先后汇集孔关村徐长湾村口徐达明广场集结,何泽连村支书和众乡亲早已广场迎接,还准备好歌舞,一时间如同节日欢庆的场景;很是让人动容。

徐长湾这里不仅是孔关村文明示范湾子,也是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是辛亥革命功勋人物徐达明的出生地,抗日英雄熊继民的家乡。在观摩歌舞的同时,我们感受到红色革命纪念氛围,将段店稳稳的揽入一片富饶的红色土壤,这里曾经发生多少风云革命历史故事。

“上下武昌城、长江竞何为”不忘初心,牢记历史,我们的首站来到徐达明烈士纪念馆,在村妇女主任李帆兼导游的介绍下:参观了徐达明纪念馆。通过图文了解革命先驱奋斗的一生。

徐达明纪念馆,是在2018年响应华容区建设美丽乡村时候,经过区文体局出资新建,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历程,革命首义功勋徐达明的生平,缅怀革命先驱,倍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再好不过对后人宣传教育革命的基地。

参观完徐达明纪念馆,在何书记引领下,我们开始步入村庄,此刻已经快进入6月,骄阳似火,高温的天气灼热难耐,但徐长湾依然绿意葱葱,田野大自然泥土气息渗人心肺,但见村落里大大小小的白墙红瓦的居民楼错落有致的铺展开,在高高低低的楼房之间,几处别墅恰到好处的点缀其间,居民房前后绿树花草簇拥。

顺着一条条曲尽幽深的乡村小路漫步其间,村民的房前屋后的围墙院落,被花草树木点缀,一派绿意盎然,墙面配上宣传画卷,穿戴衣着整洁的村民们优先的在门前槐树下,枣树间闲聊,脸上洋溢着和善友爱,一派幸福安康的微笑。

好一幅美丽乡村的田园画卷。

随后我们一行来到何前湾,他是以孝文化,和文化为湾组特色,该村建有民俗古房舍,非遗为特色的地方文化馆,游览后,大家纷纷在村外新建一处文化长廊稍作休息。

在长亭长廊之上,好客的村里老人们欢歌笑语说唱表演,76岁胡秀荣表演献上家乡民俗特色的渔鼓调;75岁曾春梅,敲起湖北大鼓,赞美幸福生活,歌唱幸福新时代,说唱《道德经》,65岁刘明亮老人还带领几位老人载歌载舞,展现好一派美丽乡村的安居乐业幸福场景。

据何书记介绍,在2025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孔关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举办的热闹乡村文化汇演,村民们表演了地方民俗特色采莲船,三句半、渔鼓调、等民俗表演。数十位位村民还为村众乡亲呈上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难怪76岁老人胡秀荣由衷感叹:“感谢政府,村党委组织和志愿者们的帮扶,感谢新时代.....”。

据介绍,就在今年3月18日,在孔关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还举办了一场盛大充满乡土风情的文娱盛宴欢庆活动——鄂州市“强国复兴有我 百姓故事汇”在此精彩上演,那时候激昂的湖北大鼓《访亲》率先开场,欢快的节奏与质朴乡音交织。楚剧、三句半、快板、等民俗表演接连登场,为百余名乡亲带来一场视听享受,76岁老人胡秀荣使她成为村里文艺活动的骨干节目。

孔关村通过积极搭建群众文艺活动的舞台,倡导“农民演给农民看”的模式,将道德教化巧妙融入文艺之中。村民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心灵也受到触动,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更新,陋习逐渐摒弃,文明新风悄然兴起。

站在何前湾文化长廊,积目四望,但见亭廊精巧,石径通幽,雕琢图案错落有致,装饰画,剪纸艺术渗透华容当地非遗文化,放眼眺望远方,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田野,稻苗青青,郁郁葱葱。竹林苍翠之间,村落错落有致,掩映在期间。不远处有着当地历史传说的金牛雕塑,在正午阳光下絮絮盛辉,绚丽夺目,寓意勤劳朴实的相亲,昂首阔步,创造美好乡村经济,发展新时代。

远处长江水滚滚东流,一头连接江城大武汉,一头系着古城形貌的航空之都鄂州,一路高歌,涛涛江水流向千里之外的大海。 仿佛感受到他的生命不息,浩瀚烟波,抚养着两岸无尽的儿女,也仿佛在倾诉历史古往今来的沧海桑田。

曾今的孔关村脏乱差,村民村民之间各自为政,邻里不和,纠纷不断。娱乐时间就是田地劳作,打麻将聚会,在全镇的排名一度垫底,发展陷入停滞,发展举步维艰。

短短几年,在孔关村党支部“两委”的帮扶,湖北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派驻的乡风文明志愿服务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开始了建设美丽乡村、精神文明的深化。如今开始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老人们笑逐颜开。给人一种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印记。孔关村已成功逆袭,成为全镇、全区、全市乃至全省的文明先进村,“孔关模式”声名远扬,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典范。

是什么使得该村成为美丽乡村,变得如此有活力?老有所乐,孝道宣扬,礼仪之风吹遍孔关村?带着疑问,我们结束了几个村湾子之旅后,随后来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通过村史图文,屏幕的投影演播,尤其何书记的讲解,更加深了我们对其进美丽乡村的禅释理解。

二、孔关村的前世今生

历史渊源与人文底蕴

在鄂东南广袤的沃野之上,长江南岸,素有“鱼米之乡”武昌鱼故里,新时代航空之都鄂州,华容区段店镇孔关村宛如一颗镶嵌其中的明珠。它地理位置独特,地处段店街临路(316 国道)地段,鄂州市北部,段店镇集镇以东。拥有13个自然塆,15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 70 人。熊、孔、廖、徐、何等12个姓氏的2100余位村民在此世代生活。

“孔关”之名,源于“孔家铺关卡”。元末时期,孔子22世孙思真公游历江南,最终落籍此地,其后人开设了“孔家铺”。因地处古武昌县至古黄州府的驿道旁,明清时期,官府在此设立关卡,“孔家铺关卡”之名逐渐流传,后简化为“孔关”,形成了如今的孔关村。岁月流转,孔子的七十九世孙也在孔家塆诞生,延续着家族的血脉与文化传承。

孔关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里是辛亥革命功勋人物徐达明的出生地,也是抗日英雄熊继明的家乡。“磨山”和“孔法官”的传说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而动人的色彩,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孔关村发展的独特基因。

曾经的困境与迷茫

然而,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孔关村也未能幸免地陷入了困境。20世纪八十年代起,整个村湾共有 728 户 2375 人中60 岁以上的老人多达 500 余人,占总人口近四分之一,随着社会的变迁,年轻一代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许多人更是选择搬迁至城镇生活。村里只剩下儿童和老人留守,孤独与无奈笼罩着整个村庄。

曾今的孔关村,社会风气不佳,邻里纠纷不断。道路坎坷不平,环境脏乱差,打麻将之风盛行,村民们各自为政,缺乏凝聚力。在全镇的发展排名中,孔关村一度垫底,发展举步维艰。老人们缺乏照料,精神空虚;孩子们课后文化生活匮乏,与家人的隔代感日益增强,曾经充满活力的村庄逐渐失去了生机,沦为了典型的“空心村”。

三、破茧之路的开端

村支书记的担当与坚守

2014年何泽连担任孔关村书记,从此肩负起改变村庄命运的重任。他深知,要让孔关村摆脱困境,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同时发力。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他带领村”二委”党员班组,以何前湾和徐长湾为重点,开始了艰难的乡村基础和文明建设的“蝶变”之路。

何前湾以孝文化、和文化为特色,建设民俗古房舍和非遗文化馆;徐长湾则依托红色资源,建设文化长廊,改造古建房子作为孝文化宣传基地。为了推动工作的开展,何泽连邀请退休的哥嫂一家回村,参与美丽乡村基础建设和志愿者管理工作。他的哥哥何晓连放弃了镇里优越的生活条件,全身心投入到本土志愿者的发展工作中,成为村湾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作为村书记,何泽连以身作则,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熊柏松、熊江波、胡雪静等骨干一起,带领70多名党员,始终将改善村民生活、建设家乡放在首位。他们围绕新修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公共设施等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美丽乡村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也是一路坎坷走来,何泽连自从2014年担任村书记之后,他们在上级政府支持帮助下,以何前湾组特设布景及氛围,宣扬孝文化,红色革命宣扬;徐家长湾建设了村文化长廊及改造古建房子作为宣言孝文化基地;还以身作则,为了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邀请哥嫂一家退休后回村参与美丽乡村基础建设、志愿者管理工作。他的哥哥何晓连放弃了镇里优越的生活条件,全身心投入到本土志愿者的发展工作中。

作为老党员,他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在孔关村“两委”班子里,以何书记为首熊柏松,熊江波,胡雪静等骨干带动下,带领各村湾何漪,熊杰,何啸峰等70名多名党员艰苦奋斗;他们始终把改善村民生活,建设家乡放在第一位。围绕新修道路,加强村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公共设施建设为发展目标,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新面貌。

志愿者的到来与破冰

2021年12月21日,湖北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派驻的乡风文明志愿服务小分队走进孔关村,为村庄带来了新的希望。郭熙林,这位来自黄冈武穴、有着多年志愿服务经验的志愿者,成为了这支队伍的核心引领者。

初到孔关村,志愿者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村民们对这些陌生的“红马甲”充满警惕,将他们视为骗子,无数次的闭门羹没有让他们退缩。郭熙林和队友们挨家挨户走访,即便遭受白眼与质疑,甚至被粗暴地推出门外,也从未放弃。团队内部也因生活条件艰苦、工作进展缓慢以及家庭关系等因素,有两位志愿者在前期选择了退出。但郭熙林坚信,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非凡,是为了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他们从点滴小事做起,聊天时随手帮村民摘菜,村民有难处及时搭把手,在活动中不辞辛苦。日复一日,在村”两委“帮助支持下,他们用耐心与真诚,逐渐敲开了村民的心门,与村民建立起了信任桥梁和深厚的情感纽带。郭熙林还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儿子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

期间通过与孔关村里的何书记帮助、志愿者,仿佛找到了“孔关模式”成功的“密码”,那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民心政治”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更多是在生活中润物无声。

四、以德治风,构筑文明乡村

创新工作形态与行动

在开展乡风文明志愿工作的过程中,孔关村逐渐探索出四种行之有效的工作形态。“以情动人,走村串户”,“以乐聚人,寓教于乐”,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吸引村民参与,在欢乐中传递文明知识;“以文化人,滋养心灵”,借助文化的力量提升村民的精神素养;“以典带人,破旧立新”。

积极开展涵盖多个方面的“十大行动”。“一户一策幸福家庭帮扶行动”“本地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激活行动。”深入挖掘孔关村的历史文化和非遗资源,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村民养生健身行动”组织村民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增强身体素质;“传承好家风,孝亲敬老行动”通过每月举办老人寿星宴等活动,弘扬孝道文化;“经典文化浸润心灵行动”和“周末少儿经典公益诵读行动”培养村民和孩子们对经典文化的热爱;“最美家庭”等评选示范引领行动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婚丧嫁娶破旧立新行动”倡导文明新风,改变不良习俗;“乡风文明公益积分奖励行动”激励村民积极参与文明建设;“本地志愿者骨干培育行动”壮大志愿者队伍,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3年前,张友良从樊口中学退休,一得闲就打牌。去年5月,村党支部联合志愿小分队为全村当月出生的老人举行首场“寿星宴”,这让能歌善舞的张友良坐不住了。也积极参与提供帮助。

乡风文明在孔关村的实践说明,只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孔关村老百姓的内心点亮,外面的世界自然就光明了。

榜样力量与文化引领

孔关村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定期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媳”“好邻里”等先进典型。这些身边的榜样,让村民们学有目标、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同时,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播放法治宣传片等形式,增强村民的法治观念,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村庄的和谐稳定提供保障。

此外,孔关村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长廊、民俗古房舍、非遗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成为村民们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如端午的“楹联文化节”、重阳的“敬老宴”等,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从幸福家庭帮扶、文化资源挖掘到养生健身推广、家风传承弘扬等,全方位推动孔关村的文明建设。

正如《孝经》第十二章广要道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即用文化来。关村全民志愿服务精神,取得了抓民心、聚民智、扬民德的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基层治理效果!

孔关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坚决摒弃形式主义,不搞虚假宣传,而是聚焦村民的实际需求。以民为本、,以及投身公益、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村民,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破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一老一小”的温暖守护

关爱老人,点亮夕阳红

在孔关村党支部和村关工委的努力下,关爱老人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村里打造了村级关工委活动场所,为老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志愿者们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为了让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老人有新时代温暖,2022年5月,孔关村精心策划了集体寿宴活动,邀请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齐聚一堂,共庆生日。活动现场,村民们为老人们献上精彩的节目,志愿者们贴心地陪伴在老人身边。秉持“陪开心、献爱心、立孝心、悟道心、暖民心”的五心服务宗旨,让老人们备受感动和温情。

如今孔关村老人们的健康幸福指数得到了显著提升。三组91岁的熊奶奶在参加文化健身唱红歌等活动后,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不再依靠拐杖行走,她感慨道:“做梦都没想到会有一天,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五组八十四岁的刘奶奶自从参与活动后,身体愈发硬朗,不再频繁前往医院。经常参加乡风文明活动的两百多位老人,整体健康状况良好,实现了零死亡率。省社科联刘书记在调研时,不禁感慨:“这里的老人眼里都放光!”

呵护儿童,托起新希望

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志愿者与村党支部同样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定期开展国学学习、经典诵读、书法练习、游学实践、习劳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

村里的活动室内,放学后、假期里,孩子们可以安静地写作业、阅读书籍。大学生志愿者们耐心地辅导孩子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在国学课堂上,孩子们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游学实践中,他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历史,增长见识。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让他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为乡村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孔关村关工委的支持下,志愿者们把关爱“一老一小”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针对乡村留守儿童,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组织孩子们参加农耕体验公益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在村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的滋养不仅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带来欢乐,也慰藉了在外打工儿女对家乡的牵挂。

六、“孔关模式”的成功与推广

模式的形成与认可

在村两委的支持和湖北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的大力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孔关村成功总结出一套成熟的“孔关模式”。2023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马列学院的潘老师对孔关村进行实地拍摄调研。在十余天的时间里,他深入党群中心、多个湾组,参与文艺汇演、文体活动、国学讲堂等各类活动,对近二十人进行了深入采访。

潘老师被孔关村的变化深深震撼:村容整洁干净,庭院修葺整齐,作物茁壮成长;村民们精神饱满,彬彬有礼;老人们笑容满面,充满活力;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不再是麻将馆,而是开展活动的文化阵地。他由衷感叹:“这不就是我心中民风淳朴、家风和善、乡风文明、百姓安逸的理想乡村吗?”他深刻认识到,孔关村乡风文明建设成功的核心在于“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这种“民心政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志愿者们用日积月累的真诚付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显著成效与广泛传播

在孔关村建设美丽乡村同时,发展传扬精神文明建设,双创基金会的志愿者,来自湖北的各个地方,大家聚在一起,无私奉献,竭尽所能来推动孔关文明新风文化建设,助力乡村。

如今的孔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困扰村庄的诸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上访的村民销声匿迹,离婚率显著降低,犯罪率大幅减少,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一千多亩撂荒地在村民的主动配合下,以合作社统一经营的方式得到合理治理,焕发出新的生机。

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村民们的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薄养厚葬陋习,转变为如今的厚养礼葬新风尚。村里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借助文艺演出、宣传栏、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文明理念,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孝道观。

在村“两委”班组倡导下,在志愿者们的宣传下,孔关村移风易俗 ,倡导厚养礼葬,移风易俗树新风成效显著,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孔关村过去村风都是薄养厚葬。老人仙逝儿女互相攀比葬礼最低要花六、七万;多的十几万。现经过厚养薄葬再到厚养礼葬的倡导。

以村“两委”名义给老人开追悼会的方式,既教育了后代又降低了费用。现基本只花费一、两万元就能让老人入土为安。

微光成炬,照亮文明之路

在孔关村的文明蝶变过程中,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的身影始终忙碌而坚定。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工作的不易,展现了民心所向的磅礴力量。何泽连书记带头捐款捐物,积极参与;郭熙林等志愿者们长年扎根乡村,无私奉献;退休教师何晓连因其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鄂州市第九届道德模范”“湖北好人”,并被推荐为“全国好人”,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志愿服务团队的褒奖。

相聚短暂,时光美好,也是步履匆匆,随着夕阳到来,我们一行恋恋不舍结束完孔光村之行,踏上归途。明天就是的端午节,在何书记安排下,好客的村民拿出粽子,艾草分发给大家,我们倍感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由衷感怀:随着孔关村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创建极大的改善了地方的人文生态环境。

在中华大地的广袤版图上,还有无数像郭熙林这样的志愿者,向何泽连村支书带头人一样,活跃在各个领域,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中国式现代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孔关村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看到,当文化扎根乡村,当爱心温暖人心,曾经的空心村也能变成充满希望和幸福的家园。

祝愿家乡的孔关村,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沿着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稳步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孔翠红衫映碧云,真情奉献上新闻。

巡村解困三冬暖,串户排忧七载勤。

四世同堂扬喜气,八旬随舞获劳勋。

山乡蜕变春风劲,月貌华容百蕊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