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孔庆贵的头像

孔庆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8
分享

墨韵弦歌:让书法在小提琴的美妙声中跳动

——记山东省菏泽市艺术馆研究员、艺术家王剑生

在艺术的广袤星空中,总有些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一方天地。王剑生老师,便是菏泽这片文化沃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多面星辰。他集作家、书法家、小提琴教育家于一身,在文学的字里行间沉思,在书法的黑白世界里驰骋,更在小提琴的悠扬旋律中耕耘。山东省菏泽市艺术馆研究馆员、菏泽市小提琴学会会长、菏泽市少儿书画院院长——这些头衔,远不足以涵盖他丰盈的艺术生命。三十余载的笔耕不辍,百余万文字发表于《山东文学》《青春》《牡丹文学》等刊物;2008年,小说集《化蝶》由作家出版社付梓;《王剑生硬笔楷书字帖》《王剑生书法作品集》《王剑生百首古体诗词·书法集》等著作,是他潜心书道的结晶;而全国书法美术领域的多项殊荣,则是对他艺术造诣的权威肯定。然而,他最为人称道、也最令我感佩的,是那份让书法在小提琴的美妙声中自在“跳动”的独特生命韵律。

一、初识:冷峻之下的灼灼光华

与王剑生老师的相识,缘起于两年前一次朋友间的聚会。甫一见面,一个“傲”字便如烙印般刻入我的脑海。这并非故作姿态的疏离,而是源于深厚学养与艺术底蕴自然流露的气度。那份刻在脸上的冷峻,骨子里透出的威严,非但不令人望而生畏,反如磁石般吸引着敬意油然而生。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淬炼出的孤高,是灵魂深处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无需言语,便自成气场。

席间,王老师赠我一幅他的书法作品。展开的瞬间,墨香伴着纸韵扑面而来。线条的奔放与结构的奇崛,扑面而来一股狂傲不羁的气息,恰似其人。我于书法虽仅识皮毛,但真正的好字,自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那幅作品,便如此真切地拨动了我的心弦。或许因是初识,王老师话语不多,这份沉默反而为他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撩拨着我强烈的好奇心。酒宴散罢,一个念头便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定要寻机再近这位“傲骨”先生,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与日常生活,一探那冷峻外表下蕴藏的热忱与深邃。

二、神交:方寸荧屏间的艺术交响

初次见面的最大收获,并非仅止于那幅珍贵的墨宝,更在于成功建立了与王老师的联系,拥有了他的微信。这方小小的数字窗口,自此成为我窥探他艺术世界、感知其生命律动的绝佳通道。

事实印证了我的期待。每日开启微信,王老师的“朋友圈”便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展演。书法新作是常驻的主角,或雄浑苍劲,或清雅飘逸,一日四五幅的更新频率,足见其笔耕之勤、创作之丰。每每欣赏,总恨不能穿透屏幕,将那淋漓的墨韵据为己有。更令我惊讶的,是穿插其间的“副歌”——他亲手为小外孙制作的木质手枪与宝剑,那巧夺天工的榫卯、温润细腻的打磨,透露出这位“艺术家姥爷”童趣盎然、心灵手巧的另一面。而最令我震撼的发现,莫过于他“菏泽市小提琴学会会长”的身份。原来,那饱蘸墨汁的手,竟也如此娴熟地驾驭着琴弓!他的学生遍布四方,屡屡在各级小提琴赛事中折桂,桃李满园,弦歌不绝。

年逾耳顺的王老师,其勤奋与精力令人惊叹。他像一位永不疲倦的摆渡人,在书法之海与音乐之河间自如穿梭。看着他日复一日分享的墨迹与琴音,我心中那份“钓”字的念头愈发炽热。因自己也爱写些诗歌散文,便时常在他作品的评论区“班门弄斧”,搜肠刮肚写下些赞美的诗词佳句。这“诱饵”并非逢作必捧,而是专挑那些触动我心灵的诗词书法作品。王老师果然未能“脱俗”,有时会回复道:“贵弟,这幅归你了,见面时捎上。”正中下怀的喜悦,难以言表。

久而久之,王老师的数幅墨宝被我“收入囊中”,精心珍藏。这份喜悦,远非单纯获得艺术品所能比拟。我深知,这字里行间,是兄长对弟弟一份沉甸甸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厚爱,心中唯有深深的感激。

三、再聚:涮锅氤氲里的爽朗真性

与王老师的第二次相聚,约在初识后一个月。那天下午,天色阴沉如墨,办公室不开灯便恍如深夜。这般天气,最宜三五好友围炉夜话。直觉告诉我,约请王老师的时机到了。先联系王继堂弟,他已有约;转而联系张兴彦弟,他欣然应允。兴彦弟一个电话打给王老师,回答干脆利落:“可以!”

下班后,我驱车至电视台接兴彦弟。这位青年才俊,文采斐然,书法俊逸,播音主持更是台里翘楚,其才华令我由衷羡慕与敬佩。

车上,兴彦弟提议:“咱去王老师家附近找家店吧。他正给孩子们上小提琴课,我们先点好菜,他下课就过来。”我自然赞同。兴彦弟熟稔地选定了他家西面路北一家涮羊肉店,“羊肉新鲜,吃着放心。”

约莫半小时后,王老师推门而入,笑盈盈地连声道歉:“不好意思,刚下课,让你们久等。”我忙起身相迎:“王老师来得正好,这涮锅鲜汤马上就滚开。您一到,咱就开涮!”王老师朗声笑道:“还是贵弟会说话。贵弟,你够勤奋啊,三天两头就见你新散文发表,佩服!答应你的字,带来了。”说着,递过一个卷轴。

欣喜之下,我连敬王老师两杯啤酒。兴彦弟喝白酒,而我因戒酒多年,杯中盛的是白开水。王老师和兴彦弟对此早已了然,毫不相劝。席间,我又电话询问继堂弟能否赶来,他实在分身乏术,约定改日再聚。

谈笑风生间,我惊讶地发现,王老师与初识时判若两人!那份冷峻的“傲”气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爽朗的笑声、风趣的谈吐和年轻的心态。那幽默机智的话语,不时引得我们开怀大笑。这一刻,我才真切触摸到他“傲骨”之下包裹着的温热、率真与豁达。原来,那最初的“傲”,不过是艺术灵魂专注时自然披上的外衣。

时间在羊肉的鲜香与谈笑的欢愉中悄然飞逝。兴彦弟半斤白酒下肚,王老师饮尽两瓶啤酒,我的白开水也续了十来杯,不觉间竟已晚上九点多。

这次聚会,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王老师内心世界的更深认知。那里,是一片纯净而博大的艺术海洋。他没有在退休后安享清福,而是将满腔热忱倾注于小提琴幼苗的培养。在菏泽市小提琴事业的园地里,他兢兢业业,如老农躬耕,“不用扬鞭自奋蹄”!写作、书法、小提琴,是他生命的三原色,对艺术永不停歇的追求,让他的退休生活充实饱满,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四、圈融:文艺推磨中的情谊交响

继堂弟果然重诺。不久,他便兑现了请客的约定,并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他的散文集出版了!更锦上添花的是,序言出自兴彦弟的妙笔。兴彦弟深厚的文笔功底,为继堂弟本就真挚感人的文字,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与温暖的温度。

继堂弟本身就是一部励志传奇。这位西北汉子,骨子里镌刻着执着、厚实、淳朴与坚韧。毕业后,他毅然扎根于牡丹之乡菏泽,一留便是二十余载春秋。如今,他已成长为《中国网》驻菏泽站的总编辑,声名远播。他的敬业精神令人动容。相识以来,我鲜少见他享受周末假期,身影总在菏泽新闻的最前沿穿梭,用文字和镜头忠实记录着这片土地发展与腾飞的壮阔历程,辛劳备至。

我与继堂弟相识最早。初遇时,他敏锐地感受到我这个在东北生活了十六年的“东北汉子”身上那份不拐弯抹角、坦诚直率的特质,觉得十分投契。于是,他热情地将我引荐给了兴彦弟,进而又介绍给了王剑生老师。

我们这群人,都尊称王剑生兄为“老师”。这不仅因为他年长我们几岁,更源于他渊博的学识与触类旁通的艺术才华。在他身上,我们真切地领悟到“艺术相通”的真理。他仿佛一座桥梁,自然地连接起文学、书法与音乐。

后来,在王老师的张罗下,我们又有了一次愉快的聚餐。再后来,我们的聚会就如同一盘温暖的“文艺磨”转动了起来。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盘“磨”在转动中,不断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加入,一支充满文艺气息的队伍日渐壮大,情谊如陈酿,愈久愈醇。

五、深耕:艺术高峰上的卅载跋涉

随着交往日深,心与心的距离不断拉近,对王剑生老师的理解也如墨入清泉,层层渲染,日益深入骨髓。

王老师的一生,都与艺术馆紧密相连,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荣休之年,他始终坚守在菏泽市文化艺术馆这片阵地上。他的一生,是一部对艺术不懈研究、深入挖掘、虔诚传承的史诗,而他攀登艺术更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

自1988年起,他便在文学创作与书法研究的双重道路上执着前行,三十余载寒暑不辍,发表作品逾百万字。2008年,他的小说集《化蝶》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宛如一只破茧而出的艺术之蝶。兴彦弟亲笔为其作跋,赞誉道:“剑生先生的小说立意含蓄隽永,于平实中见奇崛,技巧运用灵活多变,行文洗练朴素,精到传神……” 这评价,精准地道出了他文学世界的特质。

在书法领域,他更是斩获颇丰,屡获全国性大赛的殊荣,铸就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1998年,山东省五地市书画大赛一等奖,初露锋芒;1999年,双喜临门:山东省纪念五四青年节书画大赛一等奖,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奠定地位;

2000年,“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大赛金奖,再攀高峰;

2003年,获“全国优秀辅导教师”称号,育人成果彰显;

2004年、2005年,连续两届荣获山东省美术、书法、摄影群星奖铜奖,持续闪耀;

2006年,全国第二届林交会全国书画名家书画展银奖,笔力雄健依旧。

这一个个奖项,是他在墨海砚田里辛勤耕耘三十余载结出的硕果。在文学创作、书法研究、小提琴演奏与教学这三座艺术高峰上,他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份才华与执着,常令我羡慕不已,并由衷钦佩。

2008年之后,王老师将主要精力投向了书法传承与小提琴教学。近十五个春秋里,他如同一座灯塔,兢兢业业,倾囊相授,为菏泽市的书法普及和小提琴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弦歌:大爱无声中的梦想承载

在王剑生老师诗词集《花叶如来》的序言中,张兴彦弟深情写道:

“与王老师相识日久,渐成无话不谈的挚友。后来,我们形成了一个温馨的小圈子。闲暇时,大家或相约K歌、野炊,尽享自然之趣;或聚首吟诗唱和,把酒言欢,激扬文字;或结伴下乡采风,体察民生百态。剑生兄给人的印象,是谦虚内敛的学者,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温文尔雅中又蕴含着山东汉子的豪爽之气。他出版小说集、书法集,举办个人书展,这些成就圈内人尽皆知。而他在做客牡丹电视台《文化时空》栏目时,即兴演奏的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如泣如诉,技惊四座,瞬间征服了无数观众。许多家长闻讯,纷纷将孩子送到他的门下,拜师学艺。后来偶然提及,我们才恍然,原来他深藏不露的,还有这把令人沉醉的‘好嗓子’。”

这段文字,生动勾勒出王剑生老师丰富绚烂的精神世界。他仿佛天生被赋予了丰沛的艺术细胞,更怀揣着对艺术传承的赤诚爱心与沉甸甸的责任感。在艺术的长路上,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勤奋耕耘者,一位引吭高歌的昂扬歌者,更是一位为后来者披荆斩棘、照亮前路的引路人!

他的得意门生,才女梁悦,在《音符承载的梦想》一文中,对恩师的小提琴教育事业给予了深刻解读:

“若说‘十年磨一剑’,王老师则为小提琴艺术奉献了一生。这份常人难以企及的坚持,其源动力在于他发自肺腑的热爱,以及矢志将这份热爱薪火相传的信念;在于他对音乐的无比虔诚;而他将重心放在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则源于一种更为深沉高尚的爱国情怀。古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意指以诗歌感发心志,引导人自觉向善求仁;以礼法规范行为,使人得以自立;最终在音乐的熏陶涵养中,成就最高尚的人格。《白虎通》亦言:“琴者,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正是弘扬琴音带来的雅正之德。据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找不到准确的词语去描述某部分章节时,他就会演奏小提琴,音乐能帮助他深度思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喜欢小提琴,他本人曾说过拉小提琴对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他常在拉小提琴的过程中解决难题。拿破仑曾说:“让我统治一个拥有良好音乐氛围的国家,我关注的不是谁来定制法律。”我们的“国士”袁隆平也曾说音乐是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闲暇时奏出的一曲《我的祖国》,满载着他对祖国和土地的深情,让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七、余晖交响:墨韵弦歌共舞的生命华章

王剑生老师,这位将文学、书法、小提琴艺术熔铸于一身的艺术家与师者,是菏泽乃至更广阔天地间一颗璀璨的多棱宝石。他如一支不熄的烛火,持续燃烧着生命的热情,不知疲倦地以心为灯,照亮莘莘学子的艺术航程。在退休后的岁月长河里,他依然步履坚定地跋涉在艺术的山脊上,散发着恒久而温暖的光芒。

他用文学的笔,饱蘸人间烟火,敏锐地捕捉并深情书写着大千世界每一个角落上演的悲欢离合与冷暖百态。他以书法的笔锋,在宣纸的方寸天地间,以线条的千钧之力与墨色的万千变化,酣畅淋漓地诠释着个性的狂狷不羁,更彰显着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永恒魅力与生命张力。他挥动小提琴的琴弓,让弓弦相吻的瞬间流淌出如梦似幻的旋律,构筑起一座座超越现实的精神圣殿,引领听者沉浸其中,获得灵魂深处的慰藉与升华。

如今,王老师艺术生命的炉火依旧旺盛。兴致所至,他仍会提笔,凝练地写下一两篇构思精巧、意蕴深远的短篇佳作。然而,他大部分的心血与智慧之光,已悄然倾注于对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潜心研究与不懈研磨。同时,他宝贵的节假日时光,几乎都化作了琴房内耐心细致的点拨与示范。在那里,他引领着一双双稚嫩的手叩响音乐殿堂的大门,让梦想的音符在孩子们的琴弦上生根发芽。

那个萦绕心头的愿景,也愈发清晰:待我九个月后卸下工作的行囊,定要虔诚地追随王老师,执笔问道于墨香深处。在静谧的书斋里,让耳畔流淌着他或弟子们奏响的小提琴优美旋律。不为追名逐利,只为在墨痕与弦音的和谐交响中,沉淀半生浮尘,觅得一份澄澈通透的心境,体验那份灵魂共振的奇妙异感。我渴望感受笔锋在宣纸上行走的韵律,如何与空气中跳跃的音符同频共振。我深信,在那样的时刻,点画的提按顿挫、线条的疾涩浓淡,必将与旋律的起伏跌宕、节奏的张弛快慢交织共鸣,相互激荡。试想:让刚劲雄浑的魏碑笔意在《黄河》的磅礴气势中挥毫泼墨;让飘逸洒脱的行草书风在《梁祝》的缠绵悱恻里翩然起舞;让古朴沉静的篆隶韵味在《沉思》的幽远深邃中徐徐呼吸——让书法,真正地、灵动地、充满生命力地,在小提琴那无与伦比的美妙声响中,自由地“跳动”起来!

这墨香与琴韵的交融共生,不正是王剑生老师毕生艺术追求最精粹、最诗意的写照吗?他以生命为谱,以热爱为弦,奏响了一曲让不同艺术形式血脉相连、和谐共鸣的永恒交响。(作者:孔庆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