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水富时,我对它一无所知。
后来因为工作机缘,我先后三次走进它的怀抱。说来也奇妙,每去一次水富,对它的了解便深一分;每走近一寸,心中对它的眷恋就浓一寸。水富,就像一本被轻轻翻开的乡野小说,初看质朴,细读之下,却愈发被它内里蕴藏的深厚,以及宁静里流淌的活力所打动。
直到第三次站在水富港的江风里,一个念头才如江水暗涌般击中了我:原来,脚下这片土地,就是金沙江走向长江的连接处。而我所站立的码头,正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港,七彩云南北大门”。这个发现,让我重新审视眼前这座我曾一无所知的小城。
探寻水富的身世,我发现它竟是一个“崭新”的城市,却又有着悠长的过往。这片土地原属四川,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上游的黄坪集镇在明清时更是声名显赫的“皇木集运点”,见证着木材、盐与茶叶在此装卸流转。直到1974年才将水东、水河、安富等地合并,划归云南。
从此,地图上才有了“水富”这个名字。从县到市的升格,记录着它一步步成长的足迹;而“因水而富”的美好寓意,也自此承载起这片土地的夙愿与未来。
谈及水富的青春崛起,当地朋友眼中闪着亮光,言语里满是自豪。这一切,首先源于它与生俱来的“天赋”。他告诉我,过去长江航道仅到宜宾,是时代战略的布局让港口在此落地生根、日益壮大,不仅改写了航运终点的定义,更进一步筑牢了水富在这条黄金水道的枢纽地位。
港口通,则产业兴。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如同强劲的磁石,吸引了云天化这样的大型企业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企业的发展,不仅为水富注入蓬勃生机,更织就了当地繁荣的经济脉络。
而最终,将水富发展推向高潮的,是那奔腾金沙江所蕴藏的丰富能量——向家坝水电站不仅为这座年轻城市输送着不竭动力,点亮万家灯火,更照亮了水富无比广阔的明天。
于是,这座年轻的城市,由此被注入了一股面向未来的、不安分的锐气。
第一次到水富时,热情的当地朋友便执意要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港口。车行江畔,尚未见其貌,先闻江风猎猎。待站上堤岸,视野豁然开朗,那港口坦荡地铺陈在金沙江畔,码头面积颇为宽阔。朋友指着前方,语气里满是期待:“看,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江第一港’!”
我后来才得知,这顶桂冠的易主,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发展的生动故事。在过去漫长岁月里,这个名号属于一江之隔的四川宜宾。是近几十年来航道持续疏浚,才让长江干流的起点从宜宾延伸至水富。这桂冠,也仿佛被江水轻轻推送,完成了地理意义上的交接。
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打量,宏伟的蓝图与眼前的现实,却形成某种无声的对比。脚下的基础设施显得有些粗粝;港口规模虽大,却掩不住功能上的单一。除了几台货运分拣机械沉闷运作,视野里便少有现代化的痕迹。
再往远处看,江面往来的船只不算密集,工人们正从船上卸下建筑用的砂石等船运物资。江风卷起的尘土与机械的轰鸣,与我设想中千帆竞渡、物流如织的现代化港口盛景,相去甚远。
同行朋友似乎看出我的想法,他并未多言,只是望向那片空旷的码头,轻声说:“有时候,底子薄,未必是坏事。”
这句话,瞬间点醒了我。是啊,眼前的景象,不正如一张铺陈在长江起点的巨幅白纸吗?正因尚无过多笔墨束缚,反而使之拥有可以描绘的无限可能。这境况,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雄浑的序曲。
当地朋友的话语里满含期待:“别看现在,随着港口规模扩大、品质提升,水富港的潜力还大着呢。”这话在我后来的两次重访中,得到了有力印证。
是的,每一次站上江岸,都能感受到一番新气象。那码头的设计理念愈发显出宏大的格局,建设规模一次次突破我记忆中的轮廓,推进速度更让人惊叹。虽非天翻地覆的巨变,但那日新月异的进程却真切地扑面而来,令我不禁为之欣喜。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个关于“告别”的插曲。
我们住的宾馆,是一幢临江而立的高楼。记得那个清晨,我坐在餐厅里,手边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窗外是金沙江上吹来的、带着水汽的温柔晨风。我甚至还能清晰看见码头工人忙碌的身影。当地朋友就是在这个时候,用轻轻告诉我:“为了给港口扩建让路,这幢楼,我们很快就要亲手拆掉了。”
我一时语塞,目光再次掠过室内光洁的地板、窗外绝佳的江景。哦,即将拆掉的不仅是一座颇具规模、功能完善,而且投入不菲的建筑,更是无数具体而微的生活片段。这份为长远利益的“得”而果断“舍”的魄力,近乎一种壮烈。也正是在这一刻,我触摸到了水富破釜沉舟的决心。
我仿佛已经看见,水富港的明天,正被这坚定的意志,构筑起另一番恢弘的图景。它不仅仅是筋骨的舒展,更是神经的聪敏与运营理念的进化。未来码头,必然是另一番景象:科技血液将注入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动化桥吊与智能的调度系统,将让它能从容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届时,当巨轮穿梭,货通天下,我们或许会想起那幢为梦想让路的江边宾馆。它的消失,仿佛一个时代的隐喻:为了拥抱更壮阔的长江,水富这片年轻的土地,正毫不犹豫地与自己的过去告别,满怀信心地奔向那个触手可及的彼岸。
毋庸置疑,水富近年的快速发展,与向家坝电站的建设和高效运营密不可分。这座距城区仅约1.5公里的特大型电站,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凸显了水富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当我亲身走上那座宏伟的大坝,才真正领略到何为“高峡出平湖”的壮阔诗境。
向上游远眺,昔日奔腾咆哮的金沙江大峡谷,已被一片烟波浩渺的湖面所取代。墨绿色的江水在此收敛了脾气,化作一面浑然天成的镜子,倒映着两岸青山的身影。天地似乎失去了界限,让人的心神也随之辽阔,唯有时光沉淀下来。
转身向下游俯瞰,景象则截然不同——金沙江的末端近在眼前,江水从坝体向下奔涌而出,恢复了它不羁的性格,带着积蓄已久的能量,轰鸣着,翻滚着,直奔下游的水富港而去。
就在这上游的静与下游的动之间,雄姿英发的大坝与水富港遥相呼应,仿佛一位沉稳的智者牵着一位朝气蓬勃的少年执着前行。大坝赋予港口前所未有的底气,而港口,则将这份能量转化为通向世界的步伐,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此情此景,让人的心胸也豁然开朗,仿佛能容下整条大江的过往与前途。
站在宏伟的向家坝顶,江风迎面扑来。朋友伸手指向远方波光粼粼的江面,声音里透着坚定的判断:“水富港的使命,远不止建好码头那么简单。它更像一个连接点,要把上游来的船只都汇聚到这里,让它们顺利融入万里长江的航道。”
这番话,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会有“翻坝作业”这种独特的运输方式。地方与三峡集团携手,在坝区上下游设了转运点。每当船只行至大坝,货物就被卸下,通过汽车转运一段路,或者将来采取链式运输,绕过坝体,在另一边的江面重新装船,继续其浩荡东去的旅程。
放眼望去,一艘艘货船正缓缓通过升船机,像排着队过桥的行人。朋友在旁讲解,因为向家坝就在金沙江尽头,水富港紧挨着它的下游,占尽地利,自然成了上游我故乡的乌东德电站以及其他几座电站所有翻坝运输的最后一站,也是整个云南最大的一座水陆转运舞台。
“这是咱们云南唯一能让三千吨级大船直接通往大海的港口,”他的语气中带着自豪,“就像一扇大门,把云南和整个长江经济带连接在一起。”
近两年的变化,就生动写在这江岸之上。我能清楚看见,新的铁路专线正向码头延伸,像一条条手臂想要拥抱江面;沿江公路在青山间不断拓展,像给大地系上新的腰带。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太阳能航标灯,朋友说,等它们全部亮起来,夜晚的航道也会像白天一样安全,船只就能日夜不停地航行了。
这些变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水富港的货物吞吐量在两年里从三十万吨猛增到千万吨级;通往宜宾、泸州、重庆、上海的集装箱航线相继开通;一个由公路、铁路与水路交织而成的多式联运网,正将“万里长江第一港”的名号,一步步铸成现实。
也许,等我下一次再去水富,从邵女坪码头登船,站在船尾看江水翻涌,千吨级的货船在江面上来往穿梭,螺旋桨搅起雪白的浪花,像一条条游动的银龙。
漫步水富,常会与“云天化”这个名字不期而遇。当地朋友告诉我,五十年前,当这片土地还是乱石荒滩时,它便已在此扎根。自那时起,一个产业发展的使命便已落下:生产出的尿素如大地母亲的乳汁,滋养了广袤的沃野。
历经半个世纪风雨,云天化已从传统的化工巨人,蜕变为智慧与绿色的标杆。尽管集团总部已迁往昆明,但水富依然保留着“厂在城中,城依厂建”的独特格局。那些屹立多年的厂房及其承载的热望,那些生生不息的奋斗故事,仿佛都已化作无声的语言,融进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成为水富最独特、最动人的风景线。
多次探访水富,最打动我的不单是它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是那变化背后,对这脉碧水的深情守护。
能把港口建大、让经济腾飞,固然了不起;但懂得在发展时弯下腰来,爱惜脚下的水土,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港区每个角落,“绿色”不是贴在墙上的文字,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日常。对于水富人来说,垃圾分类、废水回收利用,还有对待金沙江水源地的那份严谨等等,似乎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更让我心头一动的,是他们把“一江清水出云南”的口号,变成了是实实在在的承诺和实践。
而水富与三峡集团共同守护的,不只是水,还有水中的生命。早在2007年冬天,一座珍稀鱼类增殖放流站就在江边悄然建立。当我走进站内,就如潜入一个静谧的水下桃源。达氏鲟从容游弋,胭脂鱼如彩缎轻摆,十余种长江原住民在这里安居。它们不只是鱼,更是长江的记忆,是流动的乡愁。
工作人员轻声介绍,原计划放流的九种鱼里,七种都已成功落户。更让人欣慰的是,其中六种已孕育出新的生命,一代代重返长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一百多万尾小鱼从站内出发,游向广阔江域,其中有十九万尾是达氏鲟、胭脂鱼这样的珍稀品种。
这何尝不是一场生命的接力?一棒接一棒,增殖放流站把脆弱的生命从濒危边缘接回,再送归自然。每次放流,都是一次无声呼唤,让保护长江的信念如水波般,一圈圈荡进更多人的心里。
那天,我久久站在鱼池边,看光影在水面摇曳,鱼儿悠然摆尾。眼前这些灵动的生命,背后是无数守护者年复一年的付出。一位当地朋友说得真好:“长江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些鱼就是线上最珍贵的珍珠。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们。”
说罢,他翻出手机里的一段视频——那是清晨江边,成群鱼儿在碧波中自在游弋的画面。那鲜活灵动的情景,将长江生态修复的成效具象化,也将他对这片水域与生灵的珍爱,变得如此具体而真切,深深触动了我。
这份对长江鱼儿的守护,不仅是往日的记忆,更是重逢的起点。站在江边,我忽然觉得,水富港多像一尾放流的大鱼:它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它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归途。
当然,当一座城市既有发展的脉动,又有清澈的江水和丰美的鱼群相伴,那人气、信息和资金自然会像水一样流淌过来。而水富的魅力,远不止这些——它还拥有一片被山水细心呵护的风景,它“春有百花,冬有雪;秋有皎月,夏有凉。”正静静等待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如果你喜欢开阔的风光,这里有向家坝电站的雄浑身姿,有“第一港”的壮观气象;如果你偏爱秀美的风光,邵女坪旅游度假区的湖光山色和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的溪流瀑布,也足以让你沉醉其中,舍不得离开。
在我第三次去水富时,曾有幸住在西部大峡谷温泉酒店。当地人说起这脉温泉,语气里总带着骄傲:水量这么大、水压这么高,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夜晚,我走进露天泡池,温热的泉水从身边汩汩涌出,那温暖渗透全身,带来了一种别处没有的清新与安宁。
是啊,若只顾着往前奔跑,却忘记为何出发,路走得再快也少了意义。水富这座小城,地方虽然不大,却像总是被自然和时代共同眷顾着的宠儿,生长出独一无二的气质与魅力。
翻阅水富的过往,它的故事始终与江水交织。而我也终于理解,“第一港”之名,从来不是刻在石头上的标记,而是随着江流一同生长的动态坐标。也许未来,长江的航船甚至有可能驶向更上游的攀枝花。
到那时,水富港将不再仅仅是航道的起点,更是承上启下、贯通东西的枢纽。想到这些,江风拂面,竟也带着暖意。
回望水富,满心皆是遇见面的欣喜。愿你未来的华章更加璀璨,在万里长江上,激荡出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更清亮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