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大理,静卧着一座与云南波澜壮阔历史息息相关的古城——巍山。作为古南诏国的发源地,时间并未让它褪色,反而如一颗明珠,愈久愈显光彩。
巍山古城又叫蒙化城,是云南省设置最早的郡县之一。据说,巍山古城是元朝时期由大理段氏总管开始建筑土城,到明朝才正式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走进巍山古城,有一种宁静与安详的奇妙感觉。
说起巍山古城,最具特色的当然就是它的街道和整个古城的风貌。非常难得的是,数百年来古城虽然饱经风霜侵蚀,但至今仍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较为奇特是,整个古城具有十分前沿的设计理念,正如《蒙化志稿·城池志》记载的:“(巍山)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为印柄。”古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呈标准的井字结构分布,规整而有序。
如果从空中俯视,整个古城又如一个巨大的棋盘,内部构造也是独具匠心,彰显了当时城市设计的高超艺术水平。而拱辰楼是整个古城的中心,据说其名字来源于《论语.为政篇》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之”,说明中原文化对边疆影响和渗透之深,也体现了设计者当初对南昭国“众星拱月”的深深期盼。
据史料记载,本来整个古城是以文笔楼为“印柄”所在的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的。可惜现在东、西、南三座古楼已毁,而今只有北门古楼和城中的文笔楼幸存。
走进古城,一阵轻风拂面。时间仿佛自动慢了下来。你会不自觉地从一路的风尘仆仆中抽离,忘了刷手机,只想在这宁静的街巷里发呆、漫步,让自己彻底沉醉于这份难得的静谧里。
放眼望去,青砖黛瓦,木雕门窗,透着古色古香的浓浓味道。与一些地方由现代仿造的所谓古镇不同,巍山古城沿街两旁都是非常有年代感的店铺,这里的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棵草木都似乎都很有灵性,而那被磨得凹凸不平却又透着光亮的石板路,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感、人文感的古城。
漫步巍山古城街头,仿佛能听到当年马蹄的哒哒声,以及南来北往客商们窃窃私语的交谈声。而当你走在棋盘格局的古城小巷,看着当地居民或不紧不忙地在街上闲庭信步,或三五成群地在院子里轻声细语,或独自一人端着茶壶在铺子里悠闲品味,你会感觉这里的生活宛如一首抒情歌曲:慢!这种现代慢生活和古老建筑的完美融合,软绵绵的,暖洋洋的,一下子就俘虏了我的心。
是的,这里的居民和古城一样古朴、简单,似乎参透了世间的本质。当今的巍山人似乎不把外地人旅游这件事想得那么功利。你看,各家门店的经营品类十分普通,首先是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其次就是许多马具店、碑刻店、剃头店等等,都是当地人所必不可少的,似乎根本就没有丝毫刻意迎合他人的想法。
阳光明媚的时候,不管是本地的居民还是外地的客人,每个店家的主人几乎都懒洋洋地坐在店门口,也不在乎自己的店铺有没有人光顾,一幅“买不买随便”的样子,好像生怕惊扰了在此散步旅行的人们。
街上,挑菜的,溜鸟的,读书的,一看都是本地的居民,他们各得其所,互不干扰。连外来的旅行者也总是漫不经心地东望望西望望,边散步边聊天,边走走边停停,偶尔也只是拍几张照片而已,并不把自己当陌生人。
看着这种其他地方少有的情景,我居然发了呆。有人说:“巍山古城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再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巍山人神闲气定的生活性格。”这种闲适、自在、安然,又何尝不是当地人的初心和本性呢?
巍山古城与其他古城的不同,还在于前店后家的布局。这里没有刺人眼球的时尚招牌,也没有几乎是一个模子制作出来的各式纪念品。大家都非常有默契地维护着这种宁静悠然、毫不张扬的风格。而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古朴与恬淡,或许正是它被誉为 “活着的古城” 的真意——它不为游客表演生活,它本身就是生活。
有人说,巍山并不像一座旅游城市,而更像是为本地人“活着”的乡愁。难怪到巍山的游客都舍不得走,总是要在这里住三两天,细细品味这里的一切,最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说起巍山古城,不能不提到文庙。我虽到过建水等地方的文庙,但相比之下这里的文庙又有自身的特色。巍山文庙位于县城西门内,至今还保存着明代时期的六扇花格子门,其名山胜景和麟毛花卉的雕花图案,一直为艺术家所津津乐道。
而最让人难忘的,也许是古城里各式各样的美食。走在街道上,做美食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一家与一家不同,不管你想吃什么都能满足自己胃蕾的需求。
当然这里最出名的就是耙肉饵丝和一根面了。耙肉饵丝早已成为巍山的一张名片,那种吃在嘴里柔软细糯的感觉,真是独特的一味,难怪耙肉饵丝店早就开到全云南很多地方去了呢。
而“一根面”我则只曾听其名,未曾闻其味。
这天,我们一行四人在一家店铺坐下,店家就推荐吃他们家的“一根面”。只见煮面的灶前有一个桌台,桌台上的大盘子里堆着一盘线面,似乎也没有什么神奇。
将要煮面的时候,店家主人问我们:“要几碗?”我们也不觉得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于是答道:“四碗!”
只见店家一只手拎起那面的一头,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剪子。仔细一看,我才发现这盘面总的其实就是一根,你要吃多少,店家就剪多少。剪了才下锅煮,煮好后每根捞出来就是一碗。
哦,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一根面”!据说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碗面是一根、一锅面是一根;一家人吃的是一根,一千个人吃的还是一根!“一根面”,又叫一古面、扯扯面、长寿面,据说还上过世界吉尼斯记录,我们吃这家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呢。
“一根面”当然不止是样子好看那么简单。要做成这样一根面,在和面、揉面、拉面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有很高超的技艺,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出来的。
如果你有时间看师傅拉面,就能看到拉面师傅双手抖动如飞,面团在他手中越变越细长均匀,最终就如一条慵懒的细蛇安静地盘在盘子里。观看“一根面”的制作,不啻于欣赏一场指尖的艺术,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一根面”整碗做好以后加上各种“臊子”(我们云南直接叫“帽子”,巍山尤其以蔬菜腊肉火腿炒制的“帽子”最为正宗)。再配上密制的佐料,就形成一道绝配的佳品,细腻滑嫩、味道鲜美,让你恨不能一口就把它吃光了。巍山的“一根面”哟,真是能把人的灵魂都勾走......
这根绵长不断的面,何尝不是巍山古城六百年来绵延不绝的生活之脉与文化之魂呢?它由无数只平凡的手温柔传递,才让南诏的烟火气,至今依然滚烫,依然慰藉人心。它更以最柔软的姿态,定义了何谓不可撼动的从容。
虽然耙肉饵丝和“一根面”在全国都享有盛誉,但也只是巍山小吃的缩影罢了。
且让面香稍驻,信步街头,又有别的滋味扑面而来。
巍山小吃的品种多如牛毛,仅是浅尝辄止,也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软糯的过江饵丝需在滚烫的骨汤中一“过”即食,方得其精髓;青豆米粑粑在锅铲下煎得滋滋作响,外皮焦脆,内里是豆米与糯米交融的咸香软糯;凉油粉则如璞玉般莹润,拌上辣油与香醋,瞬间酸辣开胃,是夏日里最熨帖的清凉;还有那竹笼里蒸腾着热气的蒸小糕,口感蓬松,米香四溢,甜而不腻。每一样都做工精细、风味绝伦,令人目不暇接,恨不能多生一个胃来。
据说巍山全县就有名特小吃350多个品种。照这样计算,岂不是可以吃一年都是不重样,想想都“可怕”!也是,否则巍山怎么会与福建沙县一样被称为“中国名小吃之乡”,而且还被称为“小吃天堂,南诏美食之都”呢。
寻根南诏,品味巍山。只要进入巍山古城,就会有说不完的惊喜。这里随便一处院子,都保存着大理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土木结构的原始风貌。
看着院内古朴清幽的景象,乃是一种雅致的享受。山石砌成的小小花台上,总是有着小巧玲珑的鸟语花香默默潜滋暗长,恰似躲在深闺的少女一般娇羞,不与谁争春却又别有一番风味。这何尝不是巍山人与世无争,却又温文尔雅性情的真实写照呢。
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古城的标志建筑拱辰楼。拱辰楼位于古城北端,原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现存为永历年间的建筑,后又曾经遭遇大火洗礼。城楼上檐南面,清蒙化府同知康瓤题写的“魁雄六诏”巨匾述说着昔日的雄心,“万里瞻天”则彰显着开阔的格局。如今,这份雄心与格局已内化为古城的从容与定力,不争一时,只守千秋。
如果从此处俯瞰古城,就能看到每一条路面、一间铺子、一种小吃、一条街巷都透着风雨浸润的岁月痕迹。而古城里人们清静典雅的温和性情,又让我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让我离开很久都还对古城有一种心驰神往的依恋感。
站在拱辰楼往远处看,青石板路上,晨光将六百年的砖影拉得悠长。这里的居民守着祖传的铺面,如同守着后院那口老井,深知水满则溢、月圆必缺的道理。恰似古城对商业浪潮的淡然——不抗拒变迁,却也不让铜钱声惊扰了打歌调里的千年节拍。
巍山的定力,藏在午后就售罄的饵丝铺里,隐在白族院落飘出的茶香中,那是将“过日子”本身视为仪式的智慧。当都市在电子屏里追逐未来,这座活着的古城依然用青砖灰瓦写着同一则寓言:最快的抵达,往往是以慢为舟。
巍山古城哦,你已经是我静谧安详的心灵之所……
离开许久,我的心还留在那里,无法将你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