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岭——陈仓故道遗落在秦岭南坡的一段念想,尘封在漫山遍野的绿林里,一转眼已是多半个世纪。
踏上岁月斑驳的青石路,踩着松软的落叶,走在参天古木的浓荫里,清冽的山风送来鸟雀明亮婉转的啼鸣。这青石、这落叶、这古木、这山风、这鸟鸣,数百年前的古人也就是这样清清爽爽的心境吧?或赶着马匹、挑着担、背着包,或结伴或独行……
大梁子地接秦蜀,三省通衢,自是百姓往来,商贾云集。直到那天,大明朝的那天,也是盛夏时节,青天白日,云淡风轻,古道两边稠翠扶疏,天籁啁啾,省亲的御史郭庄来了,衣锦还乡的他,羽扇纶巾,谈笑风生,快步登上八渡山顶,站在老爷岭上,手搭凉棚遥望徽州故里,这一站竟然站成老爷岭历史的丰碑。后来的后来,陆续朝着丰碑走来的还有高施主、叶合清、雷永忠、孙茶客、袁朝先……历史的过往,只有极少数的名字凝固成一块块字迹漫漶、残破剥落的青石。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最终站成老爷岭历史丰碑的是汉室云崖——忠义仁勇的武圣帝关羽关云长。关帝庙和戏楼五合而筑,雄踞在八渡山顶,青石路从戏楼下石砌的门洞穿过,无论南来北往,仰望之下,都会油然而生朝圣的虔诚。红脸美髯的关帝威风凛凛地坐在正殿上,左手是捧了金印的关平,右手是挺着青龙偃月刀的周仓。正殿的两边分别是太上老君、财神和药王,不过我知道,他们都是配角,是这位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配角。因为对关羽关公关老爷义薄云天精神的信仰不但在历史上已经融入到国人的心中,如今又开始遍布全球,凡有华人处,皆能信关公,对于关公的信仰已经超越了国界。再想想,神州大地,几乎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关帝山或者是关帝庙,而且,儒释道三家,家家都在供奉关羽,看来云长兄在国人的心目中历来就是一座丰碑。看看庙内外悬挂的一面面锦旗,回味少年时代读过的《三国演义》,汉室云崖便再一次在我的心中变得愈发地高大,大梁子、参天古木……老爷岭上,没有任何高度可以如这彪炳千秋的忠义精神般顶天立地。
老爷岭上的对联颇有教化意味。正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左厢房:“佛在心中不必他求,法传世上修在人身。”右厢房:“道本先天归一炁,清根原始不二门。”仔细揣摩对联的意境,心中空灵了许多,站在夏日午后的时光里,仿佛有一缕凉风真切地掠过心头,潜意识里想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来。
老爷岭看守香火的是一位年满花甲的老者,眼前井然有序、干净整洁的院落自然是老人所为。众人的到来显然给老人带来了欢乐,不仅忙着跑出跑进地给我们搬凳子、烧开水、倒水洗手,还领着我们参观了正殿,陪着我们聊天……攀谈中知道老人姓易,白水江人氏,平时就种着庙外的几亩薄地,日子过得清淡但很充实。临别时朋友捐了功德,老人硬是坚持着让朋友在功德簿上亲自做了记载。当时我倒觉得没啥特别之处,回到家里,读了岭南芦苇的文章《重修关帝庙神像碑祥释》、《主持雷忠与舍地嘱托碑记释》和《大梁子关帝庙清查常熟地碑记释》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正如碑中所记,“予恐死后,恐庙上将契约、舍单失捐,吾之功果,往费因致不假,原请众位会首上庙,故请石工具立碑志,以志不朽云。”如今的老人正是传承了这种“当众交付,勒石嘱托”的作风,看来庙宇者,真乃“转圣之所”也,不禁对老人肃然起敬,对老爷岭更是肃然起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