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收时分,年过七旬的母亲利用空闲时刻,拾的麦穗碾打二百多斤小麦,很不错哟。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夏收的时分,拾麦穗的乡亲们很多,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颗粒归仓。这些年,大面积地推行农业机械化,原来长达一个月的夏收时间,现在三五天就搞定,也方便乡亲们安排下一季的庄稼,拾麦穗的人更少了。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有拾麦穗的功夫,给人打一天工,赚的钱也买一袋精白粉,一算细账,根本不划算,谁还会费力巴劲地拾麦穗呢?
在农村老家,母亲是唯一在整个夏收时分,坚持拾麦穗的人。原先在她的影响下,左邻右舍婶子还拾麦穗,后来,渐渐地,没人愿意与母亲一起拾了,主要是年龄大了,七十多岁的人了,弯腰重复简单的动作,腰受不了,再上热浪滚滚,像上火焰山,谁受得了呀!
与前些年相比,母亲拾麦穗的动作明显慢了许多,原来整个夏收能拾七八百斤小麦,现在大概只能拾二百斤左右。母亲说,可惜哟,许多麦粒在地里拾不回来若是饥荒年,这二百斤小麦可让全家人勉强填饱肚子,打发半年时间。现在孩子谁还有饥饿的记忆呢,浪费严重,还不动不口味不好,不想吃饭,夏天,不可避免地会有饭菜发馊,倒掉……母亲听说后,会大骂的,至少我们家孩子没有浪费粮食的坏习惯,她时时告诫我们,吃饱别忘了千年饥。
收割机在麦田收割,不可避免会遗落许多颗粒饱满的麦穗……在农村老家,乡亲们没人,也没有工夫去拾的。麦穗遗落在地里,做不到颗粒归仓,在母亲看来,是天大的罪过,上天不会饶恕的。一有空闲,母亲就穿戴整齐,做好防护,头顶烈日,拾麦穗。
母亲念叨,麦收只有四五天时间,手勤快点,不费吹灰之力,白拾这么多小麦,磨成面粉,能蒸多少香唝喷的馍呀,真是天降的祥瑞。
为了不耽误拾麦穗的时间,母亲提前批发了一大箱方便面,回家饿了,煮一包方便面,渴了,喝一大缸茶水……她和父亲便匆匆忙忙地去拾麦穗,不耽误事。有时早上她拾麦穗,还带着心爱的猫,猫也学会了用嘴帮奶奶捡麦穗呢。
甚至有乡亲的麦子刚收割完,便邀请母亲去他家的麦田拾麦穗,“胜利妈,我家地多,没工夫拾麦穗吧,你不去拾,白白糟蹋在地里了!”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前面收割机在收,后面母亲在拾麦穗。母亲拿起麦穗,用力地用手搓,吹掉麦糠,看看麦粒的饱满度,便可断定人家麦田水肥管理出了什么问题。她会建议在什么时间段加一次,俨然是种小麦的专家。不过母亲的建议还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麦粒的饱满度,母亲便可推断出亩产。在嘴里咀嚼一下麦粒,便知道小麦的品质怎么样,是否值得推广种植。
在小麦种植方面,母亲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农药的大规模使用,所谓的农药增产套餐让母亲的老经验,土方法明显落伍了……母亲感慨:麦田里,七星瓢虫看不见了,小麦是在药雾里长大的。母亲怎么会明白,令人目不暇接且价格不菲的农药化肥进入农业产业链,正是资本进入农业,控制农业,收割农业的开始,七星瓢虫也许永远看不到了。
母亲把一大筐麦穗倒在院里晾晒,邻家婶子与母亲开玩笑,“你们一大家拿国家工资,你是没吃的,还是没穿的,拾了一院子的麦穗……”她并没有与婶子搭言,只是笑了笑。
上次端午节回家,晒了一院子的麦穗。这次回家,我实实在在地看见一堆颗粒饱满的麦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