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故乡禄劝县城向武定方向老路走,三十余公里就到一个叫罗茨的地方。这藏于滇中一隅的寻常村落,却因一湾地脉馈赠的重碳酸钙镁温泉,成了疲于奔波的现代人暗自珍藏的秘境。而我与罗茨的缘分,正是由这湾温泉的氤氲水汽,悄然牵系。
云南的温泉,是大地写给沧桑岁月的一封情书。罗茨,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原是碧城、仁兴、勤丰三镇一带的统称,俗称“罗茨坝子”。而罗茨温泉正坐落于碧城镇洪流村委会的温泉村。这里青山为屏,秀水为伴,翠竹环抱,泉流清冽,素有“温泉漱玉”之美誉。此处的温泉,也因此得名罗茨温泉。
翻开清代的《光绪罗次县志》,关于罗茨温泉的记载便缓缓浮现眼前:一千多年前罗茨一带便有丰富的温泉水涌出,始终倍受当地人青睐。明代的《滇南温泉记》更对这里格外珍视,书中写道:“其水温洁如莹玉,四方之人多往浴之。”每到九月土黄天,来沐浴的人格外多,只因“俗传去疾”:百姓都相信这温泉能洗去病痛。在这流云暖雾之中,一代代人的期盼与信赖,就这样在水汽中交融、升腾,延续了数百年。
此外,也许是得了这方温泉的滋养,罗茨自古便以出美人闻名。据史册记载,这片水土曾先后孕育出三位南诏王妃,“美女之城”的雅称由此流传至今。
对我来说,那段与罗茨温泉初识的往事,如今想来,竟是由一条路的变迁牵起的缘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昆明到禄劝的昆禄二级公路开始修建。为了保证施工,原来从禄劝直达昆明的那条老路暂时走不通了。我们要从禄劝去昆明,就得绕个大圈子:先到罗茨,再经过安宁市的安丰营,最后才能辗转抵达昆明。也正因为这样的绕道,我才在因缘际会下,认识了罗茨温泉。
这一绕,便把滚滚车流都引到当时途经罗茨的那条老三级公路“安武线”上。路上的车一下子多起来,堵车便成了家常便饭。那段时间,长长的车队蜿蜒在山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引擎的轰鸣与人们的焦躁交织在一起,紧蹙的眉头几乎成了每位司机的标配。
然而,困顿之中也藏着转机。当又一次被堵在路上,面对望不到尽头的车龙时,我们索性不再苦苦等待。与其在烦躁中煎熬,不如转身投入那片蒸腾的热泉——罗茨温泉,就这样成了我们疲惫旅途中最深沉的慰藉。
如今回想,那段因修路而结缘的往事,恰似人生的隐喻:有时命运让我们绕道而行,不是为了耽误行程,而是为了让我们遇见意想不到的风景。罗茨温泉就像一位默默守候的老友,在最疲惫的旅途中给予我们慰藉,又在岁月流转中让我们见证了时代变迁的轨迹。
那时才懂得,原来生活中一些“不得已”的绕行,或许正是为了引领我们去遇见一份被忽略的美好。
还记得第一次踏入罗茨温泉的情景。那时节,整个村落还笼罩在田园牧歌般的氛围里,经济条件远不似现在这般宽裕。温泉四周只有十来间简陋的沐浴间,质朴得近乎原始。泉眼很大,泉水汩汩涌出,水质清冽如玉,触手温润,仿佛把四百年的时光都泡成恰到好处的温度。
在这如梦的暖意里,我的思绪却飘向云南这片土地的各方温泉。它们各有各的风华,像性格迥异的佳人。安宁温泉的“慢”,是闲坐品茗的悠然;禄劝温泉的“野”,是天为被、地为席的洒脱;而罗茨温泉的“朴”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它是故人相逢般的贴心贴肺,自在舒心。
这份“朴”,是青石池壁上温润的包浆,是始终如一的地脉温度,更是与农家生活融为一体的烟火气。它是温和的,沉静的,也是沉默的,内敛的。它是大地脉管里流淌的、温热的乳汁,从不刻意营造意境,却让每个浸浴其中的人,都成了田园诗里的自然注脚。在这里,没有繁复的泡汤礼仪,只需放松身心。从繁琐回归简单,就是最好的精神安顿。
是啊,遥想明代时期,罗茨这眼古温泉上就已建起遮风避雨的屋舍。泉边曾悬着一块匾额,上书“不因人热”四字——这温泉不借他人之光,自有地脉深处的热力。那屋舍布局精巧,呈“回”字形展开,八间屋子以单檐抬梁的结构,筑成两层小楼。楼下设有男女浴池,终日水汽缭绕;楼上则环以回廊,隔成雅间,专供沐浴后的官宦士绅休憩,设计得颇为用心。
多少年过去,如今这眼古泉依旧用它不变的温暖,静静滋养着每一个走近它的人。当我走进沐浴间,浓郁的水汽扑面而来,湿润润,暖烘烘的,带着一股类似煮熟了的鸡蛋清般的矿物质气味,瞬间就将人包裹。它不似香水那般刻意,而是一种沉静的、内敛的告白,邀你步入地心深处的静谧,聆听它古老的呼吸。
只可惜这温泉配套设施确实简陋。我特别记得那长条的木凳被无数浴客的身体磨得油光水滑,呈现出一种醇厚的木色。这种本真与质朴,倒是让这番难得的温泉体验,多少带着几分平实感。
往后的年月里,随着经济发展大潮涌动,罗茨温泉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崭新的温泉旅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沿着公路延伸,依着山势铺展。这番热闹景象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带来新的困扰:温泉资源开发渐渐失了章法,昔日的宁静被喧嚣取代,那股质朴的乡野气息,似乎也在渐渐淡去。
所幸这般光景并未持续太久。经过悉心整治,罗茨温泉不仅只妥善保留八个泉眼,更统一取水供水。这番耕耘,既守护了地脉的馈赠,更让这湾流淌着的暖流依然保持最初的温度与纯净。
罗茨温泉,不似那些声名显赫的温泉。它没有巍峨的门楼,也没有炫目的广告,只安然睡在群山温柔的臂弯里,枕着千年的旧梦。然而,它却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沉静的锚点。每逢春秋两季,我总会带着家人来这里住上两三日。春看山花映泉眼,秋沐暖雾上竹篱,这已是我和家人心照不宣的约定。
在这二十余载的光阴里,我亲眼见证着这座温泉小村的蜕变。过去,这里路两旁是些朴素的房舍,间或有农人赶着牛慢吞吞地走过,牛铃叮当,搅碎了午后的静谧,却更添了几分幽深。而曾经质朴的村落,在有序管理下渐渐出落成一座颇具规模的温泉小镇。温泉水也被引入街巷的肌理深处,像生命的脉络般,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日常与梦想。
如今漫步小镇,各式温泉馆舍错落有致。有村民将自家小院改造成温泉民宿,推窗见山,简朴中满是亲切的人情味;也有规模稍大的宾馆,不仅开辟了若干小院,并在院内辟出游泳池,更在竹影婆娑处,星罗棋布地点缀着若干露天泡池。随着配套设施日渐完善,人的体验感与舒适感,于无声处悄然倍增。
尽管面貌日新,那眼古泉四十八度的体温却始终未变。它就像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即便换了新衣,眼神里的温柔,依然如昨。
最难忘的,是有年与两家好友同游罗茨的经历。那时我已在昆明工作,某个周五中午,三家人相约在安宁市区汇合,随后驶入新开通的滇中环线高速。易门至武定段的山风穿过车窗,不过半小时光景,走出收费站,车子转进一片田畴交错的所在,罗茨含着草木清甜的水汽便已扑面而来。
原计划投宿那家背靠森林的温泉山庄,却被告知客满:周末的温泉小镇,竟也一房难求。我们只好沿着山路继续向上,车行五六百米,在半山腰处,偶遇了“兵人谷温泉山庄”。
这里地处温泉小镇背靠的山峦中上部,恰在两座大山相接的山脊处。虽略显偏远,视野却无比开阔。清新的山风温柔拂面,众人顿觉神清气爽。望着那湛蓝的游泳池水和散落在林间的别墅小院,我们相视而笑——就是这里了。
于是,就在这片山脊上,我们找到了属于这个周末的温泉驿站。
罗茨温泉最独特之处,莫过于它亲切质朴的经营方式。与别处不同,这里除了少数大型酒店外,大多数中小温泉旅舍都沿袭着“包吃包住包泡”的传统——按人头收费,每人每日不过百元上下。我们入住的这家山庄也不例外,总体算下来,性价比比较高,实在是旅途中难得的实惠。
刚安顿妥当,老板热情的招呼声便从餐厅传来。平心而论,虽是平民价位,这菜肴却毫不含糊。桌上土鸡鲜嫩,猪肉醇香,时蔬都是当地农家刚摘的,带着露水的清甜。荤素搭配得宜,滋味朴实却正合胃口。围坐在这山间小店,吃着热腾腾的农家菜,我忽然觉得,这份温暖不仅来自温泉,更来自这简单而真诚的待客之道。
当然,我们到罗茨,主要就是来泡温泉的。
匆匆吃过午饭,大家便迫不及待奔向泳池。池水清澈得令人惊喜,即便到了午后,依然不见半点杂质污垢。望着这片澄澈,再品味“兵人谷”这个名字,心头忽然涌起一种感觉:此间的主人,定是位严谨自律、一丝不苟的人。念及于此,肃然之情油然而生。
进入池中,温热的水波缓缓漫过肩头,浸润着每寸肌肤。那份恰到好处的暖意不急不躁地渗进骨子里,连日积攒的疲惫,仿佛都随着荡漾的涟漪渐渐化开了。
孩子们像快活的鱼儿,在水中自在穿梭。望着他们嬉戏的身影,大人们也情不自禁加入其中,笑声伴着水花四溅,仿佛都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哦,这方池水不仅洗去尘世烦忧,更唤醒了心底最纯粹的欢愉。
泡得浑身酥软,通体舒泰。我披衣起身,去山庄外的坡上随便走走,只见罗茨的黄昏无比美丽。金黄的夕阳慵懒地洒在田埂上,为每一寸土地镀上静谧的柔光。空气里,那淡淡的泥土腥气和残留的温泉气息相互交织,酿成一种罗茨独有的、安详的味道。
远处,稻谷已收割完毕,农人们正驾着旋耕机,沿机耕路哒哒地往家赶。一垛垛金黄的谷草立在田间,被夕阳染成更深的暖色。田垄间,新绿初绽——那罗茨有名的萝卜苗已破土而出。嫩绿的叶片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大地的眉眼,在雨露与时光的滋养中一天天舒展得更加茁壮。不知从哪条巷子深处飘来母亲唤儿归家的悠长乡音,那尾音在暮色里绵延,像一首传唱了千年的古老歌谣。
站在山脊上,望着这寻常却动人的景象,你会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匆匆过客,倒像是这田园诗里一个恰到好处的逗点:它,自然而然地融进了这幅生生不息的画卷。
晚饭时分,大家围坐一桌,就着可口的农家菜,斟上自带的包谷酒。酒过三巡,又取出扑克玩起禄劝特有的“各找各吃”游戏,笑声伴着酒香在夜色中飘荡。在这份难得的欢聚里,我们感叹着人生苦短,更品味着亲情友情的醇厚。
夜里,这“兵人谷”温泉山庄的小小独栋别院更给人一种回到家的舒适感。房间是朴素的,但非常干净。更让我惊喜的是,在别院进门处内侧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天井里,居然也镶砌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泡池。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放水,在池子里仰身而浴。安然舒适间,便能望见疏朗的夜空,那几颗格外明亮的、清冷的星星好像在向我眨眼。
山村的夜,是真正的夜,黑得那么纯粹,静得那么深沉。而那地下的暖流,宛如罗茨的血脉,潺潺地、不息地流淌着,幽然浸入每一个毛孔,感觉到一种彻底的放松,使内心也更加澄澈起来。
庄主曾提起山庄沟谷边还有几处泡池,可惜夜色已深,我未能成行。
第二日清晨用过早点,我们信步前往。只见四五方池子依着山势错落分布,或方或圆,大小深浅各异。庄主笑说凌晨刚换过水,请我们放心享用。的确,那池水清可见底,水温调得恰到好处,暖意仿佛能一下子渗进心里去。
在罗茨泡温泉,你什么都不必想,只管将内心放空。再多的疲惫,再深的烦忧,都会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晨光正透过竹梢洒落水面,恍若颗颗清润的玉石散落在山涧里。我们选一方浅池坐下,任晨泉漫过脚踝。碳酸温泉形成细微气流浸入每个毛孔,连呼吸都变得清甜起来。置身池中,温润水滑,洗尽一身尘劳,积压的心事便随着水波轻轻漾开;起身四望,但见青山环抱,松竹摇曳,朝阳为山顶镀上金边,整座山谷仿佛刚从梦中苏醒,静谧中透着生机。
此刻,“跳珠浮水面,漱玉散池边”的古意,终于从书页中走出,成了可触可感的当下。而此情此景,更令人顿悟“到来问水情何热,浴罢看山眼倍青”的真意——身体的暖意催生了眼界的清明,而真正的疗愈,是让心灵寻得一处可以安然栖居的山水。
罗茨的温泉,从不像热门景点那般喧哗,也不追求过度的精致。它不与你争辩,也不向你炫耀。它可以饮,可以浴,就是那样一泓温度恒定的、品质纯粹的水。难怪,这里的温泉还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美人汤”呢。
罗茨的温泉,更像一位相识多年、知根知底的老友,总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接纳着你——温热的泉水洗去浮尘,简拙的木椅承载疲惫,就连窗外飘来的农家炊烟,都带着安抚人心的温度,让漂泊的灵魂,寻得最安然的归处。
当泉水流过肌肤,你会发觉,原来卸下身份与伪装,直面真实的自己,就是最深刻的和解。正因如此,罗茨的温泉,就是普通人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从不许诺奇迹,却让每个疲惫的旅人,都能找到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日头渐高,我们披衣起身。回望泉池依旧白雾蒸腾,忽然懂得:这世间最深的慰藉,原来就藏在这不施粉黛的朴素里。罗茨温泉的“朴”,恰似一味温润的良药,抚慰着时代的焦虑,让我们在奔走途中,始终不忘生命最初的模样。
这让我想起另一回在罗茨见到的温馨画面。那是一家规模较大的温泉酒店。白天,二十多位白发老人在池中惬意浸泡,夜晚他们还围坐篝火旁载歌载舞,那份发自内心的欢愉,丝毫不输年轻人。
我好奇询问才知,这是他们初中同学的聚会。年轻时各自为家庭事业奔忙,如今终于得闲,相约来此涤洗身心。其中一位老人说得真好:“每次相约来罗茨,就像暂时躲进一个温暖的港湾,所有的烦忧都沉淀下来了。”
这不正是罗茨温泉“朴”字最生动的写照么?
是啊,这里的温泉没有香水刻意,不似花花浮华,它更像大地沉稳的呼吸,将你轻轻拥入怀抱。在这静谧的时光里,世俗的纷扰渐渐消融,紧绷的心弦慢慢松弛。这何尝不是一种温柔修行,在亘古不变的暖意中与岁月深情相拥。
“地脉蒸云暖,泉声带雨香。身心俱澄澈,何必觅仙乡。”明代文人杨慎在云南游历时,用一首诗道破了温泉疗养的奥妙:当人与自然相融于氤氲水汽时,天地便成了治愈身心的道场。对于罗茨温泉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离开罗茨时候,依旧是那条窄窄的乡路,依旧是那片黄绿交织的田野。我回头望去,那几缕白色的地气,依旧在群山间悠悠飘荡。我带不走一泓泉水,却仿佛将那份温暖与安宁装满了行囊。
而今,每当我倦于都市的冷光与喧嚣,心头总会浮现罗茨那几缕袅袅地气。它不言不语,却仿佛在提醒着我:生活或许还有另一种模样——在那浓浓的暖意里,将身心托付给一片朴素的田园,让生命回归最本真的节奏,在简单里寻得丰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