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时老师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整整用了四个课时,而且非常给力,也操尽心思,几乎道尽了所有的来龙去脉,包括如何学习鲁迅精神在内。他说:“鲁迅的文章很深奥,难读难懂,所以我想多花点时间给大家作引导。建议以后在接触他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同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切不可一知半解,甚至肤浅认识。”
而后,又相继读到鲁迅的〈藤野先生〉〈祝福〉〈社戏〉〈孔乙己〉等,慢慢地对鲁迅的思想与精神有些浅显的认识。至考上专业学校之后,得有机会常去图书室看书,又分期借阅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热风》等,进而加深了对鲁迅的认知。二○一四年,我建立家庭书房,除添置有关鲁迅的作品之外,并对一些作品进行再次复读,感悟颇深。
一是鲁迅的开创思想。旧时读书,总离不开四书五经,同样鲁迅先生面对子曰诗云的传统教育,自然也要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但他有别于其他人的是还喜欢野史笔记和小说。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抵不过生活的现实,尤其在他十余岁的时候因“祖父科场弊案”,以及他父亲患病所引起的家庭变故,对他影响十分大,可是他从来没有胆怯,反倒是更加坚强,“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后来,他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去助燃民族精神的火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种创造精神难能可贵,也是他“改良人生”的开始。
二是鲁迅的忧患意识。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迅生于满清光绪时代,漫过当朝内政无法挽救和帝国欺凌的屈辱现实。中法战争胜而求和、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包括《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在内。一九○二年二月,鲁迅先生留学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转至仙台医专学习现代医学,因受留学生反清运动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国民的精神极为关注,并从思想与灵魂的深处出发,解剖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因普遍缺“钙”而患上精神“软骨症”的问题,身感忧虑与不安,同时积极探索改造国民性的“立人”原则。从中篇小说《伤逝》一文中,就可以看出像子君那样的女性代表,都有渴望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可见,鲁迅一生充满着担心、忧虑、渴望与奋进。
三是鲁迅的斗争精神。一九○九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的鲁迅,对中国凋零破败的现实充满失望,但失望不等于失志,天下兴亡,我自有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从最初抄书到教书,后于一九一八年参加《新青年》编辑,思想上深受影响,特别是他所亲历的“女师大事件”与“三·一八惨案”,使他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同时对革命充满无限的生机与力量——青年必胜于老年。从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的眼中看出,鲁迅先生的演变是这样的:“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在上海的时候,还与“创造社”和“太阳社”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增加了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战斗力量。
四是鲁迅的牺牲精神。一九三○年,鲁迅先生发起并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建立,同时反对“左联”官僚主义作风。一方面,他敢于对国家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错误进行坚决的批判、揭露和控诉。另一方面,他对革命阵营中存在的“左倾”进行批评与规劝。在锋火连天的岁月里,鲁迅的笔如同一把尖刀,带着毕露的锋芒,直向国人的软骨、出卖与伪装,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与文化专制,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且奋笔疾书,先后写下〈友邦惊诧论〉〈写在深夜里〉〈言论自由的界限〉〈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前驱的血〉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他在〈文艺与革命〉〈我的态度气量与年纪〉〈论第三种人〉等作品中,以及于“左联”成立大会上〈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发言,都是一针见血。“我以为在现在,‘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其审视与批判具有深刻性与尖锐性,尤其是面对专制体制下的文学因素,则显出“横站的士兵”,即便倒下也要坚持到底,不会让路。
民族脊梁,精神永存。再读鲁迅先生,他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在上海逝世,至今虽然已经离开人世八十五年,但我总觉得他依然还在,特别是在读他作品或进行创作的时候,仿佛他就站在我身边,始终用那双明亮的眼睛盯着我,提醒我——文学必须着眼现实,关注社会与当下,解剖人性与灵魂,勇于挑战那些偏离,抑或是无可救药的东西。当然,也离不开先生的“改良人生”与“改造国民”性问题。
走进鲁迅,走进自我,常看常青,常读常新,常思常进。我想,就借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著名论断作表达:“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