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记
晨七时许,车到厦门。
懵懵懂懂跟随人流,走下车来,猛然被一股湿润的风吹得激灵,回过神来,已是将妻携子立在厦禾大道的路边。天空澄美,街面干干净净,人流车流别我而去,竟一时不知身在何处,匆忙找到中山路一间旅店歇下,胡乱洗刷一阵之后,约上一个本地友人,出去了。
等的士来的时候,忽想早饭还没吃。
来之前许妻到外玩要吃当地小吃的,便到黄则和小吃店吃几碗沙茶面。厦门的街道是净的,处处有水洗过的样子,建筑西洋式多些,一时坐得包车,一家三口跟随友人来到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与厦门大学相对,后面为五老峰,听说这里的菩萨灵验,处处看看香火倒也是缭绕。最是岩石上一个烫金的“佛”字石刻,笔道遒劲,森然有力。友人讲这“佛”字里面蕴含三层意思:一是佛字右边活象钱的符号,故说人的一生是在为了“钱”字忙碌;二是右边一条“1”字,直竖笔挺,启示人的一生如若追求一个目标定会成功;三是说明人生的路波折不断。走出寺院,被友人带到一地品茶。看茶艺小姐表演茶道,后便让买茶,左右过意不去,便购一袋子茶叶飘然而去。七行八拐,车行鹭江道上。看旅游图册介绍厦门市鸟为白鹭,市花为三角梅,市树为榕树,正愁没看到白鹭呢,仁之透过车窗看外面半空中腾起一鸟,呀呀叫,分明就是白鹭。
下车买船横渡鹭江。
鹭江宽有百米,对岸便是鼓浪屿。一江波光闪烁,眼媚乱扑,真如坠入玻璃窝中,跌进玉碎世界,迷瞪瞪正不知何处,一阵海风拂面,猛然激灵,四五只白鹭拍江旋飞,翅膀沾起的水沫细细撒下,在阳光里化为虚无。此时游船偏东挺进,白浪翻滚。“前面就是大旦岛!”不知是谁喊起一声,扶舷而望,“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八个字涂一壁白墙赫然入目,一母同胞,海峡两岸,却要失之于怀,海水卷涌而去,如母亲伸长的手臂,唉呀一声长叹,抱头蹲于船尾,心绪万千。想起祖母祖父,向居京城,芦沟炮响,背井离乡,兄妹姐弟分属国共两军,现风流云散,杳无音讯。一行清泪坠入浪中,叹一介书生,寒弱如斯,祖国离合,家亲分聚,有心无力矣!遗憾别去,留一江追岸海水和几只来去自由的鹭鸟,一时顿生人不如鸟之慨!——鸟且尚有停息之便,人却无靠岸之权。唉!行船折回,泊靠鼓浪屿时,天已近午。
银亮亮的太阳下,鼓浪屿婉静又风浪。据介绍,这小小岛原名“圆沙洲”,因西南有礁石,腹部中空,每当潮水涌来鼓荡作声,音如擂鼓,人呼“鼓浪石”,屿因石名,也便称为鼓浪屿。岛上岩叠石出,一派峥嵘,海天堂构等各式中西合璧的别墅建筑,错落别致,行走其间只闻得钢琴之声袅袅缈缈,时杂鸟鸣啁啾,榕荫繁花,一时恍如来到洁净的人间天堂,不忍疾走,倒真想寄此静处,了却一生。到底是不能的,那边友人低声召唤呢,环岛幽谷与峭崖交错,礁石与沙滩互衔,海边情侣相依而行,半空鸥鸟下上翩飞,忽然白浪细溅,远帆沉降,真似进入一幅西洋漫浪的油画之中。乱乱转罢一圈后,因许妻儿要吃那时鲜的海味,迂回来到一家海鲜店,找临窗座位坐下。居家时想那海中食物在市面上买贵不过百元,再看那盆中之鲜活,只有可爱可亲近的份,竟不敢生一星点食欲,就要扭头回去,仁之却不依,硬是点要。随他了。我站一旁,生杀鱼之怜悯,每有一活物被服务小姐捞出,我的心便一揪,彼为生命,我为生命,安有我吃汝之理?!忽想这人生世间,何尝不是处处鱼场,你争我斗,否则,好像实难活命实难活出人样来的!处世难得糊涂耳。但掂筷无动处,一桌子海鲜,花钱无数,我与妻与仁之,却是没能吃饱。非海鲜不能食,我实难食之。妻与仁之看我不食,起初吃海鲜的情趣也被我扫得干干净净。
太阳还高,登船离去。
清源山小记
醒来已是很晚,匆匆吃过早饭,便搭乘汽车到泉州去。
看一路棕榈树、白色楼群和蓝天,车到泉州时,已是近午时分。白花花的阳光,被和畅的风一吹,乱琼碎玉一般遍布街头。街上行人如蚁。购得一张泉州旅游册子,指点出清源山原在城北,便坐一个人力车到公交路口,搭公交前去。在180医院里,改换乘车,直入清源山。
此来清源山,按说我是有些私心别意的,那便是想要访一访叔同先生旧迹。李叔同先生,即弘一法师,乃为我所尊重的现代人物之一。我之所以心慕李先生,只是他做什么便来极致,也就是要做到彻底,是一个性情到极高处陡然撒落众生豁然无边际那种大智大慧大情人。先生当公子时,便也就是翩翩公子;当佛陀时,便也就是一佛陀,做什么,样子便尽是空前绝后的。每念及此,便会油然想到夏丐尊先生评介他的那句话:“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另外来清源山原因,还有一条是,听道这里有“天降”老子李耳石。李耳李叔同,一远古贤人,一现代大师,二者因缘集会清源山,想必这清源山一定来得奇。
人已到山门,我们只是坐在草间,妻与仁子皆不言要进山,也落得我只是想坐一坐、静一静。歇过一会儿,我去入口处购得一册子,从上面了解到清源山总面积62万平方公里,以36岩洞闻名于世,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然后,捻妻将子一行进得山来。一时间,只是觉着这清源山高不过泰山,险不过华山,秀不过云台,若只以山景论,活似信阳鸡公山那气象了,从清泰岩停车场沿石阶而上,到千手岩处吃过午餐之后,仁之不想再往上爬,妻子也说这里风景孤单,山不奇树不异,爬山想必无意思,便一行随我往西拐寻弘一法师的舍利塔去。据资料载,弘一法师原是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的,1942年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其舍利分葬圆寂处和杭州定慧寺。1952年将前者迁至清源山并建塔供奉,文革中被毁,1979年重建,石室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米,高15米,重檐,上为六角攒尖顶,舍利塔在石室中央,由六角平式底座、六角须弥座式塔身和覆钵式塔顶组成。在塔前双手合
十,默敬先生几个礼,抄得对子一幅:
“万古是非浑大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
又去识得先生最后墨宝“悲欣交集”四字勒石,只见那字散拙精雅,安恬悲怆,观之入心。据《弘一大师年表》载“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思想此时,先生定然天人合一,为己喜为人悲,一颗佛陀心寂然可见。
太阳西垂,光线由银转为银紫,一片片掉落在山中,行山里石阶,往下到老君岩前。这一尊老子的石刻像,为宋代所雕。据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整座石像依巨石之态势刻雕,浑然天成。据说这老君石像,原先有高大道观围护,只是后来遭逢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石像通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为国内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号为:“老子天下第一”。石像前刻有全本《道德经》牌刻,精典别致,颇见气度。
从清源山下来,一路细念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是因为李耳也是缘于叔同先生之故吧,这清源山才这般名闻遐迩罢。出得山门,日已西昏。太阳行将遥遥垂落,只是还在天边悬着,那紫的那金的那银的光线便错落交杂密织下来,直将这一方天地搅得虚无缥缈,只那风一吹,草或树顺势摆动,人的眼才抡过去,方知是在活的俗间。坐在山门前草地上回望,想今生不知何时才能重来此地,不觉慨叹人生之短,匆如日辉。
天心寺茶禅
行一夜火车,到武夷山车站时,天灰蒙蒙亮。
行客稀少,车站广场显得空旷,换车直赴武夷山风景区。“多少游人醉归去,几个亲曾到武夷?”南宋道人白玉蟾曾有这样的感叹,就想武夷该是山险路陡吧,可是一入景区,越崇阳溪,达兰汤村住下后,便知武夷山并不险峻,游来也多是石阶坦途。这里年平均气温17至19度,一年四季适于玩游。一番歇休后,早九时许,请来当地一名导游,往兰汤村北行进。包车过一段柏油路后,停在一个大大的石佛下,这座大佛气势威武,高如一座山,背后山石上刻有一巨大“佛”字,前有放生池,站在它的跟前,直觉生命缈小,人生如烟。放眼四望,红褐的山体如大象似沉船,在一层晨霭薄雾里微微蠕动,沿一条石路进去,两边是长着绿叶的茶树。茶田旁边,一弯小溪清泠绕去。清水之音,茶树之色,象山之气,飞瀑之形,构筑了这片人间仙境。武夷岩茶始记于唐,兴于宋,并在宋代成为皇室贡品,不凡的身价不但表现在其“花香岩骨”的独特岩韵,而且还是乌龙茶的鼻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这天下第一“茶中之王”大红袍之取名是缘于康熙。传说有一年,康熙皇帝来到武夷山下,忽然肚疼难忍,山里一个年轻人就将岩上之茶递于他喝,其时年轻人并不知那人是皇帝。康熙喝过茶水之后肚疼止住,就将随身穿的大红袍披在那株茶树枝上,后来,年轻人知道眼前人是皇帝,便呼这茶树为大红袍。据史料称,1385年即明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药治疗,得救后中状元,为报佛恩,状元以红袍披茶树,始有“大红袍”之名。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明成祖敕封天心永乐禅寺,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大红袍遂为万茶之尊,名扬天下。然而当地村民讲,天心寺茶也是从这半山腰老茶树引种过去的,放眼看过,那几株古拙的茶树长在山半一堆岩掌上,散散落落的,古枝稀离,老态龙钟,村人称它们具有“乞丐的外容,皇帝的尊贵,菩萨的心肠”,一时间被当地村民尊为第一代大红袍,岩下边或山脚处茶田里的茶树则呼为二或三代大红袍。村民的话,听听可矣,权当解颐。武夷山老茶树想必不少的,到底哪株是始祖,也许已很难说得清楚,然自古文献上是有“茶中佳名数武夷,武夷佳品数天心”之说的,天心原本一村名,因天心永乐禅寺声名远播,昔闻李镐诗云:“市远禅心偏觉静,茶清泉水亦生香。”由此可观,在武夷山,茶与禅是不可分的,实事也正如此,据史料知,明嘉靖五年,徐柳写《天心禅茶疏》,“天心禅茶”之名首见经传。清顺治三年,天心茶僧研制出乌龙茶制作工艺,大红袍被称为乌龙茶之祖、工夫茶之源,并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所以,要喝好茶还是去天心寺吧。人,就是这样一个糊涂虫,忽想起“历史本没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理”皆是“王”字边的。顺山路,攀岩石,一径来到位于天心岩上的天心永乐禅寺。
据资料,唐末时天心岩为扣冰古佛结茅证修之净土,其后复成名儒志士遁世归释之桃源;清初,明觉、铁华二上人重光古刹,乃定名“天心永乐禅寺”。董天工《武夷山志》载:“犹天之枢极也,故名”。天心寺耸立名山枢极,纵览群峰庙宇,号“天心永乐”,蕴存禅语“天心明月”之意。光绪季年,鼓山德容和尚来主寺政,广增殿宇,使天心寺名播天下。光绪帝业师陈宝琛馈赠“福德因缘”匾额,现仍悬挂寺中,为镇寺之宝。虽说已是岁尾,可寺内仍香火袅袅,梵音缕缕,进去看到一个两个外国游客在寺内握杯喝茶。忽忆起《瑞岩实录》载,唐末诗僧贯休禅月大师三访武夷,在天心寺得遇扣冰藻光禅师,二人吃茶说禅论时务之雅趣旧事,也就附庸雅好请茶来,一壁闲吃,一壁邀请里间老者讲述武夷茶道。只见老者双目微垂,捻珠振振有词,说来这功夫茶有十八道程序,那便是: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三道九彬沐霖,乌龙入宫;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五道乌龙入海,重洗仙颜;六道玉液回壶,再注甘露;七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八道龙凤呈祥,鲤鱼翻身;九道捧杯敬茶,众手传盅;十道鉴赏双色,喜闻高香;十一三龙护鼎,初品奇茗;十二再斟流霞,二探兰芷;十三二品云腴,喉底留甘;十四三斟石乳,荡气回肠;十五含英咀华,领悟岩韵;十六君子之交,水清味美;十七名茶探趣,游龙戏水;十八宾主起立,尽杯谢茶。一番茶,要吃这一十八道,茶中悟禅,非一般功夫不能做到,我们到底无缘消受,只慨叹一声,扭身别去。
从天心寺下来,一行抵到水帘洞。
顺章堂涧,一路进去。溪水清沏可直视水底细石,激岩壁而生脆响,涡旋而下,山体红褐色,触之湿涩。窄脚过溪石,越大岩,拨披垂枝条,来一空旷地,远望见鹰嘴岩昂首挺胸,作展翅欲飞状。相传此鹰嘴岩本是在武夷山修炼的一只孽鹰。一次,王母娘娘带着初生的金童游武夷山,在她为金童喂奶时,孽鹰从天空俯冲下来叼走了王母的一只乳头。王母大怒,招来雷神劈下孽鹰下颌,并把它点化为石。往上去,过一窄路,忽看见一条水线自天而降,随风飘摇,阳光照里撒下万点琼玉。淡褐岩石上有一只酷似风凰的石鸟,扭头如喝那飞下的泉水。水落处,是一汪水洼,扁圆形状,传人走那水洼边三圈可成吉利。登山阶上岩洞处,有一祠,是三贤祠,原名“屏山先生祠”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初祠齐国公刘子翠,后增祠朱子与刘甫,并更名为三贤祠。跟随三三两两游人,跃石阶,穿密林,翻山石,随口念起沈周《题武夷图》: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幔亭深处啼。”一路返回兰汤村,已是暮色垂落。
虎啸岩与一线天
兰汤本是武夷山脚一个小小村落,几十口人家的样子,却旧俗浓,昨一夜鞭炮不绝于耳,后来窗外噼噼啪啪声音连成一片,撩窗帘一看,原是落雨。昨儿明明是天大晴,缘何说下雨就下,吃早餐时问店主,他笑说,武夷山就是这天气,说下雨就下了。忽忆起陆游诗:“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这雨恰是来得好呢,晨八时邀友人包车出去,沿崇阳溪
往兰汤村南行。
一路上,听友人介绍,这是条自然地貌的旅游线,又称虎啸岩、一线天旅游线,分为虎啸岩和一线天两片风景,位于九曲溪南,故合称为溪南景色,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虎啸岩主要景点有天成禅院和虎啸八景,其中虎啸八景分别为:白莲游、集云关、坡仙带、普门兜、法雨悬河、语儿泉、不浪舟和宾曦洞。一线天风景则是“三洞并列,一线见天”,自来传说很多,一是说伏羲神天斧劈开,一是说桃花女绣针划裂,但据科学分析认为,这里的红色岩层,原本为砂岩、砾岩和页岩交叠组成,岩性松脆。地壳运动中,由于承受力不同,便形成细微裂缝,经年流水侵蚀扩张成为岩洞。这片景区属壮年期丹霞地貌,与溪北水帘洞风景区幼年丹霞地貌相比,单斜角相对较小,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独特景观。听罢友人一番讲解,展眼四望,天已放晴,淡淡阳光透过云缝飘下来,与白雾揉成一团,远雾望处有些发红。一行四人,攀怪石,越流水,猛然闻得呼呼大声,如虎啸似龙吟,撒眼看去“虎溪灵洞”四个大字高勒岩上。细认处方知那岩上原有一孔大洞,山风透,声如吼,撼山震岳。入虎啸岩,幽然便见一泓山溪聚成的小潭,澄兮清兮,直视无碍,名曰洗心处。净水流韵随眸流淌入身心,洗亮骨节,心旷神怡,周身轻松。沿阶徐行,一径轻歌,不多远,乍见一峰耸立,童顶赤身,名赤壁峰。拾阶而上,丛竹摇曳,远观为圆手触是方,正奇时,一砖砌古门
挡于眼前,上书“半入云”,又登上石阶170级,达集云关,得清·沈宗敬诗一首:
“嗟彼出岫云,
随风日来去。
灵峰洞壑深,
能使云常住。”
一路攀抵虎啸岩顶,妻子直叫脚疼,仁之却学猪悟能走路,摇摆来去,实不放心,就手牵他窄身走石径,看过定命桥,折行去宾曦洞。说是洞,实为一岩分裂陷去,里有释迦牟尼、文殊和普贤的三尊汉白玉雕像,香案上香火正旺。风一吹,飘散如云。“但觉满身生白云”,此之谓也。一步一步走下栈道,直坠谷底。谷中温暖似春,悠然见一泉,名语儿泉。得诗一
首:
“夜半闻泉鸣,
如与小儿语。
语儿儿不知,
滴滴皆成雨。”
闻此泉现无儿语声,只留一泓清水婉然娴静待客,听友人讲此泉水甘洌,为冲泡武夷岩茶最好之水,明吴栻赞此水泡茶曰:“浓如停膏,泻杯可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正叹不能取其泉水,一束水珠飒然拂下,淋得一头一身,浸润周身。眯眼望处,见一赤褐突石嘴里喷撒出无数玉珠,空灵飘坠,溅得磐石呤呤作响,清脆如梵音。有人就引用昔时云光大法师为梁武帝讲经口若悬河,感动上苍之佛教故事,称此景为“法雨悬河”。呼儿唤妻拍几张照相,转身睇见一石像观音在一壁大岩上,微微低头俯瞰众生。此为天成禅院。原来,这天成禅院座落虎啸岩下,竟是千仞悬崖探覆而成的一洞府,整座禅院不施片瓦,风雨无侵,实是来得别致。据闻这里原为道士栖居的洞天仙府,明·道盛、元镜二禅师建庵修行,后重修为天成禅院。寺院悬缀半空,上覆危崖,下临绝壁,林木掩映,涧水环流。禅院左侧有四块坠石堆成的石屋,刻有“玲珑”二字,再往前,为禅院山门,上有一联为:
“门内有人人至,
洞中无物物逝。”也没进禅门,转折山行,忽见前边径边横欹一块大石,形似舟船,号为:“不浪舟”。沈宗敬在《虎啸八景·不浪舟》有诗赞叹:“波涛满尘界,一叶能知止。还嫌架壑船,下临不测水。”这架壑石船又俗称乌龟石,当地还称虎舌石,都因形似得名,看过想处,无不神似,一时慨叹大自然鬼斧神功之妙。此时,天已过午,在一株松荫下,简单歇息后,一步步转折而行,不期然挨进一岩缝中,紧身钻了进去,顿时豁然开阔。沿水湿石阶,朝光明处走,猛见着月牙形大洞,连续有三,皆有名分别为:伏羲洞、灵洞和风洞。在洞内窥天,只一线光亮隐约飘下。先左行,登阶上山顶,看山下诸峰,隐约来去云中,松竹微微,茶田层层,心情豪迈。下阶右行,租一手电,与小儿一步步在浸水的岩缝里侧身而上,霎时生出被两片山挤压之恐惧,出得岩缝来,长舒一口气了。曲折来到螺丝洞,当地有语:进缧丝洞时是英雄,出螺丝洞时是狗熊。洞里溪流潺潺,昏暗无光,不小心脚会蹬空,直担心坠入黑暗之渊,便一径心怀惴惴摸索前行,惊见洞口狭小,只能弯腰缩身爬出,真乃狗熊一般,忽然看见阳光激射,惊魂方定。
泛舟九曲溪
《泛九曲》
载 珊
一棹东风九曲溪,眼前色色可留题。
山灵似与人心会,积雨初收日未西。
《泛舟九曲》
罗 伦
紫霞初曙彩云飞,碧水丹山曲曲奇。
一棹烟波看不尽,扁舟何用五湖归。
自古题咏九曲溪的诗词,真可谓不少,随口念来以上二首,晨八时半,包车已到九曲码头。但见红云罩山,白雾腾水,早有三五行客伫立溪边等待坐筏畅游九曲。据资料,九曲溪乃武夷山脉之灵魂,山挟水转,水绕山行,蜿蜒跌宕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中,有“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之称。泛舟九曲溪流,两岸峰峦叠翠,一带绿水绕复,景奇色秀,诗情画意,各各不同,有古诗赞云:“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只因商家要求每一竹筏须乘够六人才出发的,便与上海三位学生共乘一筏,系上桔黄救生衣纷纭登筏坐了,两位着蓝衣艄公轻轻一点竹蒿,竹筏便在平镜样的水面顺流滑行。曾有一言说:“不坐竹排,等于白来”,是说游武夷山坐竹排行游之金贵的。这竹排皆是两排竹捆在一起的,上面固定些小竹椅子,游人往上一行行坐了,尽可在溪中安然优游,着实快
哉!
一只竹筏平缓东行,溪水透碧,流流无声,水底乱石,如润玉似宝石,婉莹清晰,过一拐弯处,突然水流急湍,竹筏挺进,哗然有声。溪南有一小峰,酷似一对头面相向的狮子正在嬉弄一只绣球,人称此景为,双狮戏球。低头再看溪水,早已是幽不见底,浑不知深浅。这时,太阳破云涛而出,万道光彩披山戴岭,两岸青山一边晦暗一边光亮,阴阳相对,凉温互映,直觉山中气温之怪异。竹排顺溪水行,折而向北,心思正沉浸于一汪水里,忽见三教峰出。这三教峰意为儒释道三教立,荟萃山中。听艄公说九曲溪环绕群峰之间,同一座山峰从各曲所见形态各异,名也就各各不同,就有一峰取多名,比如这三教峰又叫笔架峰、金锭峰等。第九曲不知觉将过尽,又见溪北有两块前高后低紧连的岩石,前石似僧帽,后石似尼姑帽,合称为僧尼石,又叫:和尚背尼姑。九曲终端,南岸岩壁上有两个小巧石洞。阳光将清溪涟漪折射洞中,就如有龙游动,故将此洞叫九龙杯。壁上有朱子《九曲棹歌·九曲》诗句:
“九曲将尽眼豁然,
桑田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
除是人间别有天。”此时,竹排行入八溪,扬眼便见溪岸类同双乳的双乳峰,艄公戏称它为“男人的喜爱、女人的骄傲、儿童的依靠”,还说从另一角度看一峰高来一峰低是因男人抚摸不均造成的。武夷山种种传说多与男女风流韵事相关联,说明吴越文化风流蕴籍。沿溪看过上水狮、水龟石、象鼻岩诸景,八曲行尽。筏入七曲,只见溪岸高峰耸立,是谓“三仰峰”,海拔754米,为武夷高峰。据艄公说,如果登上此峰可以尽望武夷全景,座座山峰都在它之下,然而此时在水中,也只得望峰息心。无可不可时,溪水蜿蜒盘折,竹筏已荡进六曲。天游峰沛然高出,峰顶云雾缠绕,如高挑女子额勒纱巾,丰姿曼妙。筏行水移,两岸峰峦争奇,谷壑幽妍,眨眼功夫,飘过“仙掌峰”,只听艄公道:“前边是五曲!”水拍岸崖,奇石盘错,“客来剔出些奇胜,五曲溪头大隐屏。”云雾在太阳光里飘来荡去,竹筏水中浮,行客筏中望,纷纭乱指云霞显露处那一座俊逸的隐屏峰。隐屏峰下,便有著名的紫阳书院。忽忆来陆游曾有诗题寄,吟出其中两首为:
(一)
先生结屋缘岩边,读易悬知屡绝编。
不用采芝惊世俗,恐人谤道是神仙。
(二)
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
我老正须闲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
筏行不止,人在水中央一闪即过,心还恋着朱熹讲学处,四曲胜景便已抢到眼前——两岸隔溪对峙的两座巍巍巨岩,东为大藏峰,西为西钓台。西钓台临溪坐卧,状如仙翁垂钓;大藏峰陡峭千仞,倒影碧波,岩溜堕坠水中,环佩叮咚,一时恍如山鬼挨近。舟过其下,若从美人身边旖旎别过,空惹下些些轻愁,终是禁不住一回眸再回眸,水曲岸绕,猛然见着三曲崖岩间的“架壑船棺”。远望处,一排排棺椁凌空搁置在崖石之间,上接岩檐,下临深潭,悬构千仞绝壁之上,一二只鸟在那里斜飞。据考证,这些保存尚好的船棺距今约有3400多年的时间,为古越人殡葬先人的旧俗,究不知它们是如何架上去的!小小竹筏就这样在光与影,山与溪,阳与阴中行进,忽然瞥见玉女峰。“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玉女峰因酷似亭亭玉立的美少女而获名。展眼望去,秀美婀娜的玉女峰与大王峰隔溪相望,眉目传情,人在这柔情蜜意的注视下也变得羞怯许多,便想要快些躲开,艄公也似知道呢,一篙撑去,山水豁达,畅旷宽绰,九曲溪游玩。上得岸来,各各行客犹若梦中乍醒, 一壁频频回首,一壁呓喃不迭,与妻儿相视一笑,直呼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