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任可维的头像

任可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0
分享

山茶林下的诗

李卓和刘微是西部计划驻村志愿者,村里像他们这般年纪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奶奶有气无力的呼唤和孙女清脆明亮的回应在空荡荡的村巷民房里传开。2022年的初秋时节,当两人第一次踏上长冲垅村的土地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这静谧的土地,远离喧嚣,却也承载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里的道路蜿蜒曲折,山水环绕。他们稍作歇息后便开始打理起办公室,当李卓坐下转头的刹那他看见窗外云雾缭绕的茶树林,不自觉间手中的笔已在纸上留下一道道痕迹——“茶果、茶油”。刘微也拿出手机,记录着初秋的画。黄壤上的白茶花开了,像给山丘披了层薄裳……待花漫冬春、层林尽染后,风会将花香送往更远的地方。

清晨的日光洒在早勤人身上,日落而息的暮色抱着整个村庄,这里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田园,臧克家创作的源泉,志愿者蜕变的考场。初到岗,村支书岑祖莲就和两个聊了长冲垅村的家底。支书看起来比两人年长几岁,待人亲和、落落大方。当谈及村里各家的情况时支书倒背如流,手指起落间谁家在什么方向,要转几个弯,都在支书的描述中显出画面,两人如身临其境在村巷里穿行……回过神的李卓也把心里的疑问端端正正写在笔记本上——“我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打破油茶的自产自销困境,让村油茶产业从单一走向更广的市场成了两人的困扰!”合上笔记本,想着有一天能跟着支书和农伯走进山茶林看看。

38℃天气裹着热浪在山茶地里狂卷,土块晒得发烫,他学着农伯的样子把地上的土壤抓起来闻闻。可当指腹触到粗粝的砂砾和滚烫的温度,李卓的手下意识回缩......农伯抹了把汗笑着用玉屏方言嘟囔:“这坡地像倔牛,得顺着它性子来。毛弟,你铲那小点土就能晓得这坡地缺啥,准不哦!”这一句话像钥匙,替李卓拧开了与村庄对话的第一道门。傍晚回村,他抱着装满土样的口袋,沾满黄泥地的鞋子徐徐地行走在支书前面。李卓来到自来水管边冲脚时,那些蹲在广场乘凉的叔叔婶婶们才第一次正眼打量这个城里来的“瘦小子”。充满疑虑的声音正是在这一刻飘进耳朵里——“这城里的孩子能待得住吗?”

他没有觉得奇怪,只是抬头冲说话的人笑了笑,继续用震出血泡的双手把土壤分袋、贴签、检测酸碱值。夜色落下,年纪轻轻却不服输的李卓早已累倒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喉咙发出细微的鼾声合着外面的虫鸣将夜晚的宁静打破。刘微在键盘上录入土壤检测的酸碱值数据,顺手将表格命名为《山茶林下的诗》,窗外蛙声四起像大地给她的回应,这样的声音偶尔会穿过黢黢夜色传到她的耳朵里。一天下午,李卓像往常在服务大厅里工作,刘微指导姚叔申报产业奖补后,稀稀落落的雨看似要把姚叔困在村委会的服务大厅,姚叔说:“妹,完咯!早上曝晒的茶果怕要喝水了,无法呀!”李卓从刘微对面的办公桌前直起身子说:“我和刘微帮你”,三人拿着口袋、铲子和推把直奔广场。收完,姚叔和李卓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风在云的边上疾驰而过,雨轻溅几点,他俩却像被大雨淋了一场。晚上,姚叔邀着支书和两人来家里做客,其间谈及此事姚叔像挽回一起重大损失,笑的眼角的皱纹都挤到了一起。此后,总能听见两人在各家各户间游走的声响……村里面的长辈用玉屏话聊天时都说:这两个年轻人办事牢靠,还要的”。

在这里,李卓和刘微学会了倾听,也得到了尊重。方言的障碍、饮食的差异、年龄间的代沟,这些曾经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东西,如今都化作了沟通的桥梁。他们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成为长冲垅的一份子。那些日出而作、挥汗如雨的时光,那些日落而息、围炉夜话的夜晚,都成为李卓、刘微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长冲垅村的油茶种植,是一项世代相传的手艺。然而,这项世代相传的手艺,却因农伯观念不合难以连片、销路不畅等原因,陷入发展瓶颈。若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所行动。于是,李卓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录了各家的茶油林问题——缺肥、枯梢、小果、低产等,村里面将以上问题汇编成册上报镇农扶站的领导后,乡镇领导帮村里邀来林业部门的技术专家。在日光朗朗,天气晨明的时段,村里组织了培训课。专家站在田间,耐心讲解科学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知识:施肥一株不能超20克、与根部距离多远等。同时指导产业多元化配套种植,学着茶花泉油茶基地里套种鹿茸菇等。专家的讲解如甘霖洒落心田,仿佛干渴的土壤瞬间被浸润,那些曾经困扰村民的难题如今都有了答案。人群里,有人提问、有人凝思、全程录音,更有甚者举着手机对准病枝录像。轮到自家地时,还有人连声请专家讲慢些,生怕漏掉一个字、错过一个环节。

李卓翻开相册,尽是在桃林、茶花间奔走,刘微也在笔记本里同样写道:“农事日志2023.10.20:霜降。今天收鲜茶果两千斤,今年总种植面积五百余亩,市价一元一斤。”

2023年经济开始回升,市场前景看好。他们凭借对数据的精准掌握:“总种植五百余亩,亩产百斤鲜果”,决心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拓展销路。在县城请教专家、架设沟渠后,两人尝试自己当起了主播。直播间的贵客一只手都能数清,对话框里“不是庄稼人吧,卖这么贵怎么不去抢”等字眼的出现,30分钟的直播与世态冷暖就把李卓的信心碾成粉末,支书走过来拍拍肩膀:“没事的,毛弟,我们山里人的东西,得自己人先信。直播不是卖东西,而是讲故事。直播一次不理想也不是放弃的理由,我们要找到油茶成品的关键环节——在山茶花下、茶果铺晒的广场、榨油间,要让榨油的撞锤在直播间里回响,金黄的液体从榨槽木间渗出,让品质被看见才能将优质茶油推向市场”。后来,农伯们在李卓的帮助下找到宣传自身的亮点:拍自家采摘、曝晒、研磨、榨油的过程发布在自媒体平台,真正成为“山茶油代言人”,李卓曾遭受的挫败感正被“家人”们逐一分解成为往事。

当茶果从晒场收进黔玉公司的车筐,山茶花的魂悄然离场寻觅新乡——现代化榨油机轰鸣着碾碎晒场的喧响,瓶身上BRC编码是山谷滴滴心血所化,金黄茶油被封进邮票般的瓶囊。大洋彼岸的灶台腾起热浪,有人掀开来自东方的包装,晚风携着油香漫过厨房,又缠着侗家傍晚的袅袅炊烟,掠过姚叔家榨槽里的旧楔子,钻进笑弯腰的瓦房。他们说:“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教会了他们用互联网做了宣传,打开销路。”这话语中蕴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自媒体达人的直播架又往山茶林深处挪动了二十米,想让网友也闻闻茶花的清香。农伯们的致富增收是土地的回赠,是专家的期望在枝叶间抽芽生长。正如《泥土的歌》里写道:“我,在泥土里生长,愿意在泥土里埋葬”的情感,专家为土壤开药,农伯喂养,双向的选择让一片片茶林迎风歌唱。李卓打开微信向着大学的辅导员说:“有一点点成就后我以为我在点亮乡村,其实是乡村在照亮我前行的路”。

2024年11月,刘微和钟伟主任在广场上收装晒干的茶果,午后独自去做儿童家访,宣传青少年自护教育。返程回到住所的过程中鞋子被雨水打湿,但当她回想起把最后一本防性侵手册交到9岁的钟语涵手里,她抬眼叫她刘姐姐——那一刻,刘微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志愿者,更是女童健康的守门人,刘微站起身来欣然一笑走进卫生间洗掉裤子的泥巴......

2025年的初秋,他们在长冲垅村磨炼了三年,李卓和刘微经历了一次次思想上的洗礼。从最初单纯地认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能在乡村做点什么,到“疫情防治宣传”“三清两改两治理”和后来深刻体会到“我们来自乡村也需要反哺乡村”,这种转变让李卓和刘微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以为奉献就是单方面的付出,如今明白,人在付出时,固然也在从中受益。”在2025年的离岗回访中,李卓坦言:“三年和美乡村建设是全村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如今730亩山茶林的根系在地下纠缠,像一张网兜住水土,树上结满沉甸甸的果实,变成农伯面对美好生活的底气。每百斤干茶果研磨成粉在榨槽木里被挤压的二十二斤液体黄金,是群众致富蜜宝”。两位小伙伴,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蜕变。李卓不再只是那个满怀热情却略显稚嫩的青年,刘微也从数据处理员,变为孩童课后辅导的引路人。家访时,她不仅宣传自护知识,更留心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成了许多小女孩信赖的姐姐。

离岗座谈会上,李卓的发言道出了心声:“我们不是乡村的拯救者,而是在“乡土”这所大学里进修的学生。而我们背后,站着许多无声的导师——是清晨教看云的农伯,是背弯成弓和雨抢收茶果的姚叔,是在夕阳里踮起脚尖送茶花的小姑娘、是把毕生经验唱进歌谣的阿婆”,“乡土”这所大学让我懂得了诗人为何愿做泥土的歌颂者。窗外的山茶林又在暮色中舒展新枝,刘微带走那本沉淀了三年的笔记本,页间仍夹着家访时拾起的山茶花。那里记录着从农事日志到青春自护的轨迹,被岁月浸润的笔迹正簌簌作响——从2022年8月“初秋的山茶林”到2025年8月“钟语涵的青春自护”,墨迹里低徊着整个村庄的呼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