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谚语“Every dog has its day.”,说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出头日、成就时,这样的日子可能容易被人记住,容易被人津津乐道。然而平凡人更多的是风雨中磕磕绊绊那些没有被记起却实实在在经历的事情和时刻。某日翻看手机,突然看到自己雨中骑车手机导航在碰触过程中自行录像的文件。我耐着性子看完了这一平凡却真实经历的这一过程。以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回忆,同时也许会有一点启示,也要感恩邂逅的人及人情暖意、人际沟通,甚至风雨独行和智能手机导航。
到了东海边T市,心里有种想去看海的冲动,盘算着怎么去,手机一搜,离海只有二十多公里,觉得既能锻炼又能看海的话,可以骑自行车去更好,同时看完海后还可以给一个友人捎去一本书和文件。
在浙东沿海骑着自行车,本是惬意兜着风,健着体。离海还有十多公里远,离朋友处也不近的某个位置时,突然一阵大雨来临,接着又来一阵。我感到凉中带冷,无意中感到有点害怕,没经历过由台风带来大暴雨而我又骑自行车的场面,恐怕被暴雨浇透又怕被冷风吹走。同时我自行车篮子里有我的一份文件和一本打算送人还没来及送的打印书稿。于是决定回返,可却忘了来时路。
路上遇到行人,他们给我指点了路,我赶紧前行,紧蹬脚踏板,可又听到手机导航提醒路线错了,我不得不拐回来。见到有几户人家又是店面的地方,我费力地绕过一台大型机器,拐进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暂时避避雨。
“老板你好!又来一阵子雨,大的”。
老板问:“你去哪里?”
我答:“我去舒和宾馆,去那住的。”
他又问:“怎么去的?”
我说:“我租个自行车骑过去。”
“骑自行车能过去哈?”老板回应道。
我回答道:“老板,其实我骑了自行车到了城外面,打算把车子放下,可出了范围,没法还车,就一直骑着。这里能放吗?”
老板回答“这不行。这里也出了区域了。”
我回应说:“是吧?不是还车区域,我还得非得骑到能还车的指定地方。”
老板提醒道:“要是不还车就会一直扣你的钱。”
“是的,谢谢老板!要是没有自行车,我就直接打个车,早就到宾馆了。”我答道。
老板继续问:“你从哪里骑过来?”
我回答:“从那个什么村,有党校的那个地方,哦,植物园。”
老板说:“植物园。植物园离这儿不太远。到哪里去呀?”
我答道:“植物园离这不远,离市里还是有点远。到市里的舒和宾馆。”
老板回应道:“嗯”。
我又问道:“白云南路离这不远吧,我走白云南路可以骑过去。雨小点了,我可以走了。老板,能不能找个大一些的塑料袋,我好包上我的文件和书籍,用衣服遮也挡不住长时间的大雨的。”
“好的,你有布包,也遮不住雨的,给你个大的。”老板边说边找了一个大塑料袋。
我接过老板递过来的红色塑料袋,连声说:“谢谢!谢谢老板!”套上布包,把手机也裹在塑料袋里面。
我指着台阶问道:“从这上面能过去吗?”老板回答:“走这底下。”我挪动了车子,边回应“谢谢老板!”
呼呼的风声和噼噼啪啪的雨打人车的声音,我终于又骑在了公路上了。这时手机导航又传出了声音:“您已偏离了路线,正在重新为您规划,请确认前进方向,向北出发。十米后右转,进入育苗路。右转,进入育苗路。”我于是照做,并用力蹬脚踏板。手机导航又传出了声音:“您已偏离了路线,正在重新为您规划,请确认前进方向,向北出发。五百七十米后右转,进入开发大道。”我照做,一圈一圈蹬着脚踏板,感到风声雨声以及从头浇到脚的瓢泼大雨在逼我快一点在快一点。可是很快导航又来了:“您已偏离了路线,正在重新为您规划,请确认前进方向,向北出发。六百二十米后右转,进入开发大道。”
“开发大道,开发大道”我愤懑地自语道。正骑着,看到前面有人,一对男女,向他们打听“请问开发大道在哪里?”男的回应道:“不知道。”“哦,白云南路呢?”我继续接着问。那个男的又说了:“你手机有定位,也有导航吧?”我回应道:“定位了,导航也开了,可是照着它走,还是迷路了,也许是导乱了吧。”那个女的细心给我指路,说道:“从这向前走,过一个路口,再过一个路口。还得过个山洞。”我确认且说道:“还得过山洞吗,来的时候的路我也记不得了,谢谢哈!”
我一圈一圈地蹬着自行车的声音和雨声风声一起让我心急,随着雨水湿透了衣服和鞋袜,感觉被台风雨泡着缠着的难受和烦恼,可我要努力向前,克服困难。时而雨水模糊了眼镜和视线,耳边传来似乎是一阵比一阵更紧的风雨。“前方直行五百米”导航又语音播报了。一秒一圈有节奏的脚蹬自行车的声音和越来越急的风雨让我似乎感觉时间太漫长而我又难找到方向,不禁自语道:“Where?”(哪里?)
一秒一圈脚踏板有节奏的踩动声持续着,骑在车子上的我顶风冒雨前行。“前方直行两百米”,手机导航又有了语音播报。“前方一百米红绿灯处右转,进入开发大道。”雷声滚滚,导航继续播报:“右转,进入开发大道”。右转后,导航语音:“前方沿开发大道继续骑行1.5公里。”
看到前面有个公交车站台,可以遮一点风雨,于是停下来避一下雨。见到有一对男子骑着摩托车也来避雨。于是我们聊了起来。我说“也避雨,没想到遇到这么大的雨。”
“是的,这些年强调工业发展,带来了气候变化,也有风雨也有干旱。”其中一个男子说道。
我问道:“你们哪地方人?”
“蚌埠的。”他们异口同声地答到。一位继续问道:“听你们讲话感觉到和我们那相仿,你是哪里的?”
我回到:“老家离你们很近,山东最南部,徐州附近,苏鲁豫皖交界。”
另一男子问道:“就怕遇到这大暴雨,你也没带雨衣?”
我回答:“我也没预料到下雨。这个塑料袋还是走到一个渔民家里借到的。”
这时驶过一辆小轿车,看着其也没有开快,看来,暴雨来临,无论行什么车都得谨慎。
看着哗哗大雨,我有点自言自语式地说道:“哪里能放车,我就放下,以后出行有些距离的地方就不要扫码共享单车,这个车子骑起来慢。 不如打车来的方便来得快。”
我又带着不敢确认的疑问问道:“是不是这边也有人工降雨?”
“那不是,这是受台风影响。”另一男子答到。
我接着说道“哦,这些年气候也不太正常,这才八月份,有这么大的暴雨。你们在这边做工?”一位男子应道:“是的。”
“我今天下午也是没事儿找事,自寻烦恼,要不是骑共享单车出去,也不能找着淋这场雨。要是老实在宾馆里住着多舒服,可还想出来。”我介绍道。
另一位男子问道:“雨小点了吧?”
我答道:“小点了。”这时一辆大卡车满载货物驶过。
“那也该走了,一直这样等也不是回事。”一位男子说着发动了摩托车。
我也跨上自行车,又在路上一圈一圈蹬起了自行车。雷声滚滚,行在宽阔的公路上,雨小了,连车子压在路上的声音都听得见了。这时导航语音又播报了:“前方两百米,路灯剩余十五秒。你已骑行了五公里,相当于绕故宫骑了一圈。”
骑着骑着,突然雨又大了起来,倾盆大雨直浇下来,雨水模糊了视线,我没法继续骑行,于是躲到一旁的工厂房舍避一下雨。这时,向旁边同样避雨的当地人打听“请问,这里能还自行车了吗?”有人回答:“还不行。”顷刻间,雨水顺着房檐屋舍、公路田野到处流淌,汇成道道溪流,有的地方出现了成片成片的积水。
又过了大约二十分钟,雨又小了些,我骑车重新上路,骑到城市道路里,心稍微放宽了些。
在一个小区门口,暴雨又来了,我加入避雨的人群,看着一辆辆小车在这里进进出出,也看到年轻的母亲抱着小孩,手上撑着伞,看到一对年轻的恋人在墙壁相偎着躲雨,还有买好东西准备回家的人们在焦急地等待着雨停。
等雨小了,小到了毛毛细雨,我加快了速度,从体育馆路,转到康平路,终于到了能放自行车的地方了,我跳下车,拖着疲惫的身体,锁上车,重新开启步行导航,向前走。这时感觉到脚底有些疼,新买的按摩皮鞋灌饱了水。穿过一片片美食区和灯光闪耀的夜晚繁华区。我来到宾馆,换上干衣服。
突然想到,我的书籍和文件还在共享单车的车篮里,赶快下楼,忍着脚部传来的隐隐伤痛,取回这个包裹着书籍和文件的红色大塑料袋。打开缠了几圈的塑料袋,文件完好,只是书籍湿了一角,不碍事。
此时手机发送过来消息,我扫码共享单车花销16.5元,可同样的路程我打车只需要15元呀。这是一次自己选择的吃苦和淋雨,也是在沿海没看到海的一次骑车苦行。且记之,心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