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庆富的头像

武庆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03
分享

独腿丹心铸丰碑

“小杨老师”是1985年我刚上小学时,对杨成宝老师的称呼。因为当时在杨家小学还有一个比他大二十来岁的杨中会老师,同学们就简单地以年龄大小为依据,分别称呼他们“大杨老师”和“小杨老师”。

那时候“小杨老师”只有二十多岁,一头乌黑的头发,白净地脸庞,高高的个子,左胸前的衣兜内经常插着一支钢笔。因先天患脊髓前角灰质炎的原因,“小杨老师”的右臂和右腿没有力气,走起路来右脚只能在地上短暂地踮一下,左脚再用力地迈出一步,右臂大多是端在胸前,以掌握身体的平衡。

“小杨老师”在学校主要负责打铃,每当他站在办公室门口伸出左臂去拽系在铃锤上那根细绳时,清脆的铃声便响彻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整个村子都能听到。时间一长,同学们通过铃声的节奏就能听出打的什么铃来。预备铃节奏较慢,好像在提醒学生们提前准备好课本和学习用具;上课铃用力较大,一板一眼,像是在威严地告诉学生们要打起精神上课,不得违反课堂纪律;下课铃节奏稍快,让学生们走出教室缓解一下疲劳;放学铃则十分欢快,告诉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回家了。伴着他每天打出的富有节奏的铃声,学校里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考上了县里的初中,有的后来考上了高中和大学。除此以外,“小杨老师”还担任发报纸、信件、打扫卫生等工作,十分繁忙且琐碎,但每项工作他都干的井井有条、有板有眼。

“小杨老师”是个身残志坚的人,听村里大人说,为解决行动不便的问题,他曾经尝试学骑自行车,但由于右半边身体不加力,难以掌握平衡,被摔倒了很多次,无奈之下最终放弃。因右手无力,他自幼就用左手写字,并且硬笔书法造诣颇深,经常将个人的书法作品寄往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和展览,并屡获奖项。他还担负全校学生考试油印试卷的刻版工作,他刻的试卷书写工整,版面合理,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墨香。

那时候农村小学,没有音乐、体育和美术课程,有时候学校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统一组织大家在操场上学歌。因“小杨老师”嗓音浑厚,爱好音乐,并且懂乐谱,自然就成了我们的音乐老师。他第一次教我们唱的是国歌,还给我们讲述了这首歌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后来又先后教唱了《卖报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每教一首歌,他都是先给我们讲述一系列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作词、作曲等知识,并让我们一边学、一边理解这首歌的深刻含义,然后再一句一句的教我们。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听着他明快、流畅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

到了1999年,村里小学因生源减少,合并到南郭小学,“小杨老师”来到南郭小学工作。南郭村在杨家村东南方向,中间隔着一个肖家村,距离大约四五里路,并且全是土路。为节省上班路上时间,他学会了骑三轮车,每天就靠着一辆脚蹬三轮车在家与学校之间来回穿行。晴天还好,如遇雨雪天气,三轮车不是陷在泥里,就是车轮粘上一层厚厚的泥巴,简直寸步难行。为了不耽误工作,只要天气不好,他就早早从家里提前出发,披着雨衣迎着风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学校赶。再后来,南郭小学又合并到济阳镇中心小学,随后又改制为现在的区实验二小,村里也修了“村村通”公路,他骑三轮车上班,再也不怕因雨雪天气难以行走了。

由于我多年从军的缘故,与“小杨老师”的接触越来越少,只是赶在春节探家期间偶尔见面,就按村里的辈分称其为“叔叔”了,“小杨老师”这个称呼已被深深地埋藏在记忆深处。2017年6月全村拆迁,乡亲们都在外分散租房居住,彼此之间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

2021年春节前夕的一天,村微信群里忽然跃出一条“杨成宝因病去世,各位村民请前往殡仪馆送行”的消息来,让人颇感意外和震惊。没过几天,微信朋友圈内广泛转发着他生前在工作一线辛勤工作和捐献遗体与藏书的报道,内心深深被他这种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感动。据报道,他捐献的眼角膜、肝脏和双肾,让4人重见光明,3人生命得到延续。他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21年12月,他被济阳区评为第七届“感动济阳人物”暨“善美济阳人”长田奖获得者。

参加工作近四十年,虽然他走上讲台授课的机会并不多,却用自己默默无闻地行动影响着周围的每一名师生,一直工作到生病前的最后一天;虽然他生命的长度并不久远,却甘心捐献出自己的躯体和器官,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直到永远;虽然他没有一副健康的身板,却用一瘸一拐的双腿走出了一条通往崇高的笔直大道,铸起了一座精神丰碑,写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