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瞿文华的头像

瞿文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23
分享

茶案小物记

茶桌一角,总卧着几方小物,衬着满盆翠色,是我在西安的家里每日烹茶时相伴的景致。草帽小和尚与青灰小龟先陪着茶台安了家,后来陆续从大雁塔、书院门带回小老虎和刻石,又栽了百里外故乡分来的铜钱草,这方寸角落,便把家的安稳、古城的印记与乡情的牵挂,都亲密聚拢在了一起。

最早的那尊草帽小和尚,朱红袈裟裹着身子,怀里抱着小木琴,眉眼间总含着笑意;旁边的青灰小龟缩着脖颈沉在案上,老辈人说“龟稳”,它倒是真应了这话,安安静静待着,成了茶桌上的“老伙计”,陪着我在高新区的日子慢慢铺陈开来。

后来添的小老虎,藏着西安城里的一段短途旅记。那是外甥陪我们逛大雁塔北广场时,在长安十三朝历史文化展览馆挑的。外甥知道妹妹属虎,他特意选了这只棕褐身子、耳尖微翘的属相木雕,憨乎乎的模样里透着机灵。女儿收到表哥的礼物很是高兴,一直攥在手里,回到家就搁置于茶盘里,她说:“妈妈,让小老虎替我守着您。”自此,这只小老虎便挨着和尚与龟,成了茶案“小世界”里最鲜活的一笔。我时长在品茶的间隙,把玩着小老虎光光的头,想起那个奋发在八十五中校园里,活泼可爱的虎相小女,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同是在西安城里寻来的,还有块刻着“晴耕雨读”的戈壁滩石。那是陪同画家司永禄,在书院门街区采购笔墨纸砚时瞧见的,石上字迹温润,外形随意悠然,藏着古蕴和文气,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记得几年前书法家赵东才教我们写毛笔字时,谈到他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爱好书法,又要应付忙碌的工作生活,介绍的经验就是“晴耕雨读”,想着摆在家里茶桌上犹如赵老师耳提面命,便买了回来。把它往茶宠旁一摆,小和尚的禅意、小乌龟的沉稳、小老虎的灵动,再加上刻石的悠然,茶桌这角竟有了几分“不出高新区,却揽长安意”的趣味。

角落茂盛的铜钱草,则是从百里外故乡牵来的线。去年中秋回老家串亲戚,从长辈家院角拔了几根,裹着故土的潮气带回西安。不过百里路,草叶没沾多少风尘,初栽在浅瓷盆中时,只几片圆叶伶仃浮着,如今在新家里已长得郁郁葱葱,叶片挤挤挨挨像满盆绿铜钱。我分了两盆,一盆搁茶桌,一盆放窗台,走到哪儿都能瞧见这抹来自故乡的生机。长辈说“铜钱草好养,沾土就活”,如今才懂,活的何止是草,还有那百里之外、触手可及的牵挂,都一并在异乡的家里生了根。

每日晨起烹茶,沸水浇过紫砂壶,水汽漫过铜钱草的圆叶,也润得小老虎和刻石愈发温润。看草叶舒展,就想起百里归途上的田埂与树木,想起故乡院角的光景,无数个晨昏里老先生忙碌的身影带出一缕缕淡淡的草药风;望见小老虎与刻石,便忆起大雁塔下的热闹、书院门的古雅,还有女儿安放茶宠时郑重的神情;再瞧着最先归到这个小队伍里的小和尚与小乌龟,又觉出在古都西安落脚过日子的安稳和惬意。

我的茶案不大,却像个小小的“收纳盒”,把友人的陪伴、孩子的心意、古城的印记与故乡的牵挂,都收在了这方寸之间。茶汤入喉,是茶的清甘,心里装着的却是满当当的暖。原来日子的踏实与温婉,从不是远求而来,而是这些带着故事的小物在阳光明媚的家里,陪着我把每个寻常日子,都过成了值得细品的时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