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家是中国文学土壤里生长出的最坚韧的庄稼,是中国文坛的重要脊梁,植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近距离与乡土对话,凭借着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不断耕耘,为中国文学添姿添彩。是来自田埂的歌者,以独特的双重身份,在中国文学的星空中投射耀眼的光芒。那些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文字,带着汗水的咸味儿,泥土的芬芳和生命中最原始的力量。
皓月当空,我的笔却久久落不下来,我该怎样记录你们的故事呢?——大姚农民作家。
当镰刀在田埂上划出弧光,当飞针在绣片上绣出云朵,你们放下手中的农具,执笔书写大地深处的故事,他们奋力攀爬,在泥土与文学之间搭建精神桥梁。
一、锄笔相济,刘天良的医道文脉。
四十年代出生的刘天良老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会员。16岁继承家传从事医道,开始了赤脚医生的生涯,一根针清除了无数山民的伤痛,一支笔则剖开了时代的病灶。他的故事如同一株倔强的药材,生长在百草岭的褶皱里,根须深扎于泥土,枝叶却探向文学的星空,化作8部长篇小说、10卷400余万字的厚重篇章。
刘天良老师悉心收集整理稗官野史民间故事,30多年锲而不舍专心致力文艺创作,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百草岭烽火》《晖二郞传奇》《官市》《鎏金的核桃谷》等8部章回体小说,其中《鎏金的核桃谷》约75万字,被鲁迅文学院图书馆收藏。先后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采药重上百草岭》、《金秋时节到红山》、《情系书斋》《春拂大姚》等佳作,创报告文学《春山如笑》荣获2010年中国作家北京金秋笔会一等奖。
刘天良老师的作品,最具特色的是反腐倡廉题材的警示小说《官市》,故事的开头是以梦游鬼城来切入,绘声绘色的描写,人鬼相融的叙述是整篇小说的最大亮点,每一个人物的出场代表了特定的寓意,每一个事件的发展,有其固定的走向,主题先行是《官市》的主要亮点,作者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来描述,古韵浓郁,庄重大气,浅显通俗。整部小说描写就是在嬉笑怒骂间透露触目惊心的事件,以此完成对小说艺术价值的构建。正如2016年深秋,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举办的刘天良作品《官市》的研讨会上,评论家马旷源的发言中所说的那样,“他的写作是‘一口井里挑水’——从未离开大姚的山川,却凿穿了现实的地壳。”
从《百草岭烽火》的烽烟,到《官市》的警世鞭挞,他大操“批判现实主义”的利刃,将民族秘史与现世沉疴精心熔铸。
二、根植厚土,刘为进的小说长廊。
刘为进老师是我们的文学考前辈,为人极为低调,古道热肠,七十多岁,还指导我们书写小说,至今他为我修改过小说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五十年代大姚一中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因素无力再读,先弃文投军,后来就当农民,他认为自己不该再拿起笔了。可是,是军人的性格所至,让他不甘心,于是一边务农,一边学习,上海的老战友寄来一套大学中文文艺理论,他一读就是三年。后来,他还读了许多创作方面的理论书籍,并把重要的章节背熟,才开始重新写作。
刘为进老师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小说20多万字。另著有三部曲长篇小说《金沙江畔的枪声》,约80多万字,第一部《乱世群英》、第二部《蜻岭风云》、第三部《红土忠魂》)因种种原因未能出版与读者见面,甚是遗憾。
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我曾与他通过话,希望能去他家拜访,以此获得更加丰盈的资料,可他却谢绝了我的提议,他认为自己笔力不逮,没有成果,没有什么可写的,多年谦逊的人阿。
三、云端钓乡,李世发的诗意迁徙。
“90后”诗人李世发,笔名木非可,他的故乡情结轻盈如云。这个毕业于楚雄师范学院的农家子弟,2015-2018年,在部队从事新闻写作,在《解放军生活杂志》《火箭兵报》以及中央军委强军网、火箭军强军网发表报告文学、新闻若干。连续三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2021年,开始创作军旅诗。2022年3月,首次在公开发行的纯文学刊物《滇池》杂志发表诗歌,2022年4月,诗歌入选《十月》杂志,并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诗会,2024年获楚雄州马樱花文艺奖文学类一等奖。
李世发认为,诗歌本身就是叛逆的,因此语言也该叛逆,从这一理念出发,他在诗歌中真诚地进行着来自内心的自我表达,在山川河流,秋虫夏雨等自然风物间轻盈跳跃,他的作品中有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有对尘世生活深深的眷恋和独到的视觉;有对那些细小晦暗的事件直观叙述;有对浑浊人性的洞彻明达。侧方位映照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奈,歌咏高贵的灵魂,灌注神性的力量,用静默完成与自我的和解。
自2022年以后,李世发的创作势不可挡,高超的写作技艺,令他受到诸多名家名刊的青睐。四年来刊发357114字,省级以上275814字,其中小说100114字,省级以上63714字,刊发诗歌2570行,省级以上2121行。《金沙江文艺》《四川文学》《当代小说》《阳光》《青岛文学》《解放军文艺》,等刊物上可见他小说足迹。《边疆文学》《十月》《当代》《文艺报》《人民文学》《诗选刊》诗歌刊物上,随处可见他的诗歌闪耀。
他将大姚的羊群赶进诗行,在大姚蜻岭湖、白塔湖、东塔湖的水中幻化成飞鸟,飞越高山,飞越蓝天。父亲添柴炖肉的灶火,薛家山村口叫错名字的乡音,驻村时留下了笔记,都是他以自身为饵,垂钓诗句的灵感。
四、网海弄朝,代朝源的云端田野。
他的键盘敲击声,多像锄头刨地声,每一下敲击,有如悦耳的音律,他以键盘的声响养活家人,代朝源——云南网络作家中的突出的新锐,在网络文学的虚拟土壤上耕耘新的史诗,
作为云南省影响力网络作家,云南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楚雄州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姚县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代朝源从事全职网文写作十余年。高中毕业后,2009年开始业余尝试网络小说写作,他的网络小说创作道阻且长,但凭着在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懈努力,文字终于得到读者认可。2014年转入全职写作,至今写作量超过5000多万字,期间创作出多部作品《最强重生》《绝命神魔榜》《璀璨城13科的吉恩》《我的徒弟不可能是铁憨憨》《开局成魔尊,我自带迪化光环》《当乌鸦名叫时》《邪龙狂婿》《怪物代理人》《绝世威龙》《闪婚,女方竟是金饭碗》等多部网络小说。有几部还被平台制作成了有声书。
代朝源老师始终对小说创作保有高度热情,每天坚持2万字左右的写作量,在网文写作上,他不懈努力,大胆探索,追求题材多变。网络小说《突击:婚姻调查现场》上架精品书城,并获2021年昆明网络文学更新王奖,月更新达60万字;《璀璨城13科的吉恩》获2024年赛博朋克流网络小说推荐首版,将末世浩劫与彝族创世神话进行交织,让彝族的火把在赛博空间中重燃。写作于代朝源而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坚信只有笔耕不辍,才能令笔下的文字熠熠生辉!
2024年大姚网络作家协会年会上,代朝源的发言彰显一个网络作家的坚守和责任担当,“我们要做有社会担当的讲述者,加强对主流文化、主流价值的认同感”。
五、蘸泥为诗,余菊仙的半世诗情和文学苦旅
“夫君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听到余菊仙老师说这句话时,我的心底阵阵翻涌,很是心痛。
余菊仙老师16岁离开家乡,到大姚铜矿读书,读书成了她学习之外的头等大事,她也成了图书馆的常客,那时生活太艰难了,大姚铜矿开办矿报,每篇稿子有6块钱的诱惑,给了她文学创造的强大动力,她的诗歌频频在矿报上出现。
初中毕业后,她仍坚持创作,作品散见《青年月刊》《读者文摘》《故事会》《知音》《黄金时代》等刊物。89年先后收到《人民日报社》和广西《柳州文学报》的邀请,去参加文学交流会,丈夫知道后强烈反对,不准她抛头露面,为生活所迫,在各种原因和压力之下,她绝望地放弃了文字,90年七生儿子之后,《知音》发表了她的最后一首诗,她的诗歌之旅被迫暂停。
随着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余菊仙的才情在网络中有了施展之地,多家论坛留有她的足迹,直至今日,她仍是所在网站的主力写手。几年前一个四川文友向我推荐了云南诗人,添加好友后,才知道她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大姚。
生活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诗。我总是忍不住要靠近她,解读她浓郁的诗情和如水的忧伤。
六、黄土诗笺,武淑莲的词香原野
提到武淑女莲,我就会想起那个把曳步舞跳得活力四射的女子,古典与现实的交织,令她的文学道路诗意盎然。
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楚雄诗词学会理事,石羊诗词书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大姚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大姚县作家协会会员,青莲诗社副社长,武淑莲自幼酷爱古典文学,在传统诗词上有一定造诣。16岁爱上古诗词,一写就是几十年,她一直在古诗词创作中深耕不辍,将生活体验与四季风物细腻观察,精心打磨后融于诗词格律,作品既浸润着泥土的质朴清香,又闪耀着古典诗韵的雅致光华。
多年来,她创作了大量描绘乡村生活、歌颂自然与人文的诗词作品,她的作品多见刊,入选多家古诗词专辑,更在民间文化中享有盛誉。她的坚持与成就,不仅展现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更是乡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也应验了艺术根植于生活,诗意生长于人间的说辞。
七、文艺双馨,宁培美的乡土世界。
宁培美老师认为经历和苦难其实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她年轻时代当过生产能手、妇女主任,作家、文艺家,手丰富的生活阅历,让她明白了只要自己敢想,没有实现不了的。人只要活着一天,就要不停的进步,把日子过充实就是她的快乐。有了目标,又还有什么是自己不能做到的呢?这就是她的写作的动力。
小时候家庭困难,兄弟姐妹多,没钱读书,她12岁就辍学到生产队挣工分。当时农村根本没有书,想找本书读很难,不管去哪里,只要见书,她就会多看两眼,若是没人要的书,她就把捡起来读,无论歌本,课本,还是报纸,杂志,地理,小说。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稍大一点还阅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后来有了电视,从电视里都能学到了很多知识,她还发现很多剧情就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事,那时候她就很想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和身边人经历的故事写出来,所幸今天她做到了。
2006年家里买了电脑,她一学会打字,就在QQ空间写心得感悟,随后她开始写自己的故事和散文,读者的点评和鼓励,激起了她的写作兴趣,给家乡刊物的《百草岭》投稿被采用后,自信心增强,慢慢走上了写作之路。
除了写作,她还酷爱舞蹈,因她的文艺队要演出,就学写剧本,因加入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孔子学术研究会,就学写论文、小说和纪实文学,因加入诗词楹联协会,就学写新诗和古体诗。十多年来,创造了近100万字的作品,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论文,剧本,纪实文学等。她还和姜泽文老师合作出版了《心中的那片蓝天》《蜻蛉之子》《足迹》3部书籍。多年的努力,让她收获不小,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便是对她勤奋努力,笔耕不辍的最好嘉奖。
大姚农民作家,不止固守田园想象,还在完成精神返乡。大姚县诗词学会理事,大姚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赵乐惠,关掉门店之后,年过半百之时重拾文学梦,诗词世界,歌舞平台,旗袍秀中,都有她娴静袅娜的声影,文学作品在多处见刊。大姚黄金书屋书店总经理,大姚县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大姚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杨晓燕,用爱心传递着“自我书写”的转变,她多次捐赠爱心物资,文学作品多次见刊,荣获大姚县总工会,共青团大姚县委表彰。2021年9月30日,获大姚县工会“书香大姚”征文一等奖。
东塔夜空,灯光摇曳;蜻岭湖畔,歌声悠扬。在大姚这块明亮的土地上,还活跃着范围陪、杨明珍、杨天珍等诸多农民作家,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沉默的土地发出不平凡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