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泰山做客天山李宝介的头像

泰山做客天山李宝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26
分享

新时代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代代传,汶河沿岸军民缘”—— 这份情谊,是战火硝烟里淬炼的大爱担当,是中华儿女在苦难岁月中的无私赤诚。当年,军为护民浴血奋战,民为支前倾尽所有:红嫂们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旧俗,不顾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毅然挤出乳汁救治伤员,澄澈的眼眸里没有半分的杂念,只把滚烫的爱撒向为民而战的拥军情里;寒冬腊月里,百姓们以血肉之躯为桥墩,在刺骨的冰河中靠着那份执念托举着门板,让人民的部队踏着“人桥”奔赴战场。这些平凡--一心向党的百姓,咱沂蒙人就这样铸就了那伟大的瞬间,每次展望都让我热泪盈眶 —— 它们不是传说,是镌刻在沂蒙大地上的真实记忆,一帧帧在眼前回放,湿了眼眶,也暖了心,让激情激励了我--好好干的向前“闯”,才一路走到了今天,来到了新疆。

如今的我在远离家乡的新疆乌鲁木齐,却始终带着汶河的印记成长。儿时的我,常在沂蒙大地的汶河畔,听着爷爷讲述着抗日战争的故事,毕竟当年,我村也有着抗日的部队的驻扎奋战的历史,有着抗战的勇敢。那曾经的岁月伴着汶河水从那层战火硝烟马牧池、依汶镇缓缓而流到我的家乡丹山子村旁,曲里拐弯的河道架桥极少,这无疑让两岸军民往来困难了不少,也就有了那人体做敦手托桥的感人故事。《沂蒙山小调》的旋律萦绕耳畔,英雄的事迹藏在长辈的话语里,就这样,我带着沂蒙的红色基因走出故土,来到了天山脚下。作为沂蒙人,我心中也藏着一份特殊的情怀:红嫂明德英的孙女于爱梅老人如今74岁的年纪守着家风传颂着沂蒙精神,而我,是抗战模范、铁山区抗联主任郑太余的孙外甥,也算沾着红色家庭的血脉。小时候跟着妈妈去看舅姥爷,总能听他讲起当年打游击、护伤员的往事,那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成了我年少时最珍贵的启蒙教育,让“奉献”二字早早刻进了心里。

巧的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大庆的日子 ——2025年9月25日,我有幸现场聆听了于爱梅老师的报告。她带着红嫂后代的赤诚,把家风里的沂蒙精神娓娓道来,每一个故事都饱含温度,感染力直抵人心。作为沂南儿女,我静静坐着,一字一句记在本子上,更刻在心里。从前总觉得前辈们的事迹太伟大,自己不知该从何讲起,可听完报告,思绪突然豁然开朗:传承沂蒙精神,从不需要刻意雕琢,只需用心接住那份战火岁月里“为党奉献、为国担当”的赤诚。当年的奉献在战场,如今的奉献为何不能在经济建设的战场上延续?

如今从天山南北,从大漠戈壁到黄河两岸,到处都有山能创业者的身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百米井下坚守十年如一日,在工厂车间里钻研创新,让曾经的荒原变产业、旧厂换新颜。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扎根一方、造福一方”的坚守,把沂蒙精神种在了新时代的土壤里 —— 这,不正是“沂蒙精神代代传”最生动的注脚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