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庆富的头像

武庆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2
分享

枣林深处是故乡

自村庄拆迁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住上宽敞明亮的回迁安置楼房也已经两年有余,透过阳台明亮的玻璃窗,一眼就能望见几百米处那个曾经生我养我的地方,思绪如潮水般经常将我带向记忆深处的故乡。

说起故乡,最难以忘记的是村子东侧和北面那一排排的枣树,一年四季他们就像一个个迎风而立、忠于职守的哨兵,守护着村庄的安全、护佑着父老乡亲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仅在村外,即便在村内,家家户户的庭院里、大门外,也可随处见到三三两两的枣树。

据村里的老人讲,枣树生长十分缓慢,哪怕是一棵碗口粗的树都要长几十年,那些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最起码都在百年以上了。是谁在村里村外栽下那么多枣树,已经无从考证。枣木质地坚硬密实,木纹细密、美观,色调呈浅红或暗红色。据说古代刻书大多用枣木来雕版,它还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等材料,一般家庭是用不起枣木的。

还有人说,村子周围的庄稼地在未引黄灌溉以前属于盐碱地,到春天风一吹,地上就冒出一层白花花的盐碱,庄稼收成一直不好。因枣树比较耐碱,也耐旱涝,周边各村种植枣树都较多,这也可能就是“济阳圆铃大枣”这一当地特色品牌的由来。卖枣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贴补家用,大枣还能晒成干枣用于过年时做年糕,还可以做成酒枣、黑枣等,调剂老百姓的生活。

老家门外就有两棵枣树,归属已出五服的一个本院大爷家。我的童年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这两棵树下度过的,乘凉、玩沙土,与小伙伴们玩游戏,他们见证了我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直到我参军入伍离开家乡。靠近家门口的一棵树身长得歪歪扭扭一点都不直,树身长了两根主干,一根朝东、一根朝西,整个树冠呈扁平的鸡冠状,内心有种不愿亲近它的愿望。距离稍远的那一棵,树干直立且有三个分叉,整个树冠呈圆球形,自学会爬树后,我几乎爬遍了每一个能支撑我体重的枝杈。

枣树浑身上下呈灰褐色,一年四季伫立在那里,就像是一位深思的老哲人,就连发芽都要乘着最后一缕春风,才从灰色的枝条中长出嫩黄的细芽。满是裂纹的粗糙树皮、灰色的枝条,与刚刚冒出的嫩黄细芽,看上去反差较大,总感觉一棵表皮这么粗糙的树不可能长出这么细嫩的芽来。不过,没几天功夫,嫩黄的芽越长越长,渐渐抽出椭圆状的枣叶,颜色也从嫩黄变成嫩绿、鲜绿,直到十几天后枣叶完全长大,整个树冠已呈墨绿色。每到此时,整个村子好像被一个绿色城堡包裹着,只能远远的听到村里鸡鸣、犬吠和各种牲畜的叫声。

每当村外麦田变成一片金黄的时候,枣树就开花了。枣花很小,像米粒一般,呈嫩黄色又融进些淡绿,就像枣树的枝干一样低调,不像桃花梨花那般娇艳,但在树下却能闻到一股甜丝丝的醉人醇香。枣树花期较长,约有15天至30天。

每当此时,从南方来的养蜂人会准时来到进出村边的大路旁,选一个合适的位置搭起帐篷,将一个个蜂箱放置在路边。头戴防蜂帽的养蜂人一打开蜂箱的闸板,勤劳的蜜蜂根据空气中花香的味道和方向,便争先恐后地飞到开满枣花的枣林里去了。从枣树旁边走过,远远就能听到蜜蜂挥动翅膀发出“嗡嗡”“嗡嗡”的声音,来到树下一股淡淡的枣花清香沁入心脾。不几天的功夫,养蜂人便开始向外售卖枣花蜜了。枣花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色泽鲜亮,香味浓郁,可滋养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等情况,是一种上等的滋补品。

每一朵成功授粉的枣花,都会变成一个小小的、绿色的圆锥体,慢慢长成一枚枚小小的青枣。家里的老人们为了不让孩子们过早的祸害还不成熟的青枣,便编造了“吃了不熟的青枣身上长疖子”的善意谎言。有些胆大的小伙伴为了既想尝尝青枣的味道又不长疖子,偷摘下青枣来后,把枣头上的尖掐掉再入嘴里,味道既不脆、又不甜,便一口吐在树下。

随着盛夏雨季的到来,小青枣慢慢长大,在夏风中变得更加壮实,原本清一色的青枣,逐渐变得慢慢发黄、变红。此时还不是枣成熟的时候,为了不让孩子们摘枣,家家户户派人在枣林里盯着。这时候,最怕刮风下雨。本来挂满枣子的树就很沉,被大风一吹,很多还没有熟好的枣子就被吹落到地上,如不及时拾回家,就烂在了地上。一到下雨天,雨刚停下,大家就赶紧拿个篮子到自家的枣树下,伴着水洼里“呱呱”的蛙鸣,捡拾地上被风吹掉的枣。如遇到刮风,要赶紧跑出来,否则枣叶上留存的雨水滴到身上也足够把衣服淋湿。也有一些调皮的孩子,看到有人刚走到树下就猛地在一旁晃一下树枝或朝着树干踹一脚,害的别人赶紧往外跑。生枣不好消化,不宜多吃,下雨天捡回家的枣,洗洗后放在干粮篦子上蒸熟,既防止它腐烂,又有利于消化,深受喜欢。

“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落杆儿”。当枣的周身变得通红的时候,就该打枣了。父亲承包了生产队里的一行枣林,大约有二三十棵,对我们家来说,打枣是一项大工程。每当这时候,父亲总会扛着家里的梯子,母亲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杆和几个编织袋,到枣林打枣。打枣是个技术活,既需要胆量,又需要方法。父亲一般是先站在地上,举着手里的长杆,把矮处的打下来,再竖起梯子爬到树上,选一个合适的位置,抓着枝干使劲晃几下,已经熟透的枣就“哗啦哗啦”的往下掉,在树下拾枣躲不及,砸到头上和脊梁上生疼。对那些晃不下来的枣,父亲则牢牢倚在树杈上,拿起长杆,杆起枣落,几乎没有剩余。

家家户户打完枣后,将他们装进编织袋内,把一大部分卖给到村里来收鲜枣的。若赶上好年景,光卖枣就能收入上百块钱。鲜枣大部分都用来做黑枣,通过县里的外贸部门可以出口到国外,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五里地外的姥爷是附近有名的做黑枣师傅,对熏床挖制、木材燃料、煮枣工序和熏制火红掌握的都很精道,靠着这门手艺把日子过的风生水起。

家中每年都要留下一部分鲜枣,用扁担拽到平顶屋上,四周用木棍围起来把枣铺成薄薄的一层,到了晚上需要盖上苇席防止露水把枣打湿后腐烂。等晒十天至半月时间,枣的通体都变得黑红,表面不再光滑,起了皱纹,就干透了。如果赶上天气,需要提前上房顶把枣盖起来或收起来,若被雨水淋湿,枣就会腐烂。

对生活要求比较精致的人家,还会把枣做成酒枣。做酒枣对枣的要求比较高,枣的表面不能有伤,只好直接爬到树上摘一些不被虫蛀过的好枣。清洗掉枣表面的尘土,用干布擦净水分,将枣放入白酒里面涮一下,再装进瓷坛或玻璃瓶,倒入少量白酒后放入室内,每隔一天拿起来摇一摇。两周以后,鲜红醇香的酒枣就可以食用了,不过老人总开玩笑说,小孩子吃两个过过瘾解解馋就行,吃多就醉了。

每年天寒地动的时候,爷爷总会拿出几个干枣,洗净后放进铁勺内,再把铁勺放在燃起炭火的炉子上,用锅铲将枣来回翻滚。当枣的表面发暗、稍显糊焦的时候,拿出来放在茶壶内,冲上一壶开水闷上十来分钟,一壶焦枣茶就制成了。拿起茶壶,伴着水倒入杯中的“哗哗”声,整间屋内都充盈着甜丝丝的枣香。爷爷说,喝焦枣茶不仅可以安神助眠,还可以止咳润肺,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大有裨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冬天能喝上一壶自治的焦枣茶,就是最上等的饮料,让每年的冬天都充满浓浓的烟火气。

过了腊月就是年。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了,除了购买年货以外,提前挑好红枣,蒸枣卷和黄面窝窝是必不可少的。枣卷通常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将一块面剂搓成一根长条,用两根筷子将长条捏成一个六瓣花,每个花瓣内放置上一个大枣;还有一种是将一块面剂压成长方形的面块,先用筷子在背面压上两个凹痕作为装饰花纹,翻过来以后,从头到尾均匀地放上三至四对红枣,从两头向中间卷,平面朝下,拱面向上,看上去就像一座实心的小桥。蒸黄面窝窝需要到集上去买粘度更好的黄米面,把黄米面与枣放入盆内,用水和面时放上适量的白糖来增加甜度,黄面对外形要求不高,捏成窝窝状就行,蒸熟以后容易变塌,虽然样子不太好看,但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成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最受欢迎的馈赠品。

后来,随着我弟兄二人逐渐长大成人,为了方便盖房,父母将大爷家这块地方买了下来,又盖了一处院子。家人考虑到两棵枣树已生长一百多年,将北侧那棵保留了下来,虽然锯掉了朝西的树干,但仍然不影响每年长枣,夏天整个院子也因它的遮阴,凉爽很多。侄子、侄女和女儿出生后,也是在这棵枣树下度过了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村里个体经济日益活跃,部分村民开办了养鸡场。由于对村里对集体资产缺乏监管,有人为了给小鸡雏取暖,慢慢地将属于村集体的枣树砍伐后劈成木柴烧火炕,村里的枣林日益减少,仅剩下各家各户门前或院中的枣树还一如既往的生长着。

八年前,村庄面临拆迁,当我签完拆迁手续回到家时,家里的房子已经成为一片破壁残垣,院中那个枣树也已经被挖断了根,孤零零的躺在地上。看着已经枯萎的树叶,抚摸着曾经那么熟悉的树干和枝杈,感觉自己在像送别一位故去的老人。这不是挖倒了一棵树,而是在我心里连根拔起一棵长了四十多年的树,更挖走了我枣林深处可爱的故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