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清明,车到西塘。
忽然听到一段越剧的唱,沿河边寻来,早见到对岸一座水上戏台,一二个演员正在台上表演,许是近午的缘故,来此听戏的人并不多。我们也只是伫足了一会儿,便随河堤曲弯而行。水在老房子的倒影处是幽蓝的,过去便是葱绿,游船并不大多,陡然顺河而来的两只船上锣鼓喧天,举目望处,原是婚船,想必是景区安排的民俗表演吧,看了一忽儿便径往里去,走过“护国随粮王庙”,前头的河街上,游人便来得多起来。
西塘古称“九龙捧珠”,说的是共有9条河道于此交集,样子仿若九条飞龙戏珠。相传春秋吴国大将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唐开元年间,人们在这里沿河筑屋、枕水而居;南宋时期出现市集;元代形成集镇,商业繁盛;明清两代逐渐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无疑是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写照。西塘之魅力,在于桥、在于弄,在于文化。
西塘的文化,即是吴越文化,因西塘位于吴越交接处,自古便有“吴根越角”之称的。过水上戏台不大久,对岸又有一处唱戏处,布幔将三边围起来,一边敝对河面,观众要想看到表演,是须要到对岸来的。廊棚里有一排“美人靠”,也有几张椅子,可以坐下来听会儿越剧。不听也无妨,穿烟雨长廊,过一座环秀桥,桥头又有唱“苏州宣卷”的。苏州宣卷,当属吴文化之一种,据著名学者顾颉刚《苏州近代的乐歌》载:“宣卷是宣扬佛法的歌曲,里边的故事总是劝人积德修寿”的,是故听宣卷的多是妇人。一些有钱的良善人家,做寿时也有请到家里唱的。清程寅锡《吴门新乐府.听宣卷》上有当时听宣卷之盛事记——“听宣卷,听宣卷,婆儿女儿上僧院。婆儿要似妙庄王,女儿要似三公主。”其情状,大抵与时下追星族差不了许多,然而这环秀桥头来往的多是游人,伫足听宣卷的却是不多。虽然听众不多,却是西塘与别的水乡不同处。
西塘文化的妙处,还表现在风味小吃的奇特上。
烟雨长廊一条街与明清食代,皆有卖当地各样佳肴小吃的,比如荷叶粉蒸肉、八珍糕、六月红等。其中,荷叶粉蒸肉为古镇的传统名菜,是采用适宜的五花肋肉、五香炒米粉、豆腐衣和新鲜荷叶,配上丁香、八角、酱油、甜面酱等调料精制而成,肉质酥糯,清香不腻,既可下酒,又可作点心,风味独特;八珍糕,则是选用山药、茯苓、芡实、米仁、麦牙、扁豆、莲肉、山楂等八味草药以优质糯米粉、白糖精制而成。此糕青黑发脆,口感香甜,成为江南名点,享誉百年;六月红则是农历六月所产的河蟹。这种蟹,身仅有鸡蛋大小,蟹肉鲜嫩、蟹脂滴油、壳薄透脆,放入清水一蒸就变绯红,故此得名“六月红”。因时不凑巧,我们没得尝到地道的“六月红”,但是我们来回两遍走了走烟雨长廊,又在明清食代二楼露台处,品尝了一些名点,也着实快哉。
西塘地灵人杰,自古以来,名人辈出。例如杨茂、张成,此二位乃元代工艺美术大师,雕漆巨匠。他们的作品出神入化,雕漆中的剔红技法尤是达到了顶峰,代表着元代漆技作品的最高水平。杨茂的《观瀑团圆盒》,被北京故宫博物馆保存,还被印成邮票行世;张成的《剔红紫萼圆盘》,被日本大津市圣众来营寺珍藏。又如周鼎,他与陈舜俞、吴镇并称“嘉善三高士”。周鼎为文严整警敏,援笔立就,尤工诗,一时名响吴越。还有当代的顾锡东、赵宪初等等知名人士。
西塘的弄,在江南古镇中更是一绝。这些弄,大概分成三种:一为陪弄、二为街弄、三为水弄。所谓水弄,便是通向河道的小弄;街弄,则是连通二条市街的小弄;陪弄呢,多为大家豪宅内那些设在厅堂侧面接通各房各院的弄道。弄的名称,多来自于弄中居住的大姓家族。比如,王家弄、叶家弄、苏家弄,等等。西塘的弄,一般宽仅2米,并排可同行2人。其中最宽的弄,乃是烧香巷北李宅的宅弄,宽可并排行走5人;最窄的弄,则是李家小弄,宽只限一人侧身而过;最短的弄,就是余庆堂内的宅弄,全长不过3米;最长的弄,为四贤祠弄,全长236米。如果说西塘是篇好文章,那么这些弄,便是细节,断断不可忽视了的,甚至可以说,只有游览了这些弄,才算真正体味到西塘的美。
当然西塘的桥,也是一大奇绝。
这些桥,不独造型奇特别致,背后还分别藏隐着一段悠久的历史与憾人的故事呢。比如始建于明代的“五福桥”,乃是单孔石阶桥,五福指的是福、德、寿、禄、善终,是民间对人生的五大追求,更是造桥人对过桥人的祝福,希望这座桥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方便,更多的是吉利和希望;“送子来凤桥”,又俗称“晴雨桥”,乃是三孔石板桥,红檐黑瓦,桥身由花墙一分为二,此桥原是左右两个不同石阶的桥组合成一体的,其中左侧为石阶,供男人专用,右侧则被设计成缓缓的斜坡,为女人专用,——因为古时女子小脚不便登台阶的缘故。传说建造此桥时,恰有灵鸟飞来,又有男女合欢,故称“送子来凤桥”。有的桥柱上还刻有楹联,更平添了西塘的文化色彩,惹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