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的早餐》,是黔南作家曾军先生近期创作的一篇580余字的微型小说。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年关,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和四个孙子这“一大家子”总算被老妪“盼”来了,可是,春节长假期间一大家子的早餐却成了她既操心又犯难的事情。
两个儿子忙着赶赴村中三亲六戚的酒桌,对早餐从来不闻不问,仅仅在每晚深更半夜时回家泡方便面充饥。两个儿媳也不吃早餐,每天午饭后直奔麻将桌“杀”得昏天黑地。四个孙子倒是不出门,不过全都昼夜颠倒,白天睡觉夜晚打游戏。他们向奶奶提出将早餐时段改到夜宵期间,因大儿子的反对而作罢。老太太连做两顿早餐都没人吃,最后只得倒进鸡笼喂了鸡,然后采纳了孙子们的提议:同时精心准备好早餐和夜宵的食材,并对烹饪方式和作料添加等等做了周详的提醒。然而直到“春节假期最后一天,一家子齐整整地起得床来,要吃早餐”时刻,那“一包包年前就做好的饺子、馄饨、汤圆、糯米粑粑几乎原封不动”,最后只好让两家人装进小车货箱带走。
小说采用粗线条方式勾勒情节,并没有着力刻画人物,但读完后我们可以发现,传统亲情中的母爱,被辜负,甚至被亵渎了。尽管小说最后,老太太在年前辛辛苦苦备办的那些食材先后被两个儿子装上车拖走,在貌似欣慰的表象下面,她的遗憾或者说失落依然是深沉的,持久的。
审视小说中的人情世态,至少可以梳理出三组具有对立意味的关系。
其一,母亲的热情与“一大家子”的冷漠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有钱就可以买买买的时代,大小城市的超市如此,边远乡村里穿梭不绝的各色小贩,也都早已做到了方便快捷、送货上门。但是,小说中的母亲,用来招待一大家子的那些饺子、馄饨、汤圆、粑粑之类,却是亲力亲为做出来的。只是,她的热情在一大家子人面前,碰到了冰冷的壁障。
其二,母亲的勤劳与“一大家子”的慵懒
基于“微型”的篇幅限制,这篇小说没有提到这家人午饭和晚餐的情况。不过,我们不难从儿子们的酒桌、儿媳们的麻将桌和孙子们的游戏反推:老太太辛辛苦苦做了满桌的饭菜,按时坐到桌面的一定寥寥无几,更不可能出现儿子媳妇们争着下厨的热闹而融洽的画面。
其三,母亲的孤独与“一大家子”的热闹
整篇小说只有12个自然段,字数最多的才120多字。母亲在送别“一大家子”时的感慨,充分反映了她的孤独与无奈:“若是老爷子还在就好了,看你们哪个敢喝醉酒,哪个敢不吃早餐。” 一去不返的场景,无法重现的假设,蕴含着这位母亲的落寞与惆怅——那“一大家子”,不管彼此间交流与否,每个人的世界都精彩纷呈。
值得我们咀嚼的还有小说最后那句话:“妈妈的味道以后吃起来才香。”大儿子话中那个“以后”,说得既违心又敷衍,足以反衬母爱在其心中分量之轻。无论是嫌弃存放时间过长也罢,还是真的工作太忙无暇在家中开锅也罢,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悖理的结论:母亲送上车的那些年货,一定会被扔进垃圾桶。
《一家子的早餐》不是刺世小说,但它足以以小见大,让我们通过一个大家庭之间母子、婆媳和祖孙相处的“缩微”景观,洞察人际关系疏离和责任意识溃散的现状。这真的难能可贵。当亲情被漠视、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甚至竞相效尤的时候,不仅许多以“孝”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会泯灭,许多以亲情为纽带的凝聚力也必将瓦解,这是无疑的。与此同时,这篇小说引起有心者的思考和警醒,也一定是没有疑问的事情。
曾军先生是一位勤奋的作家,愿他继续通过艺术眼光打量这个时代,为我们创作出更多“醒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