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戚清远的头像

戚清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7
分享

风流遗韵古城墙

那天不知寻什么东西,翻腾沦落一隅的杂物箱,惊见孩儿的生肖挂件,一尊黄牛蒙尘惹埃久矣,布满岁月的包浆,那浮雕凹凸,更见雄健壮硕,而背景图案便是西安城墙。我忙抽取擦拭,仔细端详,心旌摇摇,往事悠悠。当时孩子还小,五六岁的光景,跟着我等逛古城,跑到小南门,见人摆摊设点叫卖纪念品,站在那儿不走了,我只好趋前挑了那枚圆形铜质挂件,刻上小名和出生年月,系上红丝带挂脖上,还获赠哈达披肩头。孩子兴致不减,一路连蹦带跳,可新鲜劲儿持续不了几日,就被丢入箱底,不闻不问二十余年,今重见天光。一想起每每游历西安,都是从城墙根擦肩而过,未能真正登临徜徉,懊悔之余,就想捷足快登,偿我夙愿。

不能再拖了,在一秋日清晨,我身体力行,几经转乘,现身城南永宁门外,驻足文化礼仪广场,瞻顾古垣遗迹,静候放票一刻。四周人头攒动,有人蹲马步提胸耸肩吐故纳新,有人舞长剑转身振臂红绸翻飞,有人赶时间插斜路匆匆而过,我颇伤行色,“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仰望那巍峨的城楼,矗立在刀劈斧削的城墙上,岿然不动,而瓮城暗淡的穹顶仿佛屏蔽了时代的喧嚣,在将历史一帧帧回放,这雕梁画栋黛瓦飞檐营造的威压,无时无刻不在震慑金戈铁马的厮杀,平息闹腾刺耳的征伐,肃清万国纷乱的朝拜。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心已向往之。瞭望楼隔空对峙,亘古未变,只是无须预警;吊桥从闸楼上缓缓落下,移足桥上,看护城河流水汤汤;穿梭箭楼瓮城,直抵最里的正楼。单是正门里外有三层,步步为营的设防令人叹惋,纵多事之秋亦保一方平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举就将战火拒之城外。每一块青砖都见证了历史流转,都在诉说着沧桑自渡,依次向上叠加,迄今坦然高卧,依然浇铸着民族伟岸不屈的精魂。

阳光洒满城头楼宇,整个世界都柔和亮丽起来。几番扫视检阅还不够,还要用步子去丈量,借心神去交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这豪迈之情找到根基。退出瓮城,沿贴墙砖阶拾级而上,纵目四望,煌煌城墙尽显百代之雄姿,南依秦岭,北枕渭水,力控中原,坐守西陲。我不忍去踩青砖铺就的海墁,怕鞋底磨平了斑驳的棱角,避开少量的游人,踽踽徜徉,眯起眼,一味将触角伸向城市的远方,感悟城外高楼对这古垣楼台犄角的虔诚呵护。再审视这敌台垛墙围挡的海墁,青砖如鳞,屡经风雨侵蚀,留下蜂窝似的斑痕,看似古朴厚重却焕发了青春永驻的活力,彰显着赓续永存的光芒。我不禁俯首弯腰伸指轻叩,还是一如既往的规整方正,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润坚固,还是一如既往的栗凿有声。

依垛口俯视墙根下的护城河,及其水波潋滟的倒影,我恍惚了,这金城汤池,气吞万里如虎。通古洎今的明城墙,由八水环绕,秦岭滋养,钟灵毓秀千百年,那周秦汉唐的风流遗韵早已氤氲开来,竭力拥抱八方来客。这里的一砖一瓦,连那砖缝瓦隙,都在披诉古长安的壮丽辉煌。人间正道是沧桑,难怪今人有言,中国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五百年看北京,两千年就要看西安了。而西安能火上两千年,秦始皇功不可没,完成了大一统,统一国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还统一文字;武则天完成科举,人不分贵贱,亲不疏远近,才不别内外,能者上不能者下。这些都大大夯实了民族文化之根基,固化了华夏灵魂之超踔。明白了这一男一女的无上心思,也就明白了西安城的文化底蕴何等深厚。

向上追溯,早在一百万年前,古蓝田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后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在此孕育,还有大秦帝国在此筑城建都,随后古丝绸之路也以此为起点,将中原文化传播世界各地。如今漫步城墙上,任思绪飘飞,忽而一下子明白了长安何以能长治久安政通人和的缘由了。原来这方热土扎有华夏之根,孕育着民族之魂,无论是汉陵遗存晨钟暮鼓,还是雁塔双雄曲江流饮,无不烙有几经砥砺也难磨灭的历史印痕。看城外高楼鳞次栉比美轮美奂,看街道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看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看夜幕降临无比璀璨的万家灯火,尽显当今盛世的繁荣发达;还有那矗立一隅肃穆庄严的大雁塔,拱卫一侧蔚为壮观的兵马俑,遗韵袅袅秀美绝伦的华清宫,莫不让人流连忘返,以及肉夹馍的香脆,凉面皮的爽口,羊肉泡的鲜美,哪一道美味都能激活味蕾的灵觉。

不知不觉间,绕到西安定门上,扶垛东望,城内街道方方正正,中正大气,纵横交汇于钟楼。多亏这铜墙铁壁,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座古城,以参差斑驳的身躯诉说着千年的风雨沧桑,将过往的岁月镶嵌在青灰色的砖缝里,纵被雨水打湿,也无妨清冽水汽的挥发,散逸,蒸腾,如梦似幻,盛世家园。

策扶老以流憇,时矫首而遐观。不靠机械装置,全凭双脚丈量,身体有些吃不消,还是骑车缓行。行至北边安远门,下车扶墙北望,火车站恢宏大气,游人如织,有观景拍照的,有附耳聊天的,各遂所乐,各适其意,连那着古装摆拍的都想一味地留住美丽。脚下的青砖已被鞋底蹭得光滑透亮,染上夕阳余晖,泛起金色光晕,城楼的影子被拉长,循着垛口,直抵东北方向的天际线,恰似借此作别丝路商旅,俨然于此护送张骞出使西域,宛若于此抵御戎狄侵扰,多少壮怀激烈的故事在这城池上更迭上演。

行至东长乐门。东门箭楼全天开放,登箭楼可想象引弓射箭,没有足够的臂力很难一箭中的,墙体太厚,拉引不易。城墙上沿路有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甲胄博物馆等,可入内小憩,观光凭吊。随处可见的护城河,早已成为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脉脉地守护着环城公园。天佑中华,一派祥和,休闲遛鸟的,游览观光的,跳舞打拳的,下棋抹雀的,置身其中可察林林总总众生相。赳赳老秦棱角分明的面庞,承袭了兵马俑的模样,千年未变,好似古城由来已久的区划,方方正正,端庄大气。这似一部凝固千年的史书,似一曲激荡不息的旋律,似一件饱经沧桑的艺术品,蕴藏着古城的记忆:初建于隋,缩建唐末,重建明初,屡葺于清。

明代以前只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 民国另开辟四小门,中山门、玉祥门、中正门和勿幕门,新中国另辟十座,凡一十八座矣。其中朱雀门原本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是皇帝出入的正门,玄奘取经归来,唐太宗带领房玄龄等人出此城门迎接,唐末被封闭,四十年前才被开通。时空交叠,往事悠悠。晨钟暮鼓日夜催转着岁月的轮毂,春华秋实亲眼见证沧海变桑田。听听西安人自的歌谣,六百年的城墙如今让你随便触摸,就像这成门楼子四四方方的洒脱,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可快可慢,一朝登临,徒步绕城,尽收八百里秦川于视域,囊括十三朝盛景于襟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但愿风华犹存的古城墙佑我中华,活力四射的西安城助飞神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