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去古朴而又宁静的古镇游玩。然而这些年头各种人造的“古镇”纷纷出炉,实际上真正的古镇是仿造不出来的,它是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浸润的产物。走进真正原始的古城或古镇,总是会让人有更多的启迪,往往让你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位于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存在。
毋庸讳言,我们绝大多数人是通过一部叫《去有风的地方》的电视剧才知道沙溪古镇存在的。实际上沙溪古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它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底蕴的小镇。我曾经到过也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的巍山古城,当时赶马的先辈们是不是先到巍山休整,然后又到沙溪驻扎交易的呢?因为两地相距大约一百多公里,赶马应该是能到达的。
同样的,南方丝绸之路又是从楚雄大姚和大理祥云(云南驿)往西至沙溪驻扎交易,再从作为博南道(永昌道)的起点沙溪出发,向西进入缅甸、印度等南亚地区,由此沙溪才成为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吧。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沙溪古镇曾经的繁荣。
一个地方的兴衰存亡总是有其理由的。沙溪古镇随着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兴起而兴起,也随着它们的衰落而渐渐被世人遗忘。历史的沧桑回转,也许正是使古镇始终保留着最初的古朴沧桑和原汁原味的一个原因吧,我想。
我一直认为,只通过书籍、网络了解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真的需亲自前往才行。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期间,我们一行四人终于走进了沙溪古镇。
这是一个寂静的小镇。刚进小镇的时候车辆不多,也较无秩序,感觉稍有些杂乱的样子。好在有朋友在镇口接我们。在朋友引导下,我们的车弯弯绕绕,兜兜转转,没过几分钟,就在一栋新装修的民居门口停下。
下车之后走向这栋小楼,小楼门口挂着“十方之地,皆为平安”的牌匾所指示的“十安民宿”正是朋友家的小院。走进小院,只见这是一栋典型的白族民居,朋友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装修,白族特色实木雕花和各式门窗非常搭配地组合在一起,让人心情宁静而舒适。
小院风格古朴雅致,布局精妙,处处流露着艺术的美感,让我满心欢喜。问起朋友,他说所有装修都是由他亲自设计并主持打造的。我怀疑他是学艺术设计的,可是一问才知他学的是厨师,这些设计是他从网络上一点点学习借鉴而来的。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感觉他十分了不起。
朋友的民宿也是他们自己的家,这个白族一家人的纯朴善良和热情周到让我们很是温暖。其实这个小院也许可以说是沙溪小镇的一个缩影。下午时分,我们走出小院,悠闲地在小巷中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漫无目的地踩在那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仿佛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亲切感,而且越来越强烈。沿途随便走进一家小院,迎面扑来是一种自然朴素的白族风情,以及那种毫无违和的宁静感和惊喜感。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有一种要把历史留住的共识,才心有戚戚吧。
从古镇边缘沿着小道一直往中心走,历史的印迹越加明显,而一路看到或蔷薇小心翼翼躲在墙角却又骄傲热烈地怒放,或多肉们跨在墙上向人们展示着肥嘟可爱的身姿,或有一支不知名的小花从围墙瓦片间偷偷伸出手向游客问候,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愉悦。
沙溪每条小巷似乎都是有故事的地方。房屋黄墙黛瓦,小巷青石古道,铺在路上的石块深深浅浅,流光水滑,仿佛都是马蹄留下的印迹……漫步小巷中,感受着那份与世无争的宁静,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往古镇中心的方向越走越近,似乎隐隐约约听见茶马古道上马蹄的哒哒声或者马儿的嘶鸣声,又好像听见赶马人声音粗哑的吆喝声。哦!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似乎看到马帮们进到古镇来休整交易了。
走过小巷尽头,来到一块诺大的空地,突然豁然开朗起来。感觉这里应该是一个集市。听介绍我们才知道,这就是整个沙溪的中心,也是沙溪的灵魂和核心之所在。原来,它就是著名的寺登四方街!这里表面上有些破败,但仔细观察,才发现其中奥妙无穷。
小小的四方街,却有数百年的古树立在正中,边上的商铺相依而立,商铺后面是供赶马人和马儿休息的马店,在商铺之间还居然突兀地立着一座不知哪个年代建造的古戏台。据说,当年戏台上的表演在赶集前一天下午就开始,通宵达旦,持续两天,本地人称之为“两宵两天戏”。这样的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艺人、歌手和舞者,使沙溪成为知名的“歌舞之乡”。
四方街最具有商业气息,它是整个街场千年不衰的见证。前铺后店的布局不仅科学合理,而且显示了当年的繁华。我不禁被古人这种考虑周全的智慧所折服。这里集古树、古巷道、古寨门、古石板于一身,而且排列严谨有序,设计科学合理,经年累月风霜雨雪的侵蚀更使它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难怪这里会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专家誉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呢,真是名副其实。
顺着寺登街这条当年的主巷道悠然前行,狭窄、深长的街道两旁还有清澈的溪水沿着石阶婉转相伴而行。我好似孩童般弯下腰掬一口溪水,嘴里说不出的舒爽清凉。小巷两边残旧而有历史感的古铺次第排开,仿佛在迎送来来往往的客商。小巷尽头是一个用土坯做成的寨门,这是东寨门。据说原本寺登古街共有三道门,可惜有一道已毁。这些大门,无疑就是当年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交汇的最好证明。
从东门而出,便是沙溪的母亲河黑惠江,跨过江上的玉津桥,就如跨过了岁月的流转。此时的四月,正是柳絮纷飞的季节,柳絮飘飘落在我的肩上,仿佛在告诉我沙溪有着多么波澜壮阔的风雨岁月,又告诉我这里有着多么丰富绵长的柔情故事。我不禁失魂发呆,好像穿越到那茶马欢歌的年代,又好像已经融入沙溪的山山水水之中,不知心之所属,不知身在何处......
如果这些都还不能让你理解沙溪曾经的富庶,其实到一个地方就能一窥究竟。来到现在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欧阳大院,你会被其中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所震撼。欧阳大院位于寺登街三家巷中最西边,是一座建于清末民国初的白族民宅,现存格局为一进三院,由南院、中院和北院组成,各自成一院又连为一体,十分规整又十分壮观。
走进大院,我不禁被大院内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结构和马店、花园等布局,以及其精雕细琢的雕刻工艺和白族特色的彩绘技术所折服。难怪这是被称为茶马古道历史遗留在沙溪古镇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呢,真是名不虚传!
身靠欧阳大院的墙面,把耳朵紧贴墙壁,我仿佛能听见当年沙溪热闹奢华的回声。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沙溪小镇,居然有这样富甲一方的欧阳家族,足见当年这里曾经人头之攒动,商贸之发达。繁华尘世的烟火早已散去,如今却仍如一首委婉宁静的歌曲在心中轻轻吟唱,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
沙溪的古建筑何止欧阳大院、杨家大院,而是一串串地紧挨着的,虽然主体是白族传统民居,但又各有各的风格。它们或如欧阳大院一般大气磅礴,或如其他小院一般精巧雅致,再配上白族同胞一贯喜欢养花种草的良好习俗,每一道小院都像一首小诗,古朴、典雅、干净、整洁却又有无穷的韵味。
随便跨进一道小院,不仅会得到主人热情的欢迎,而且看到每一栋民居各自不同特色的木雕装饰,以及房屋错落有致的飞檐翘角,再配上各具风格的花花草草,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尽管寺登街上游人不少,但我心中却奇异地感到一片宁静。也许是它迷一般的过去让我深深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的缘故吧。
我的思绪不由得飞到数百年前,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里成为熙熙攘攘的闹市呢?当时的人们是怎样从遥远的中原和江南地带把丝绸等货物运输到这里交易,又通过这里运输到南亚、东南亚一带的呢?而马帮又是如何通过茶马古道把茶叶运输到这里,再跨越千山万水一直北上西藏、青海等地的呢?那样毫不相干的各式人等在这里聚集融合,甚至相遇相知,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上演怎样或粗犷豪迈或温柔婉约的故事呢?想想都是一个迷。
如今,沙溪古镇周围溪河相错,桥山相映,再加上古镇外面一片片的稻田,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这难道不也是人们热爱沙溪的一个缘由吗?
回到我们居住的“十安民宿”,已是华灯初上。朋友母亲依然一脸笑容地迎着我们,而且亲自热了一壶牛奶给我们喝。她说:“这是刚刚从附近的奶牛场‘吸来的’,非常新鲜!”我刚开始听不懂什么叫“吸牛奶”,后来才知道牛奶场的牛奶是通过设备“吸”而不是“挤”来收集的。
虽然我们不懂,但喝着新鲜自然生态的牛奶,的确非常爽口舒适,而且心中有一种回到家的温暖。尤其是第二天一早朋友母亲还亲自给每人煮了一碗可口鲜香的面条时,我们不仅体会到白族乡亲亲切朴实的待客之道,更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涌在心中。告别多日,还能感到它的温度。
是啊,匆匆的沙溪古镇之行,好似去看望多年不见的老友,又似是去了一个多年未达的心愿。直至如今,沙溪古镇的悠然自得、白族民居的古朴典雅和白族同胞的纯朴好客仍然在我眼前闪现,如轻轻鼓点敲击我的心房,让我痴醉迷离,念念不忘。
无疑的,今天的沙溪已经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游人一天比一天多。我们住的民宿旁边还有一些民居正在翻新或重建,这或许是古镇恢复昨日繁景的一个前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改造也有可能会破坏一些原有的风貌,如果处理不好会带来得不偿失的结果。
在欣慰之余,没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忧虑是不可能的。我唯一的希望不仅是把以前的古建筑保护好、利用好,而且翻新的民居能够修旧如旧,重建的民居能够保持与古建筑一样古朴典雅、静谧安逸的风格,与其他古建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成为游客心灵的安顿之所。
如此,才是我心中永远的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