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荆楚大地鄂州人,我对阳新县城有着一段特殊的感情。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我还是一名学子,因亲戚在阳新教学工作,便转学至阳新三中就读。人在他乡,思乡之情时常涌上心头,尤其是面对高中繁重的学业压力时,这种情感愈发浓烈。
当时,正处夏秋,为了缓解学业压力,节假日里,我常常会和同学、朋友前往旧城区的胜利街、富川等地游玩,早餐吃上一碗热干面,才几块钱一碗,还有去南门街买安徽包子吃,那家包子铺是安徽人开的,还有阳新的印子粑,大冶的千张。阳新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等美誉,尤其那些美食特产,让人难忘。我喜爱阳新县城的市井气息,也享受一个人漫步休闲的那份宁静与安逸。
阳新县城80年代的青石路面主要分布在县城的古街巷中,如青石巷等。这些青石板路年代久远,路面已有清晰车辙,但在阴雨天容易湿滑。当时,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开始对部分青石板路进行改建,逐渐将其替换为水泥路。然而,这些青石板路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尤其是在雨天时,车辙清晰可见,给人一种独特的怀旧感。
在阳新老城区的脉络里,藏着一条条铺陈了半世纪的青石板路。它们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静卧于此,每一块青石板都带着岁月的肌理——边缘被往来脚步磨得温润,表面凝结着经年累月的烟火气,仿佛是时光亲手铺设的地毯,将小城的故事一一收纳。
晴天里,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行人踩着石板走过,能听见鞋底与石面碰撞的清脆声响,那声音里藏着市井的鲜活:早点铺飘来的油条香气裹着石板的凉意,上学孩童的帆布鞋在路面哒哒作响,买菜的老人提着竹篮,脚步落在石板上稳当又从容。而路面上深浅不一的车辙,是时光最忠实的镌刻者——从前的二八自行车轮曾沿着它碾过晨雾,后来的三轮车辙又在上面叠印了新的生活轨迹,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一代人的日常。
一到阴雨天,这份诗意便多了几分考验。雨水浸润后的青石板变得格外湿滑,像是蒙上了一层薄釉。老人拄着拐杖小心翼翼挪步,生怕脚下一滑;穿皮鞋的年轻人不得不放慢脚步,鞋底与石板的摩擦声里满是谨慎;放学的孩子攥着书包带,贴着墙根走得战战兢兢。偶尔有人不慎滑倒,总会引来路边商铺店主的关切叮嘱,那份邻里间的暖意,倒成了湿滑雨天里的一抹慰藉。
伴随时代发展,随着小城基础设施的更新,政府开始对部分青石板路进行改建,改造之时,许多老居民站在巷口,望着熟悉的路面一点点被覆盖,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愫
如今水泥路面很快取代了青石板的位置,平整、干燥,再也没有了雨天湿滑的烦恼。自行车骑在上面更稳,汽车驶过也少了颠簸,年轻人们说“这路走得省心”,家长们再也不用叮嘱孩子“雨天慢走”。可对于在青石板路长大的阳新居民来说,那些被水泥覆盖的,不仅是一条条路,更是一段段鲜活的记忆。
望着新铺的水泥路面,老人们常常回忆:“夏天的石板被晒得暖暖的,光着脚踩上去,不烫,反倒有种温温的舒服劲儿。有时候和小伙伴比赛,从巷头跑到巷尾,石板的纹路硌着脚底,痒丝丝的,笑声能传得老远。”那时的青石板,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他们蹲在路边,用树枝在石板缝隙里找蚂蚁;下雨后,又踩着水洼看石板上的倒影,连溅起的水花里都满是欢乐。
一位老人还记得,年轻时她踩着青石板去送嫁妆。“1986年嫁人的时候,迎亲的队伍从石板路走过,红嫁妆在青石板上衬得格外亮。石板路不平整,送嫁妆的人走得慢,街坊四邻都站在门口看,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暖。”后来她有了孩子,又推着婴儿车在石板路上晃悠,车轮碾过车辙时的轻微颠簸,成了孩子最熟悉的摇篮曲。
如今,青石板路越来越少,只在少数未改建的老巷里还能寻到踪迹。偶尔有年轻人好奇地踩着残存的石板拍照,老人们会主动上前,指着石板上的车辙说“这是以前自行车压的”,或是指着某块特别光滑的石板讲“这处以前是孩子们跳房子的地方”。那些被水泥覆盖的青石板,或许再也见不到天日,但它们承载的记忆,早已融进了阳新居民的血脉里。
青石板路是岁月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城从冷清到热闹,从简陋到繁华;它们是情感的纽带,一头连着过去的懵懂童年、青涩青春,一头连着现在的安稳生活、悠长回忆。如今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老人们依然会习惯性地放慢脚步,仿佛脚下还是那熟悉的青石板——那份温润的触感、清脆的声响、鲜活的过往,从未因路面的改变而消散,反而在时光的沉淀里愈发清晰,成为了阳新人心底最柔软的印记,提醒着每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那些藏在石板缝里的岁月,永远是岁月回归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