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鲁乾亮的头像

鲁乾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4
分享

清明呈晓景

上周末,晓景乡举办采风活动,我感到异常欣慰!时逢乡村振兴开局起步,同时又遇县、乡(街道)、村(居)换届之年,工作千头万绪,很多事情都忙不过来,还能挤出时间来安排采风活动真是难能可贵。我在晓景工作十五年,遍及旮旯角角,背倒都可以勾画出山山水水,可是毕竟离开晓景等十年,时光焕然,精彩纷呈,面对采风活动的安排,没有半点异议,必须积极参与做好相关事情。

言归正传,无论从中界至晓景,还是从李溪、南腰界到晓景,只要步入地界,给人的感觉便是一色清明,亦如川(现属渝)黔边界上那副对联所说:“横额:正面贵州省,背面四川省。上联:上来多坦途,一色清明呈晓景。下联:下去需留意,微风荡漾现南龙。”

晓景,又名“小井”,因“井”而名。地处沿河自治县东南边陲,东与重庆市酉阳县南腰界镇交界,南至本省印江县和松桃县接壤,西与本县谯家镇和中界镇毗邻,北抵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其行政区划像一个背弯的浅浅的“小板斧”,地势绵延起伏,沟壑纵横,连山环带,坠落千丈。

晓景边围多石灰岩,中间沙页岩,且连沙成带……沙带起于侯家村,延至野溪、管家、高寨、核桃弯、吴家等村,迂回大土、新河村,落脚干木村,包括部分混合型在内,形成以沙土为主又夹杂黄泥其间的顶带分流式板块,宜松、杉、枫、油茶、油桐等林木种植,同时也有利于水稻、玉米、小麦、黄豆、花生、红苕、豆类、烤烟等作物生长,特别是富含硅、硒元素,以白沙泥为主的清水明田,更是优质稻米的生产基地,加上其区水资源丰富,以及良好的气候与生态环境配置,无论是烤烟、油茶、茶叶生产,还是水稻、玉米、油菜、薯类栽培,都是美味佳肴的原材料加工厂。

辖区除具较好的地表净水与泉水分布之外,还有“峡门口水库”和“坨井河”,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非常好。主要有自然风光、产业风光、历史遗迹、民族风情、红色文化等。令人感兴趣的属穿洞晨韵、坨井河风光、德公溪风光、七山界牌和碉楼,以及明、清烽火遗址和红军在晓景等。尤其是德公溪风光,可谓深山峡谷,竹风漫流,泉相如涌,曲径通幽。若然置身其中,自然宁静,空灵幽远,仿佛历史的深度漫延至溪水的源头,既而向坨井河、小溪、坝坨河,汇兑深深的蔚蓝。

首次去德公溪,是一九九七年秋天,面对清凉与无穷的想象,就像这河水的分支与汇合也是在所难免,包括那些暗流与小溪的参合,以及崇山峻岭的分隔与沙坝的分流。在凉爽的世界里,我翻遍了所有的烦恼与忧愁,从此也开启了人生的转折,当然能找到一个突破口更好,甚至取得文化素养的提升,更是求之不得。

常周转在工作中,加班加点,有时连牛都睡着了,还在梳理思路、写报告、刻蜡纸、做油印,即便没有这些工作的重复,也要自我督促完成一篇新闻稿子。日积月累,慢慢练笔,逐渐提高对文字的认识与工作的总结,也是必要的成长与锻炼。有时过于疲劳或写到穷尽思路时,也会偶尔到院子里散步,仰望星空,让思绪穿过峡门口,绕至长冈岭、暗塘、管家,既而飞到核桃弯、吴家和苦竹,接着又从德公溪倒回来,将清明之色挂在古桥上,晾成无限的起点,以及未来的道路。

有一天晚上,我从《桃园一家人》回来的时候,已是晨曦初露。漫步月色的退隐,任梦想在粮站与政府大门间回荡,不时偏首办公楼,还是秋凉有意。但看紫荆花开,仿佛时光就在一夜间飞逝,叶露的生发断定了落叶的方向,也还得到七山边关上看烤烟烘烤情况,包括打顶抹芽与烟叶外流的镇守。其实,边关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烟战”开打,当然重点是设防设卡,以管好自己的人和事。

每次到七山村去,我都感到非常的轻松愉快,因为农户的建议常会伴随生产积极性的成长,同时也能正视收购眼光和准确判断市场的走向,丝毫不影响发展中的大势所趋,至于那些软肋与欠缺可以忽略不计,有的群众甚至从中还悟得所获,亦如苏轼心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色清明呈晓景,佛如莲花染秋红。青山有志日月灿,纯洁无瑕笑玉容。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时任沿河县长杨化育为保障边关盐茶古道安全,于七山坳口修建界牌,以对联示意清山丽景和德政民风,愿望千古。

二○一○年春夏,县史志办一行三人到晓景收集整理红色史料,我决定不放弃烤烟生产与所分管工作的同时,自是兼顾其中,包括原晓景村支书在内,也积极配合参与,甚至有时既当向导员,又当资料员和摄影师,每到一处总是仔细详查,刨根问底。因为晓景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要挖掘到位,必须花很大的精力,再说岁月远去,本身做起来就艰难。特别是长冈岭,听人说:“要是你们早来几年,最好是十年前,那几个老人还没死,他们就讲得最清楚……”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即便是半截半老,或只言片语,都一律照单全收。

从长冈岭返回时,已是暮霭稀薄,于松风洒落的边缘顺拾烟云萦绕,包括野溪、暗塘在内曾也有过烤烟成行的历史壮观,但后因政策因素以及验收关口的影响,逐渐淡出了生产视线。唯余农户陈仕昌,无论风吹雨打,始终坚守“黄泥垭”口,忽如那几棵饱经风霜的金弹子树,常将“秋叶”纳入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我聆听岁月,仿佛当年马蹄声还在“噔噔”而响,伴随林间蝉鸣缓缓拉下秋收的帷幕。

二○○五年,我去看望陈仕昌的烤烟田间管理时,与之探讨晓景烤烟发展方向,他说:“真正种烟最热人还是盖上,土地又多,土质也好,光照充足,包括野溪、暗塘、管家、高寨都有土地在上面,不过撂荒多年,开垦困难。现在野猪烦躁,种粮食又不得收,唯有种烤烟或茶叶……”投石问路,指点迷津,后经政府反复调研,于当年冬天决定开辟管家盖上,次年接着向两面延伸烤烟规划,同时也划部分面积出来栽茶叶,以实现短期产业与长效产业相结合,最终以长效产业取代短期产业。

晓景,风光旖旎,一色清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