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史文民的头像

史文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2
分享

秋天里的抚宁味儿

       史文民

秋天的抚宁是有味道的。那从茂密的枫林中溢出来的乡情味道,那从花圃中散发出来的乡土味道,那在歌舞升平中氤氲的乡音的味道,那从“薯面饺子贴大饼”里升腾的乡愁的味道……

连续两年的秋之盛宴,让我与秋天有了约定,我要把每一片枫叶,每一抹色彩,每一缕芬芳,每一种味道都植入光阴里。秋天到了,我如约而来,就像那枫叶如期而红,就像那金鸡菊如期而开,就像那粉黛乱子草如约而绽,就像那马鞭草如约而绚烂。

提到我的家乡抚宁的秋天,大家都会想到宁海大道,想到大道上的枫叶,大道旁的马鞭草、金鸡菊、粉黛草,仿佛这些花花草草成了抚宁秋天的代名词,替代了苹果香,秋梨黄,稻谷的饱满,大地的丰饶。但是,今年的秋天因有了“抚宁味儿”便又多了几分温情。

今年的秋天我是作为一名演职人员出现的,是手拍着非洲鼓演绎着《抚宁味儿》出现在秋天里,站在了秦皇岛市抚宁区委、秦皇岛市抚宁区委组织部办的《粉黛映枫红,秋韵醉骊城》枫林市集开幕式大舞台上。辛勤的老师和队长教了我们很多曲目,但是我唯独钟爱《抚宁味儿》这一曲。不仅源于它活泼风趣的曲调,“作家+非遗+音乐”这个神奇的创作团队,更源于它浓郁的乡土气息。

《抚宁味儿》是一首结合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抚宁鼓吹乐以及省级非遗项目抚宁太平鼓等元素,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歌词采用抚宁方言,稳家(我家)、且(客人)、今儿(今天)等,亲切地将抚宁粗粮制作技术和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具有浓厚的烟火气息和深深的家乡情怀。它的创作团队是土生土长的抚宁籍人。其中策划人是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剑,词作者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田国鹏,作曲人是抚宁区留守营镇的张岩。尤其是以本地“七大姑八大姨”饭店的粗粮制作非遗技术为创作背景,将家庭美食和家的和谐氛围完美结合,不仅让人领略了太平鼓、鼓吹乐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乡音、乡情的可贵。那“大姨家的红薯秧”“二姨家的窝窝头”“三姨家的春饼”“四姨家的割豆子”……总是勾起人们对家的向往。亲切的乡土气息和诙谐豪迈的旋律在乡村大舞台上绽放,让抚宁这个秋天别有一番风味,空气中似乎散发着薯面饺子贴大饼的芳香,凝聚着浓浓的乡愁。非洲鼓把每一个节拍都推向了高潮,把这个秋天渲染得热烈而灿烂,起到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非洲鼓的鼓点浪漫且温情,似乎在讲述着老家的故事。每一下都拍出了抚宁的人情味儿,把抚宁的人情世故、亲情友情演绎得情真意切,淋漓尽致,不禁想起小时候家里过年的情景。

我家三代单传,亲戚并不多。但是,因为奶奶好客,母亲又和善,每逢年、节,自家的亲戚和选房的亲戚都会来我家走动。自从我记事起,我家那铺老炕逢年过节就坐满了“七大姑八大姨”。先是奶奶、两个姑奶奶,远房的姑奶奶。那时,母亲是晚辈上不了炕,只能坐在炕沿上。奶奶、姑奶奶们都是裹过脚的,她们盘腿而坐,三寸金莲盘在两条腿下面,一坐就是半天,纹丝不动。上身偶尔前倾,伸手去抓一把面前的瓜子,边吃边聊。奶奶、姑奶奶相继去世,老炕上就换成了母亲、两个姑姑,表姑等,偶尔远道而来的老姨赶上也坐坐。这一辈的老人盘腿可没有上一辈规范,压在腿下的脚会露出一半,像在宣布:我们是新中国的妇女。母亲和姑姑离开后,大炕上就换上了我们。午饭后,收拾完碗筷,我们姐妹四个和一个弟妹、三个表妹坐在老炕上,把老炕坐得满满的。姐夫开玩笑:“别把炕压塌了。”我们相视而笑,心里溢满欢喜,幸福感爆满老屋……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七大姑八大姨”在老炕上聚聚散散,老炕托举着亲情,擎起一家人平常日子里的小温馨。

“枫林市集” 今年已经启动第二年了,比第一年更成熟更有秩序,逛市集的人没有第一年那么拥挤,而是鱼贯而行,根据自己的需要停留在摊位前。市集里涵盖非遗文化展示、特色美食、亲子互动等六大区域,抚宁的土特产萝卜、大葱、苹果、香梨等农产品有序摆放路边,没有叫卖声,倒像是在展示丰收果实,但却买主不断;抚宁有名的流动小吃车里飘着番茄酱的浓香,糖炒栗子、蹦爆花,烘托着秋的氛围。吃一块烤红薯、一碗煎焖子,便勾起对家的怀念,乡情、乡愁萦绕整个市集。

人生四季,中年如秋,浓烈壮美,是历经磨难后的从容不迫,是岁月沉淀后的静美如歌。

我爱抚宁秋天的味道,她无言、如梦,她驻在我的心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