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露节气过后,连续几天的秋雨绵绵,气温逐渐降低,真正意义上的秋天来了。
勤劳的母亲说她喜欢这个收获的季节,稍微一弯腰,从野外都能捡回孩子们爱吃的花生、大豆、红薯、玉米以及各种新鲜瓜果。
我工作的地方沙底小学离老家只有五六分钟的车程,上下班我都要顺路看看母亲。只要是天气晴朗,总是院门紧闭,母亲一定是带着八十岁的父亲,或与左邻右舍的婶子们去秋天的田野拾遗落的庄稼。这种结伴去田野捡拾庄稼的行为,乡亲们起了一个非常雅致接地气的名字叫“拾秋”。
也有非常幸运的时候,我开车刚回到家,母亲就提着满满一筐花生喜笑颜开地回来了,今天在霸城地里拾花生,机器耕作,地里遗落了好多花生……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庄稼人前面机器收,后面有人捡,当然就捡不到,心粗地多的人,机器匆忙收完,主人家在地头招呼着收完,甚至在地头与客商敲定钱数,钱货两清,头也不回地便走了。方便是方便,但机器耕作后,地里肯定会遗落许多庄稼。母亲边拾庄稼,边骂人家是败家仔,她甚至想拉住人家,把地里的庄稼收拾完再走吧。你看母亲的人还讲理吗,拾了人家的庄稼,还骂人家呢。婶子们拾秋的情报系统是非常灵敏的,方圆几公里,谁家的地种什么庄稼,谁是精细讲究的人,谁是粗枝大叶的人,心里都有数。因此,有了知己知彼的信息,母亲与婶子们的拾秋工作非常高效,只要出门,便会有不小的收获。
我每次回家,一打开院门,总是晒了一院的秋庄稼。脸上挂满汗水的母亲,非常疲惫地坐在叶子纷纷落下的椿树下,她看着花生、红薯、冬瓜等劳动果实,一动也不想动。
如果正赶上回家,母亲便大喊,“胜利,赶紧给妈烫一壶茶,取一个馍和青辣椒!”母亲喜欢喝着茶,吃馍就辣椒。我怎么忍心让父母过这般清苦的生活呢?急忙让他们换上干净的衣服,简单地收拾一下,坐上车去韦林吃羊肉泡馍。
花那钱干什么?我给你做面条吧,母亲嫌花钱破费,不想吃羊肉泡。我劝她,心疼一下八十岁的老爷子吧,他想吃羊肉泡呢。父亲年轻的时候,对吃食不讲究,条件差的时候,家里剩下我们不爱吃的玉米窝窝头,总是父亲最后一个吃完。
在韦林镇和父母吃羊肉馍,碰见了我教育系统的好友,他急忙走过来,拍了我的肩膀,“赵哥,账我已经结过了,你和老人家慢点吃……”在回家的路上,好友在微信里发来消息,“赵哥,您的文章不但写得好,您的大孝行为真的教育了我,您是我的榜样……”母亲听见我的手机响,急忙问我,“是不是天气预报呀?我和你爸等一会还想去霸城地里拾花生呢?”
我从老家带了一大包塑料袋女儿最爱吃的花生,告诉她,这是爷爷奶奶专门给她拾的。女儿高兴地说,“爸爸,我也想抽空让爷爷奶奶带着我去拾秋,一定很好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