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耀勇的头像

张耀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禄劝的野温泉

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我的故乡——从最小的乌东德镇阿巧村,到昆明市禄劝县,再到彩云之南这片土地,直至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一圈圈扩大的家园,都是我生命的源泉,更是我魂牵梦萦的所在。

说起地处昆明北部的禄劝县,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里的野温泉。

我对家乡的温泉并不陌生。在县城读初中时,离学校不到五公里的练甸村就有一湾温泉。每到周末,我常与伙伴们相约步行前去。先沿公路走一段,再跨过那座横跨掌鸠河的大桥,桥对面便是练甸村的连绵农田。顺着田边小路继续前行,右转不远约两三百米,练甸温泉便悄然出现在眼前。

这农田之中的温泉,可谓十足的“野”。它就敞露在田地中央,周边几乎没有任何设施,只见几间低矮的房屋孤零零立在田间。泉水的出量很大,温度也高得恰到好处。

那时练甸温泉的条件极为简陋,虽有村民看管,但每次收费仅要一毛钱。即便在当年,这物价也算是极为便宜的了。对我们这些从边远山区来的孩子来说,何曾见过这般令人舒服无比的温泉?每次去泡澡,我们都像过节一样欢欣雀跃。

这样的经历,也就深深刻进了我们这些山娃娃的心里,一辈子都忘不掉。

多少年了,我也只知道禄劝有练甸村这个温泉,对于其他地方有没有温泉,我其实是不得而知的。

只记得小时候,每到秋天来临,村里的妇女们便会相约去泡温泉,彝语好像叫“leou”。那时还没有公路,大家只能步行前往。每人身上都背着被褥、粮食和肉类,一去就是一个多星期。我那时年纪小,不明白她们去做什么,后来才知道,她们是去泡野温泉了。

听妇女们回来说,路上要走整整两天才能到达。那些温泉往往就在江边,她们便在泉边安营扎寨,没有什么遮挡。然后她们整日浸泡在温暖的泉水里,尽享泡温泉的舒适与安逸。饿了,就在河边搭几块石头当灶做饭;累了,就把被褥铺在地上,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年复一年,这秋季的野温泉之旅,便成了故乡女人们最重要也是最私密的保留节目。

其实,这些事我小时候都只是听说,后来就成为模模糊糊的记忆了。

在我理解中,“野温泉”就是那些人迹罕至、未被过度开发的天然温泉。长大后我才明白,在云南人,尤其是我们禄劝人心中,它远不止是“野外的温泉”,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概念。这里的“野”,代表的是一种原始、自然、贴近本真的生活体验,是那些未经商业开发、野趣十足的温泉。它们常隐于山川河流之间,成了当地人和旅行者心中的“宝藏”。

云南的“野温泉”有几个核心特征:它们多藏身于山谷、江边、悬崖或森林深处,往往需经一段徒步或车程才能抵达,这番探索过程更添其神秘与珍贵。从开发程度看,有的完全原生,仅是地底涌出的一股热水在溪边洼地汇成的天然池子;有的则经过简单修饰,但始终保留着天地本真的模样。

这些野温泉,起初周边往往没有任何人工设施。后来,当地村民或早期使用者会用石头简单垒砌池边,或就地挖塘,让池子变得更宽敞、舒适。也有些地方,仅引一根竹管将泉水接入固定池中——没有瓷砖、没有淋浴间,更无人收费,一切仍保持着最自然的状态。

照此说来,我的故乡禄劝其实藏着不少这样的野温泉,它们大多分布于普渡河沿线。普渡河源自滇池出口的螳螂川,流至禄劝崇德岔河村与掌鸠河交汇,自此称为普渡河。

这一段河谷山高谷深,奇石耸立,水流湍急,峡谷风光壮阔,温泉资源十分丰富。据说单是翠华这一段就散落着大小三十六眼温泉,它们水温各有千秋,有的滚烫可煮蛋,有的温和宜沐浴。其中尤以原始部落野温泉、三江口野温泉和下达基野温泉等最为知名。

每天,这些泉边都聚着不少当地人,一边泡澡一边闲话家常;也有远道而来的游客,特地来体验这山野间的惬意。普渡河畔的野温泉,就像大山送给百姓的一份天然礼物,默默滋养着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人们。

直到参加工作后,我才真正有机会亲近这些野温泉,体会到其中独特的乐趣。记得有一年秋天,我和家人相约同往原始部落野温泉。一路上,大家都满怀期待:这不仅是一次温泉之旅,更是一场难得的家庭团聚。

原始部落野温泉位于禄劝县翠华镇兴隆村与富民县东村镇交界的普渡河峡谷。早餐后,迎着洒在山顶的温柔阳光,我们沿山路出发。一路说笑间,便到了兴隆村。这是一个深山里的新农村示范点,村中屋舍整齐,竟有几分微型小镇的风采。恰巧村边有人在卖猪肉,摊主说是自养的土猪,刚开膛破肚,极为新鲜,我们成了他当天的第一位顾客。

带上刚买的猪肉,我们继续驱车前行。道路蜿蜒向下,坡度愈陡,弯道愈急,海拔不断降低,两侧山谷也显得愈发深邃。约莫半小时后,车行至谷底,只见一条丝带般的河流顺流而下,这便是普渡河了。

普渡河畔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越往深处去,乱石愈多。远远望见悬崖山脚处暖雾蒸腾,河水缓流,山峦起伏——我们的目的地,就在眼前了。

这个名为“原始部落野温泉”的地方,名字自然是商家所取。至于它原本叫什么、何时被人发现,我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泉水已在此静静流淌了千百年。

我们到达时,这里的设施十分简单。商家除了收取每人20元的入场费外,再无其他费用,似乎也不提供多余服务。等我们停好车四处走走,才发现连温泉池也只是用石头简单垒成,有些地方还堆着砂石......那一刻,我似乎稍稍明白了什么叫“野温泉”。

店家介绍说,这处温泉从地底自然涌出,不经过任何人工加热或勾兑,是完全原汁原味的活水。水温常年保持在43度左右,恰如大自然亲手调好一般。泉水属于稀有的碳酸泉,富含氡、氟、锶等多种微量元素,不仅能缓解疲劳、放松身心,对皮肤和健康也大有裨益,是名副其实的“养生泉”。

店家还说,这里原本无人管理,后来他们与村里合作才承包下来进行开发。不过所谓的“开发”仍十分原始简单,仅有的几个池子也是新近用石头垒成,处处保留着十足的“野性”。

一切安排妥当后,我赤脚探入鹅卵石铺底的池中,一股温吞的暖意瞬间圈住脚踝,缓缓漫过膝盖。水温恰到好处,不烫不凉,犹如冷天钻进暖炉般舒适。慢慢蹲下将全身浸入池中,水线恰至胸口,整个人被温暖轻柔包裹。因我们来得早,那天来的人不多,活水又不断流动,池水格外清澈洁净,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

四周安静极了,唯有泉眼咕嘟作响,涌起串串气泡,在阳光下折射出迷离的光晕。家人间轻声说话,生怕惊扰这份安宁。蒸腾的热气在我们脸上凝成晶莹水珠,亮晶晶的,分不清是汗是雾。偶有落叶或小虫飘落水面,就像一叶小小扁舟贴在水面,不惊不扰,随波轻转。让人看了,心也随之沉静下来。

泡在这原始天然的温泉里,眼望四周的群山绿树,仿佛自己也融为自然的一份子。身体渐渐放松下来,先是紧绷的肩膀,再到后背和四肢,最后连筋骨都舒展开来。闭目养神间,我竟惬意得差点就睡着了。

常听人说温泉富含矿物质,对身体很有好处。我虽不懂医学,但就这样静静浸泡在山野池中,耳边唯有鸟鸣,连平日喧嚣的普渡河水也变得轻柔。此时此刻,心神俱宁,万虑皆空,只觉得无比安然。

一阵山风吹过,依然带着河谷特有的温热。好在我们是秋天来,如果是夏天,这种河谷天气可以热得让你喘不过气来。此时,我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像回到幼时投入母亲的怀抱,舒适又温暖。

最后,等泡到手指头都有些发皱了,我们才依依不舍起身。出水的瞬间,感觉整个人都通体舒泰,神清气爽。回望那池暖泉,依旧吐纳着氤氲白雾,宛如一位静默的守护者,在这深山中等候着下一个有缘的旅人。

从池中出来,却不是这天活动的终点。

一家人出门总会做好周全准备:两个妹夫和妹妹们前一天就采购好了各种烧烤食材,其中包括一只特大的公鸡。再加上我们在兴隆路边买的新鲜五花肉,材料可谓丰盛。

正当我们还在温泉中舒展身心时,河滩上已悄然升起人间烟火。两位勤快的妹夫闲不住,不知什么时候已在鹅卵石滩上忙活起来:他们搬来平整的石头,三两下垒起简易灶台,又利索地支起从家里带来的烧烤架。这野滩上的“厨房”虽然简陋,却比任何精致厨具都更令人期待。

炭火渐旺时,最诱人的时刻便开始了。五花肉早已被妹夫们切成肥瘦匀称的薄片,腌得入味。一放上铁丝网,刷油后立刻滋滋作响,油星在炭火上跳起金色的舞蹈,让人眼花缭乱;旁边的土鸡肉被烤得微卷,焦香混着花椒的辛香,随着山风飘散开来,连林间的鸟儿都静了几分。小瓜片、土豆片也凑来助兴,荤素相搭,野趣盎然。那香气像无形的钩子,引得温泉里的人都忍不住向岸上张望。

待一家人裹着浴袍围坐过来,烤架上已堆满金黄焦香的美味。妹夫递来阿巧乡亲自酿的高粱小锅酒,杯盏相碰间,“干”声在普渡河两岸回响,惊起岸边树丛中的鸟雀。酒味辛辣回甘,正好化解烤肉的油腻。大家七手八脚边吃边聊,说说笑笑间,连心都仿佛随炊烟飘上了天边。

暮色渐渐染红天际,温泉的雾气与烧烤的炊烟在空中缠绵。我看着家人被炭火映红的脸庞,忽然懂得——所谓的幸福,无非是此刻的欢声笑语,是咬下烤肉时孩子们夸张的赞叹,是父亲微醺后反复讲起我们童年的趣事。这种野外聚餐的暖意,比温泉更透心,比酒浆更醇厚。它悄悄渗进记忆深处,成了全家人往后岁月里,最坚实温暖的慰藉。

这样在野外泡温泉、烤烧烤的经历,有山风伴奏、星河为幕,让我们享受着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泉水是大地直接捧出的热汤,食材带着烟火燎烧的真味:这般挣脱所有人工修饰的、粗粝而鲜活的体验,正是最纯粹的山野之乐。

或许,这才是“野温泉”真正的意义所在:“野”从不意味着荒凉,而是自然最本来的样子。水自地涌,火随风燃,人自在享受,一切都是天地最直白的赠与。我们褪去外衣,也卸下心防,在氤氲热气与食物香气中,重新做回天地间那个简单快乐的自己。

近些年,原始部落野温泉经过商家改造,设施日趋完善,服务更加周全,游客也越来越多。后来我们再去一次,却总觉得少了那份原始的“野”味,初次去的那种感觉已悄然减退。听说禄劝还有一处更富野趣的三江口温泉,这倒成了我心里新的念想。

三江口野温泉位于禄劝中屏镇与九龙镇交界的普渡河底,同是天然涌出的地热泉。一次我与家人从中屏街出发,爬坡至山顶后,便一路蜿蜒向下。道路狭窄难行,弯道接连不断。直至临近谷底,驶过一段碎石土路,才抵达目的地。

停车步行至河边,我才真正见识到何谓极致的“野”:这里既无泡池,更无设施。最妙的是,温泉竟直接从河床涌出,只需随手刨个石坑,便能享受“刨个坑坑泡温泉”的野趣;又或者,干脆将身体浸在河中的泉眼处,便是天然浴池了。

这才是真正的纯天然!这里完好保留着原始生态的石缝中涌出的温泉,泡浴时可闻到淡淡的硫磺清香,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据说这里的泉水均温达50℃,富含硫磺、碳酸钙、钾、氡等矿物质,能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虽然我们无法验证这些说法,但那份舒适而原始的野趣,竟让我恍如回到幼时,蓦然浮现母亲端来大盆为我洗澡的温暖记忆。那种感觉,实在难以言喻。

比起之前去过的、设施齐全的温泉,这里简陋得一无所有,却也富足得拥有一切。它不需要任何人工赋予的意义,没有雕琢的池壁,没有调控的水阀,甚至连个像样的泡池都没有。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圆满:泉水自在地涌,卵石自然地铺,河风自由地吹,一切源于自然,也从自然中消失。

泡在河心的泉眼里,身子沉在温热中,脸颊却拂着凉风,耳边是普渡河不息的流淌声,鼻尖萦绕着淡淡的雾珠......在这般天地之间,我心里那份因现代生活而生的、说不清的焦躁,比如那些对日程的追赶、对琐事的计较、对得失的忧扰等等,竟被这原始的温暖一寸寸化开,轻轻抚平了。

此刻,我只是自然中的一员,简单,安宁,自在。这或许正是我们翻山越岭寻找“野温泉”的最终意义: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被自然接纳,找回生命最初的模样。

普渡河三江口温泉的“野”,真是名副其实。它深深融入两岸乡亲的生活,当之无愧地成为当地人世代相传的大澡堂。不论春夏秋冬,人们总能看到村民在此洗衣沐浴。就在我们去的当天,与我们仅一石之隔处,就有彝族老乡正旁若无人地悠然洗浴,一幅自得其乐的样子。

乡亲们生于斯长于斯,得天地厚爱:四围青山作屏,一脉热泉为伴。这山水之间的生活,让他们保持着最本真质朴的姿态,也滋养出最纯朴善良的性情,给外来游客带来无数温暖的瞬间。

其实在云南人心中,“野温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沐浴功能。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即追寻原始、探索自然、体验文化、净化心灵,最终都是为了与天地对话,享受与自然相融的乐趣。

乱石滩头,野泉自涌。四面绿树环绕,滩前怪石成趣。白天泡在暖泉里,赤条条迎着山风;夜晚躺在水面上,看星星听着蛙鸣。在这样的天地间沐浴,温暖的不仅是身体,更是那颗被尘世束缚已久的心灵。

这就是故乡烙在我骨子里的野性——那未经雕琢的山、那恣意奔流的水、那从不管人间规矩的泉,还有那些围着篝火烧烤、在星空下放声大笑的鲜活日子,都已成为心底粗粝却最温暖的记忆。纵使走遍千山万水,那些带着硫磺味的野性,始终在血脉里涌动,呼唤着生命最原始的欢愉。

哦,故乡的野温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